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后李业等教隐帝诛权臣,邠与章、弘肇皆见杀,三家之客多及,而朴以故独免。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挠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其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定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穀第,疾作,仆于坐上,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节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 数顾大臣问治道             ② 范曾数目项王

B.① 少举进士,为校书郎         ②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C.① 乃去邠东归                 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① 仆于坐上,归而卒           ②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朴“明敏多材智”的一组是(      )

① 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② 外事征发,而内修法度

③ 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④ 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  

⑤ 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         ⑥ 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初王朴投靠枢密使杨邠,后发现汉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预料必会出事,就离开了杨邠。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真如他所料。王朴凭借敏锐的政治眼光,躲过了杀身之祸。

B.在众文士主张先修文德的情况下,王朴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委派征伐江淮,回来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C.王朴才华横溢,不仅精通政治,阴阳律历样样皆通,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京城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D.王朴视察汴口,回程途中到前任丞相李穀家拜访时,病倒在座位上,回京后就去世了,周世宗为此感到非常悲痛。

4.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句子。(10分)

(1)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5分)

译文: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5分)

译文:                                                             

 

1.A(A.①②同,均译为“多次”。B.举:①中举,引申为“考取”;②举,全部,都。C.乃:均为副词。①于是,就;②却,竟然。D.而:均为连词。①表承接,就;②表转折,却 2.A(②说的是世宗的情况。⑤世宗的悲痛,说明王朴在世宗心目中有极重要的位置,  但不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多材智”的特点。⑥是人们对王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所作出的反应。) 3.B(张冠李戴。征伐江淮的是世宗。) 4.(1)译文:王朴性格刚直果敢,又被周世宗信任,凡是他的所作所为,当时没有人敢责难。(5分,大意对给2分,“凡”“难”及“见……于”的被动句译对各给1分。) (2)译文: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族秦国的,是秦国统治者本身,不是天下的人民。(5分,大意对给2分,“灭”“非”“族”译对各给1分。) 【解析】参考译文: 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投靠于汉枢密使杨邠。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汉隐帝(刘承佑)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邠作为大臣,和将相的关系不睦,料知他一定会出事,于是离开杨邠回到家乡。后来李业等人教汉隐帝诛杀权臣,杨邠和王章、史弘肇都被处死,这三人的门客也多被牵连,而只有王朴因为离开的早,幸免于难。 周世宗(柴荣)镇守澶州时,王朴担任节度掌书记。周世宗即位,王朴又改任比部郎中。当时,周世宗刚即位,坚决征伐四方,力排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努力训练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一统天下的志向。他多次召集大臣询问治国之道,选拔文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让他们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王朴就在被选的行列中。而当时的文士都不主张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叛乱,应该先修德,收买民心。只有王朴等上奏用兵之策,王朴认为江淮地区可以首先平定。周世宗先前就了解王朴,等到看到他高妙的论述,更加认为他是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大事,没有不符合自己的心意的,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显德(周世宗年号)三年,世宗征讨淮河地区,任命王仆为东京副留守。回来后,任命他为户部侍郎,又升为枢密使。 周世宗时期,对外征伐,对内修订法度。王朴聪明,才智很高,不但当世政务,就连阴阳律历等方面,都没有不通晓的。 王朴性格刚直果敢,又被周世宗信任,凡是他的所作所为,当时没有人敢责难。周世宗讨伐淮河地区,王朴留守京师,扩张新城,开通道路,京城更加庄严宏伟,现在京师的规模,大多是他规划的。他创制的音乐,至今还采用,一点没有变。他上奏的用兵方略,也不只是一时的策略。他说的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以最先平定,并州是一定要消灭的敌人,最后灭亡。”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天下,只有并州最后臣服,都像王朴说的一样。     显德六年春天,周世宗派王朴巡视汴河口,建造了斗门,回京途中,到前任丞相李穀家拜访时,病倒在座位上,回京后就去世了,时年五十四岁。周世宗亲临了他的丧礼,用玉钺敲地,多次放声痛哭。追赠王朴为侍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围棋、象棋与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棋林之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围棋和象棋。俗语有云: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相通之处在于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以对垒拼杀。但再加考察,则大有区别。

先说围棋。围棋棋子除按颜色区别为黑白二方之外,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性能相同,地位相等。其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有两口各自独立的“气眼”。“气眼”就是自己的活动空间,对方不得侵入,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池。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根据地;而要有根据地,就必须有回旋的空间。这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想要保有地盘,就要使地盘联成一片;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群体力量大于个体,占得空间则取得胜利,体现的是人类早期的追求目标和较为平等的价值观念。

    象棋则不然。它将棋子分为将、士、象、马、车、炮、兵等七种。胜负只取决于将帅之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而将帅若遭不测(被将死),未失一子亦算失败。车可横冲直撞,所向披靡;马可腾越出击,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火力凶猛;士、象拱卫城池,以身护帅;兵、卒则亦步亦趋,只进不退。就本领与杀伤力而言,将帅属于最为无能之辈,不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且不能越孤城半步,却要所有棋子拼死护卫。其余各子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车乃棋中至宝,万不可轻弃。马、炮地位大抵相等,开局时炮似乎稍胜于马,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最为惨烈者当属兵卒,数量众多,因而弃之不惜;本领有限,因而作用不彰;只许前进,不能后退,因而前景黯然,结局惨烈;拱到底则成“老卒”,几同无用。这是等级社会最为生动、最为集中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和缩影。

围棋早于象棋。《博物志》云:“尧造围棋,丹朱善棋。”虽不可信,但产生于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之前,应无异议。其各子平等、机遇相同的构思设计,就是中华先秦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而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是秦代以后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加上“楚河、汉界”作为佐证,其生辰八字则大抵可定矣。

    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不必为保全先行设定之统帅而煞费苦心,只需以全局形势为依据进行判断。象棋弈者必须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而只是为了那位无能的统帅存活。将一人存亡凌驾于群体安危之上,甚至要牵制作为局外人身份的弈者,这种游戏规则乃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规则的缩影,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从游戏法则角度看,围棋是在用加法,开始时空无一人,好生寂寞,而随着双方落子,棋子越来越多,最终往往拥挤不堪,几无落脚之处;而象棋则用减法,开始时战阵严整,兵将齐全,而随着双方厮杀,棋子越来越少,到残局时诸子凋零殆尽,一片狼藉,最后往往仅剩孤家寡人,困守老城。真是两种感受,两种意境。

    围棋和象棋反映出中国文化在不同角度、不同阶段逐渐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围棋的存在表明中华文化体系中存在着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考虑到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操向以忠君行动来体现,象棋所表现出来的便可视为先人为保江山社稷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群体理念和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这两种精神和理念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1.下列有关“象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象棋的胜负只取决于将帅的存亡。只要将帅仍存,全军覆没亦不为输;下象棋的首要任务就是将死对方的将帅。

B.在象棋中,将帅行动迟缓,杀伤力差,最为无能;车乃棋中至宝,地位最高,本领最大,万不可轻弃。

C.本领有限,作用不彰,前景黯然,结局惨烈的兵卒,是等级社会中处于最底层的人的生动具体的体现。

D.下象棋要经受折马损炮甚至丢掉爱车的痛苦,一切只为保老帅,这种游戏规则是典型的中国专制思维的折射。

2.下列对“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二者以棋盘和棋子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棋局小世界,围棋和象棋的棋盘都是阡陌纵横,呈格状分布;棋子以颜色不同构成两方来对垒拼杀。

B.下围棋就是要保有地盘,使地盘联成一片,而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这折射出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

C.象棋各子之间与生俱来、无从更改身份差异和为保统帅而不惜耗尽生灵的僵化理念,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最佳诠释。

D.围棋表明中华文化体系存在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象棋则表现出来先人的爱国情操和忠君行动,反映先人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围棋中孤立棋子“人”单势薄,作用有限,极易被吃,但联合在一起则所向披靡,势不可挡,体现出人类的终极目标和平等价值观念

B.象棋中马、炮地位相等,开局时炮优于马多多,而残局中则马胜于炮不少。马可纵横驰骋;炮可隔子发威,二者各具威力。

C.弈围棋者主观能动性大,自主性强,以全局形势为依据判断胜负。而下象棋只考虑统帅的存活,受限制多,没有主观能动性。

D.围棋和象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虽有不同,但围棋体现的平等理念、民主精神与象棋体现的群体理念和牺牲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2年前,一位教授曾要求他的学生毫无顺序地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独自找个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在前排,有的学生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学生似乎特别钟情于后面的位置。教授分别记下了他们的名字。12年后,教授公布他的调查结果:爱坐在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于其他两类学生很多。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凡事不是说一定要做得最好、站在最前、永远第一,而是说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重要。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定要有勇气,永争第一,积极坐在前排呀!”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鲁迅的《拿来主义》文中“孱头”、“昏蛋”、“废物”所采取的态度分别是:(3分)

“孱头” ______________“昏蛋” _______________“废物” 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个字)(5分)

    本报北京3月22日电3月15日至17日、3月20日至22日北京出现了两次沙尘天气。沙尘暴项目组专家透露,3月15日的沙尘天气过程,每平方米降尘量为25克,按北京地区面积约为1040平方公里计算,北京总降尘量为2.6万吨;3月20日的沙尘暴过程每平方米降尘量达到29克,该次沙尘暴北京总降尘量高达3万吨。两次沙尘天气,北京总降尘5.6万吨,相当于每个北京人“分得”10斤尘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