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粒麦子刘燕成
①麦子是跟随父亲的那捆麦哨进城的。
②那一年的四月,父亲走了,他留给我两册手抄歌本、一支唢呐和一捆麦哨,我从千里外的老家将父亲留给我的这些遗产带进了城里的家。进城后,我将唢呐高高地搁置在了书橱里,两册手抄歌本也被我请人重新装订了一番,做得像书的模样,以便保存作永久的纪念,而那一捆麦哨,被妻丢进了阳台的花钵里,从此不再有人管它。
③历经了半年的风吹雨打,就到了秋末冬初,那捆麦哨竟然长出了一粒嫩绿的芽儿,在花钵里,正迎着窗外的冷风,猛烈地哆嗦。透过玻璃,从我的书房斜斜地望过去,正好可以看见那花钵里的麦芽,有一些伶仃的样子。那些废弃的书报、旧碗、拖鞋、破开了洞的棉袄,统统丢在阳台那边,花钵就是孤立在这些废弃物之中的。幸好时不时地可以招来一些淡冷的阳光,柔柔地泼洒在阳台里。自从有了这一滴娇嫩的绿色后,我便开始慢慢地喜欢起这方小小的阳台来。
④那段时光,看麦,是我起床后必做的一件事。见得那小小的生命之色一日比一日浓,叶片也一天比一天粗壮,渐渐地,还长出了秸秆,包裹在那鲜绿的叶片里,我的心不禁欢喜起来。我心想,这粒麦,它生命之血是源于父亲手心的,或许,它那根底泛白的麦壳上还留有父亲的手温,这些绿,或许就是从那温度里生长出来的。一如今日的我,也是从往日父亲的血脉中走出来的。把这粒柔弱的幼麦当做兄弟,每天给它一些粮食、水,一些温和的态度,让它真正感受到兄长的关怀,而不是那些城里人的冷漠。我对妻说。
⑤冬日的阳光总是少得可怜,天气稍微转好的日子,也只是在中午方才见得厚厚的云层里那一个单薄的太阳影。稀薄的阳光,赢弱地从屋外的院坝上空穿过,然后从窗外的那棵百年梧桐的光秃秃的枝丫间轻轻地掠进了我的阳台,照着麦。然而没有多久,我便发觉我似乎和别人一样,每一日都沉陷在忙碌无为中,静不下片刻的心绪来。只有在周末的日子,方才抽得出身去看看那阳台上的麦儿;平日里,总有许多的事要做,总有一些无关的人事要去面对和应付。所以,麦总是孤独地站在阳台的花钵里,虽然它绿绿地日渐坚强起来,但毕竟生长在这繁华的都市。
⑥那一年的深冬,雪洋洋洒洒来到了人间,一些雪花像长出了手一般,伸到阳台里面来了,厚厚地躺在花钵里,盖得麦儿见不了影。我突然就想起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谚语:今年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我倒不是在期冀“枕着馒头睡”的富足和幸福,我只是在想,这般大的雪,倒是预兆了麦子的一生好命。我到底是可以在来年的春天,看到这一粒沉甸甸的麦子了。那时,我想学着父亲,用收获后的麦秸做成唢呐哨,用这麦哨,像父亲那样吹一吹我很早就没有吹了的酒曲。那些往日熟悉的曲子,现在大概是忘记得差不多了的罢。
⑦记得小时候就喜欢吹唢呐柳笛之类,我偷过父亲的唢呐,还将麦秸用滚水煮软,然后一小节一小节地剪下,做成麦哨。怕父亲发现,便躲到老屋背后那些僻远而幽深的峡谷里,坐在那绿油油的麦地上使劲地吹。若此种种的“恶迹”,倒是使我越来越像父亲了,即便我没父亲这位民间艺人将唢呐吹得婉转动听,吹得人心欢畅,但我到底是没有丢掉父亲的这一门手艺。什么样的酒事,要吹什么样的唢呐;什么样的时辰,要吹什么样的曲调,这些我是烂熟于心的。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城里,那天父亲是吹着这唢呐,将我送到山路的尽头的。山里人的唢呐,没了这小小的麦秸,没了麦哨,是怎么也不可能吹得出乐调来的。有时我想,没有父亲默默的支持,我不知我的生活会是怎样……
⑧春天悄悄来临的时候,这花钵里的麦粒就成熟了。金黄的叶,金黄的秸秆,金黄的穗粒,即便是夜里,也泛着那丰产的喜气。然而这个时候,面对这沉甸甸的一颗麦,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当我从书柜里取出父亲的唢呐,当我抚摸着唢呐上的麦哨,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麦哨声里的村庄,我似若看见了往日的父亲。
⑨我想,就让这颗花钵里的麦兀自流浪在阳台上吧。如同父亲,让我一个人漂泊在这个异乡的城市。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一粒麦子”为线索,叙述了麦子在花钵中逐渐成长的过程,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麦子的赞美之情。 |
B.第③段描写那捆麦哨竟然在风吹雨打后长出了一棵麦芽,那伶仃娇嫩的模样触动了作者,作者从此喜欢并关注起麦芽的成长。 |
C.第⑤段作者描写阳光透射在麦子上的情景,运用“稀薄”“羸弱”“轻轻”等词来突出阳光的稀少,直接表达对幼麦的关爱。 |
D.第⑦段作者回忆偷学唢呐以及父亲送他上城里工作的情景,写出了“我”“麦哨”“父亲”三者的内在联系,蕴含父子深情。 |
E.结尾段与第①段互相照应,语言简洁但内蕴深刻,城市里的“我”如同花钵中的“麦”,肩负着殷切的期望,孤独但却坚强。
2.请简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我心想,这粒麦,它生命之血是源于父亲手心的,或许,它那根底泛白的麦壳上还留有父亲的手温,这些绿,或许就是从那温度里生长出来的。一如今日的我,是从往日父亲的血脉中走出来的。
3.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第⑥段,作者引用“今年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有何作用?(3分)
(2)第⑧段,为什么“面对这沉甸甸的一颗麦,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4分)
4.在“一粒麦子”的成长历程中,哪一点最能引发你对人生的感触?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一点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金、石、书、画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这里的“石”是指石刻,即古代刻在石头或石碑上的文字。
②石刻出现的年代早,汉朝以前就有了保存较完整的石刻。譬如说石鼓,有专家考证确定它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近年在河北满城发掘出古代中山王的墓,出土一块石头,上面有两行字,也是战国时期的石刻,只是稍晚于石鼓年代。由此看来,我国石刻的起源最早应该追溯到石鼓和中山王墓石刻。秦代也有石刻,只是不作碑形,常常是在山岩上磨平一块石头刻字。现在保留下来的秦代石刻只有《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上的字全都糊涂了,而《泰山刻石》也只剩下几个字了。石刻的大批出现是在汉朝,保留下来的石刻也以汉碑为多。所以,现在所谓的“石”,大致是指汉代及汉代以后的石刻。
③根据形状和用途的不同,石刻可以分为摩崖、碑刻、墓志等等。所谓摩崖,就是在天然的石壁上刻文记事的石刻。最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当数陕西汉中地区的《石门铭》。它记载了我国最早的穿山隧道褒谷石门的开通、堵塞、复开的情况和被称为栈道之始的褒斜古栈道的有关修复情形,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上面的文章写得很好,用语精准,叙事细致,文采飞扬,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碑石记载着坟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后来也应用到活着的人,如歌功颂德碑、记功碑、建庙碑等。古人刻碑意在歌颂、吹捧碑的主人,企盼流传千古,但后来得以保存流传的主要原因,却不在于它那歌功颂德的内容,而在于它上面书写的文字。前人将古碑上的石刻文字用纸墨拓印下来,制作拓本,往往是因为碑上刻的字写得好,宝贵得不得了。比如汉朝在华山立了一块碑,叫《华山庙碑》,在清朝末年只保留下来三本拓本,后来又发现了一本,四本拓本价值连城。墓志是一种长埋地下的文字记录。坟里埋块石头,刻上死者姓名和死者事迹,以便挖开的人知道是谁,再重新埋上。这用意很天真,后来人家正因为他坟里有墓志,就来挖他的坟,这种事情多得很。墓志内容翔实,史料价值高。人们经常通过墓志来研究历史人物的家族、世系问题,如在江苏南京出土的六朝墓志,可以帮助我们考察当时王导、谢琨等诸大姓世系、家族及两晋历史。
④整理和研究石刻文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清朝末年的叶昌炽先生编的《语石》,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论述石刻,涉及种类、式样、用途、文字、书家等,内容极其丰富。清末民初杨守敬编的《寰宇贞石图》,将整篇整幅的碑文影印出来,每幅都能看到碑版的全貌。近代赵万里先生编辑的《魏晋南北朝墓志考释》,所收都是墓志,既影印拓本,也考释文词,是收藏比较全面的一本好书……研究者的精心收藏和编辑,为推动中国石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取材于启功《中国古代的金石书画》,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本文材料,中山王墓石刻稍晚于石鼓,中国石刻最早可以追溯到石鼓。 |
B.从形状和用途看,《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应该属于石刻中的碑刻。 |
C.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古人刻碑的目的是记载坟墓主人的生平事迹。 |
D.墓志上记录死者名字和事迹的字写得好,是墓志经常被挖掘的主要因素。 |
2.作者为什么说“整理和研究石刻文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请分条概述。(5分)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7分)
汉宫春①陆游
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②。人误许③,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④。花时万人乐处,攲帽⑤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注①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073年)春,当时作者刚从抗金前线南郑被调至成都后方,不被重用。②蛮笺:指蜀地所产的彩色笺纸。③许:推许、赞许。④灯山:把无数的花灯叠作山形。⑤攲(qī)帽:指歪戴着帽子。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羽箭”三句写作者回忆在南郑拉弓搭箭、挥鹰缚虎的戎马生活,充满战斗豪情。 |
B.“吹笳”四句写作者暮归野帐,在悲笳声和纷飞大雪中写下壮美诗篇,气势磅礴。 |
C.“人误许”三句为作者自谦之语,表明自己并不像人们推许的那样拥有出众才华。 |
D.“何事”五句写作者到达成都后看到的浮华景象,由此引发作者内心的独特感受。 |
2.简析“花时万人乐处,攲帽垂鞭”两句中“攲”和“垂”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
3.《汉宫春》结尾“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两句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人生信念。请结合全词,并联系你的知识积累或生活体验谈谈对这两句话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垣老人李君,讳①杲,字明之。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君之幼也,异于群儿;及长,忠信笃敬,慎交游,与人相接,无戏言。衢间众人以为欢洽处,足迹未尝到,盖天性然也。受《论语》《孟子》于王内翰从之,受《春秋》于冯内翰叔献。宅有隙地,建书院,延待儒士。或不给者,尽周之。泰和中,岁饥,民多流亡,君极力赈救,全活者甚众。
母王氏寝疾,命里中数医拯之。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竟莫知为何证而毙。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②吾过!”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捐金帛诣之。学数年,尽得其方法。进纳得官,监济源税。彼中民感时行疫厉,俗呼为大头天行。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以为非。君独恻然于心,废寝食,循流讨源,察标求本,制一方,与服之,乃效。特寿之于木,刻揭于耳目聚集之地,用之者无不效。
君初不以医为名,人亦不知君之深于医也。君避兵汴梁,遂以医游公卿间,其明效大验,具载别书。壬辰北渡,寓东平;至甲辰,还乡里。一日,谓友人周都运德父曰:“吾老,欲遗传后世,艰其人,奈何?”德父曰:“廉台罗天益谦父,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他日,偕往拜之。君一见曰:“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谦父曰:“亦传道耳。”遂就学,日用饮食,仰给于君。学三年,嘉其久而不倦也,予之白金二十两,曰:“吾知汝活计甚难,恐汝动心,半途而止,可以此给妻子。”谦父力辞不受。君曰:“吾大者不惜,何吝乎细?汝勿复辞。”君所期者可知矣。临终,平日所著书检勘,卷帙以类相从,列于几前,嘱谦父曰:“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谦父,盖为天下后世,慎勿湮没,推而行之。”得年七十有二,实辛亥二月二十五日也。
(取材于元·砚坚《东垣老人传》,有删改)
注释:①讳:古代称死后的尊者时,在名前加“讳”字,表敬意。②志:记,这里是“弥补”的意思。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不给者,尽周之给:供给 |
B.复下之,比比至死比比:接连,连续 |
C.艰其人,奈何艰:为……感到困难 |
D.慎勿湮没,推而行之慎:千万 |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受《春秋》于冯内翰叔献 |
B.与人相接,无戏言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 |
C.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嘉其久而不倦也 |
D.学数年,尽得其方法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 |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及长,忠信笃敬,慎交游 |
B.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捐金帛诣之 |
C.特寿之于木,刻揭于耳目聚集之地 |
D.遂就学,日用饮食,仰给于君 |
于是罗谦父就跟着李杲学习,罗谦父的日常费用和饮食,都仰仗李杲来提供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杲稳重自持。街区里一般人认为是欢娱惬意的游乐场所,他都不曾去过。 |
B.李杲乐善好施。泰和年间,谷物歉收,他竭尽全力救济了很多流离困顿的百姓。 |
C.李杲富有孝心。他为自己不懂医术而失去母亲非常悲痛,决心学医来弥补过失。 |
D.李杲师德高尚。他亲自拜访罗谦父,并毫无保留地将医学大道传给这位继承人。 |
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①。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取材于钟嵘《诗品》)
注①踬:zhì不顺利,不流畅。
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和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古人赏花,各有所好。就花色而言,有人喜欢浓妆,要求色彩①;有人偏爱淡妆,要求色彩素淡。就花质而言,有的喜欢牡丹的富贵、芍药的华丽,有的②菊花的优柔、水仙的高雅。③,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审美观点自然也不尽相同。
A.①热烈②尊崇③是钟情于内在气质还是看重外在特色 |
B.①浓烈②推崇③是看重外在特色还是钟情于内在气质 |
C.①热烈②推崇③是钟情于内在气质还是看重外在特色 |
D.①浓烈②尊崇③是看重外在特色还是钟情于内在气质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编的《文选》。内容多写夫妻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感情深挚动人。 |
B.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唐代著名诗人和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苏轼称赞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C.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蔡文姬》等。 |
D.《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小说以大卫的成长为线索,塑造了卡西莫多、爱斯梅拉达等一系列正直善良的人物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