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青泥何盘盘, 。扪参历井仰胁息,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青泥何盘盘,                        。扪参历井仰胁息,                        。   (李白《蜀道难》)

                        ,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③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荀子《劝学》)

④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①百步九折萦岩峦   以手抚膺坐长叹②千里澄江似练③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樯橹灰飞烟灭(一空1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诗歌前两句是怎样即景抒情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回答。(5分)

2.后两句,诗人实写了“晚”,虚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无忌贵戚好学,该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文德皇后即其妹也。

    武德九年,隐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将害太宗,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于是奉旨密召房玄龄、杜如晦等共为筹略。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贞观元年,进封齐国公。太宗以无忌佐命元勋,特兼外戚,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其年,拜尚书右仆射。时突厥颉利可汗新与中国和盟,政教紊乱,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太宗召萧璃及无忌问日:“北番君臣昏乱,杀戮无辜。国家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今欲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二途不决,孰为胜耶?”萧璃日:“兼弱攻昧,

击之为善。”无忌日:“今国家务在戢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彼既已弱,必不能来。若深入虏廷,臣未见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太宗从无忌之议。突厥寻政衰而灭。

    十七年,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御两仪殿,群官尽出,独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劫,谓日:“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惨。”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无忌等请太宗所欲,报日:“我欲立晋王。”无忌日:“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

宗谓晋王日:“汝舅许汝,宜拜谢。”晋王因下拜。太宗谓无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论何如?”无忌日:“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寻而太宗又欲立吴王恪,无忌密争之,其事遂辍。

    高宗即位,进拜太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 陈:陈述 B.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    投:扑向

  C.天下属心久矣       属:隶属 D.无忌密争之,其事遂辍            辍:停止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长孙无忌“有筹略”的一组是    (    )。

  ①无忌贵戚好学        ②无忌请太宗先发诛之        ③彼既已弱,必不能来

④若深入虏廷,臣未见其可⑤所为如此,我心无憀        ⑥无忌密争之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武德九年,长孙无忌奉旨秘密召见房玄龄等人共同谋划,与尉迟敬德等九人在玄武门平定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叛乱。

  B.长孙无忌深受太宗的尊重与信任,时常被允许出入太宗的寝室。太宗有不少大事都得到了长孙无忌的帮助和支持。

  C.是否对突厥作战,长孙无忌认为国家目前应该暂且按兵不动遵守信义,这样突厥很快就会因为政治衰败而灭亡。

  D.长孙无忌在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支持太宗立晋王的想法,并进一步指出晋王仁孝,百官也一定没有什么异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家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今欲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5分)

译文:

(2)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回惑不决。(5分)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官方文化。它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早在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就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文化、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的宗法原则,而“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一体化道路。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齐鲁文化”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型文化。

  B.齐鲁文化具有双重性,从历史范畴角度说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超越性。

  C.齐鲁文化是早期黄河文明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D.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成为一种官方文化。

2.下列有关齐鲁文化与其他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文化与鲁文化合称齐鲁文化,或者说齐文化与鲁文化统称齐鲁文化。

  B.齐文化与鲁文化是在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C.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融合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齐鲁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D.齐文化、鲁文化两大文化传统日益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齐鲁文化。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齐文化是一种功利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B.鲁文化是一种道德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C.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渗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齐鲁文化。

  D.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发展为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与它获得的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有直接关系。

 

查看答案

作文(60分)

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段歌词这样写道:“走过了春天走过秋天,送走了今天又是明天,一天又一天,月月年年,我们的心不变。”其实,人的一生,一直在不停地行走,沿途既有阳光,也有风雨……

请以“走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请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不超过55字。(6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