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苏轼、关汉卿、鲁迅、徐志摩、舒婷、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作家或...

苏轼、关汉卿、鲁迅、徐志摩、舒婷、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作家或诗人,请你仿照例句,为其中一位写一段话,表现他们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要求:语言流畅,有一定的文采,不少于40字。(5分)

示例:汤显祖

    一部《牡丹亭》,一首青春的歌,一曲真情的颂歌。你彰显人性,反对束缚,你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曲作家,美的守护神!

所选人物:

 

略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根据下列文字概括出“锦里古街”的主要特点,不超过45字。(6分)

    走进锦里大门,右侧第一家就是大名鼎鼎的“三顾园”。“三顾园”的正对面,就是“三国茶园”,在这里与朋友相聚,仿佛是现代版的“茶园”三结义。漫步古色古香的锦里古街,一个个三国英雄纷至沓来,令人沉醉。锦里的建筑色彩总体上以青黑、灰白、木黄为主,带有典型的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顺着古朴的青石街巷,蜀绣、蜀锦、竹帘画、剪纸、泥塑等川西传统手工制品一一映入眼帘;赶庙会、贴门神、黄包车等远去的老成都场景再现古街……鳞次栉比的店铺,随风飘动的招幌,茶楼酒肆的喧嚣热闹,明月映照下的歌舞升平,呈现出一种闲适、从容的生活状态。锦里,已经成为外地游客和成都市民流连之所。

答: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句子的衔接,最连贯的一组是    (    )。

    九个小时的车程,汽车进入黄山景区脚下,已经凌晨, ——。我的黄山行开始了。

①从北门左侧小径直下松谷景区,竹林苍翠挺拔,山路潮湿,映着青苔。

②不时能听到鸟的啁啾声,在林子的深处清幽传来。

③山中是寂静的,凉飕的风在窗外夹杂草香、木香,在夜色中随着闪亮的灯光弥漫着。

④行走在谷中却明晰感受到温度,边走边用竹拐敲着石阶,嗒嗒声和着流水潺潺声。

⑤不时可以看到黑色、灰色的峭壁身影,远处隐晦的山的轮廓。­­­­­­

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久违埋藏的心绪终于蠢蠢欲动起来。

A.①③⑤②④⑥         B.③⑤①②④⑥   C.①②④③⑤⑥ D.③②①⑤④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汽车业牵扯面广,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产业,世界经济放缓导致的汽车业业绩恶化也将影响整个日本经济。

  B.中国也有一部分有钱人,这些有钱人也非常看重旅游度假。从旅游的目的地来看,他们大多以新马泰或欧洲各国的居多。

  C.瑜伽通过站、坐、跪、卧等姿势,配合呼吸,弯曲、伸展、扭转身体的各个部位,对精神和内分泌系统进行调节,是一种很好的健身运动。

  D.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开幕晚会演出以武当武术为主题,以道教思想为脉络,向世界讲述“道临天下”的视听故事。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2008年是中法关系的多事之秋。从西藏骚乱、奥运火炬传递,到家乐福风波、萨科齐抵制奥运言辞,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B.没有全球意识,就可能使民族文化游离于当代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流;没有民族意识,就只能人云亦云、东施效颦,不可能创造出有特色的文化。

  C.中国经济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长,这就是“中国奇迹”。中国高速铁路应运而生,步入世界水平的高速铁路正在穿越中国大地,风驰电掣,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D.震撼全台的洗钱案,让绿营本身对陈水扁的信任都动摇了,身为一个母亲,一路走来,扁妈从一而终,对自己的儿子,还是选择相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记者:最近媒体对你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争论很多,有人说你把国学经典讲得出神入化,有人认为你误读了经典,你怎么看这些争论?   

于丹:这些争议,关系到我们究竟怎么看文化,文化是狭义、静态的,还是广义、动态的。在我看来,文化首先是一种生态,在《周易》中文化的意义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观察世间百态、人间万象,最后进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文化是流动、生长的形态,重要的是“文而化之”。过去很多文化人,著作等身,但他的生命境界远没达到“化”境,比如苛刻、斤斤计较、不通达透彻,这都是“文而不化”。

另外,文化是个“金字塔”,越到塔尖越是精英化,但它的研究是“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精英研究肯定是必需的,但绝不是文化的全部。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我个人有个理解,民主这个词不是政治的专有名词,更重要的,民主在于文化权利。难道经典仅仅是精英的特权吗?我认为,经典是大众的文化权利。过去我们把经典供奉得太高,以至于让大众去膜拜。

记者:所以你的《<论语>心得》是面向草根的?

于丹:经典在塔尖上的价值已被历朝历代证明过了,我想提出一个新命题:在金字塔的基座上我们还有一个陌生的证明的可能吗?我们不再以研究者、膜拜者的心理去证明那个塔尖,而是让经典进入大众生活。我所做的尝试是文化普及的意义,跟精英研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

过去,我们文化中有种不良的东西,就是简单的二分法、一元论,凡事非此即彼、非对即错。其实文化选择是多选的啊,塔尖上的精英文化、塔基上的草根文化、生生不息的大众文化,所有文化熔铸一体,越多元越健康,文化是需要一种胸怀去建设的。“如果说我跟孔子的原意不同,那么欢迎每个人心有所得。”

记者:作为一个不是古典文化专家的人,解读《论语》,你认为精准性是不是必要的东西?

于丹:我首先要特别严肃地澄清一个概念,我做的从来不是经典的解读,我做的就是心得,我从没出过《论语解读》或《庄子解读》。我是一个传媒研究者,并不是古典文化有话语权的经典研究专家,但我所了解的古典文学知识,在我和大众沟通时,我想,它应该是相对够的。

之所以选择“心得”方式,就是从不追究解释的精准性,从不做字句的训诂,而是做意义的阐释。训诂学、音韵学这些东西人民大众了解吗?大众需要了解吗?“心得”就是“一心所得”,是在外延、感悟上的一种延伸,我不做内涵上的解释,这里无所谓什么是本意。

记者:很多观众仍会把你的心得看做是孔予和庄子的本意,对此你怎么看?  

于丹:我出的两本书后面都附了原文,是我对出版社提的要求,读者看了前面之后,自己有什么想法,翻原文再想一想。我想做的就是一个导读,我想告诉大家读完经典的效果;在心灵上我们可以这么快乐、豁达,这不好吗?“无非是以一种快乐心情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每个人都不要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标准答案,你可以进行自己的延伸和感悟。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结论,提供的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有删改)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记者针对有人认为于丹的《<论语>心得》讲得出神人化,而《<庄子>心得》误读了经典的争论,对于丹进行了专题采访。

B.于丹面对媒体对她的“心得”的争议,非常冷静,她以如何看待文化的标准来阐述自己的“心得”,强调“文而化之”的流动、生长的生态文化观点。

C.“如果说我跟孔子的原意不同,那么欢迎每个人心有所得”的言外之意是:不要把矛头对准我于丹,希望大家都能够走进《论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D.“我所做的尝试是文化普及的意义,跟精英研究不在一个逻辑层面”是于丹对“文而不化”的“文化人”的委婉批评,是对自己观点和做法的肯定。

E.于丹采用了避重就轻的策略,从如何看待文化、如何认识经典等方面,比较巧妙、机智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令人叹服不已。

2.记者从四个方面(角度)对于丹进行了深入访谈,请简要概括。(每个方面15字以内)(8分)

3.第三段中有“金字塔越往基座走就越是草根”一句,结合前文,谈谈用“金字塔”和“草根”来表达有什么含义。(6分)

4.本文结尾说:“我希望提供的是一个方式……而不是终点。”请联系文中提到的“准确性”和“本意”问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