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长恨歌>>)
2.心非木石岂无愁? 。(鲍照<<拟行路难>>)
3.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4.楼船夜雪瓜州渡, 。(陆游<<书愤>>)
5. ,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夜月>>)
6.岩扉松径长寂寥,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7.千岩路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漠漠水田飞白鹭,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10. ,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燕 诗(白居易)
粱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嘴爪虽欲敝, 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傲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匆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惫,今日尔应知。
1.按照诗人对自己诗歌的分类,这是一首“讽喻诗”,请你谈谈这首诗歌“讽喻”(规劝)的是什么。(4分)
2.赏析“青虫不易捕……一一刷毛衣”这10个诗句。(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古文观止?唐宋文》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录:审查 |
B.及施恩德以临之 临:对付 |
C.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贼:残害 |
D.不逆情以干誉 干:求取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 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 |
B.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
C.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D.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 |
B.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 |
C.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
D.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2)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题3分)
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在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灯具,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如出土的中山国古墓中银首人俑灯和十五连枝铜灯,已不是原始阶段的灯具了,可以说是中国灯具中的精品。在它们以前,灯具的发明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时期,因此,灯的出现应早于战国中晚期,有人认为它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
任何一件发明都不是从天而降、突然产生出来的,总是由某一件东西逐渐发展演变而成的,灯的出现也不例外。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意思是泽兰炼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在周朝,“镫”字与“登”字是通用的。《尔雅?释器》中有“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可见“登”一是种叫“瓦豆”的东西。那么,瓦豆与灯具有什么关系呢?瓦豆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其形状是上面有一个敞口钵,底下有一个喇叭形底座,到了商朝,瓦豆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上部的敞口钵变成直而深的腹壁,下部的喇叭形底座也成了带有弦纹的高圈足。
瓦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盛行于商周。后来不知是谁最早在瓦豆中置一灯芯用来点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瓦豆也就被演变成照明的工具——灯了。在战国的墓葬中,有一种陶质细把豆,它最早的形状是浅盘,平坦底,尔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盘底中央呈乳状突起,可以插灯芯的瓦豆。瓦豆的这种变化可能就反映出它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灯具的演化方向。因此,最初,人们把灯称之为“镫”也是不无道理的。这正反映了灯的演变发展的过程——从瓦豆演变成灯,现在看来,无论从文字学的角度推测,还是从瓦豆的演变发展的过程来看,在我国灯的发展史上,灯恐怕就是由这种瓦豆(又称陶豆)东西演变过来的。(摘自《古灯小史》)
1.选出对“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这句话所反映的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说明在春秋时期,已经有相当华丽精美讲究的灯具了。 |
B.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是从战国中晚期墓中出土的,从它的制作工艺来看结构已经很完善了,制作也很精美。 |
C.“泽兰练的油制作的明烛,装饰华丽的烛台”,说明战国时期灯具已经非常讲究、华美了。 |
D.用《楚辞》中的材料说明“灯”原来与“镫”通用。 |
2.灯的最早称呼不是“灯”,而是“镫”,这个称呼说明( )
A.任何一件发明都需要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 |
|
B.灯具不是突然产生出来的,而是由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制食器发展演变而来的。 |
C.“镫”是早于“灯”发明出来的一种用具。 |
D.“镫”与“登”相通,是一种叫“瓦豆”的东西。 |
3.根据文章内容,选出对其信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 )
A.最早的灯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是“灯”演变的关键,作者从考古发现、文字学、瓦豆的演变等角度进行了科学分析。 |
B.从作者的分析可看出,最早的“灯”可能是瓦豆,它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商周。 |
C.从中山国古墓出土的灯具非常精美,说明在当时灯具的发展和演变已经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期。 |
D.有人认为灯大约出现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在此之前出现的瓦豆变化过程反映出从食器到点火照明的灯具的演化方向。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瑞典文学院于10月9日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将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
B.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于10月25日零时截止。据初步统计,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审查通过人数高达97万余人,最热门职位的竞争率首次超过4000∶1。 |
C.5月2日,“2009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拉开帷幕。据介绍,本次宣传活动主题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关中央新闻媒体将进行法律宣传和采访报道。 |
D.霍乱是肠道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被病菌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专家提醒广大公众不必恐慌,霍乱可防可治,出现腹泻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感喟/匮乏吝啬/褪色遒劲/集腋成裘 |
B.漂白/漂染角色/角斗屏除/屏气凝神 |
C.祈祷/颀长梦魇/笑靥歆羡/万马齐喑 |
D.拮据/狡黠隔阂/弹劾洗濯/擢发难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