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范雎者,魏人也,字叔。须贾为魏昭王使於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雎受其牛酒,还其金。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魏齐。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佯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雎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
当此时,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诈为卒,侍王稽。王稽问:“魏有贤人可与俱西游者乎?”郑安平曰:“臣里中有张禄先生,欲见君,言天下事。”王稽辞魏去,过载范雎入秦。至湖,望见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彼来者为谁?”王稽曰:“秦相穰侯东行县邑。”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此恐辱我,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因立车而语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王稽曰:“不敢。”即别去。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
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雎闻之,为微行,敝衣闲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须贾因问曰:“秦相张君,公知之乎?吾闻幸于王,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今者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范雎曰:“主人翁习知之。唯雎亦得谒,雎请为见君于张君。”范雎归取大车驷马,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府中望见,有识者皆避匿。须贾怪之。至相舍门,谓须贾曰:“待我,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向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行,因门下人谢罪。于是范雎盛帷帐,恃者甚众,见之。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贾有汤镬之罪,请自屏于胡貉之地,唯君死生之!”范雎曰:“汝罪有几?”曰:“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范雎曰:“汝罪有三耳。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乃谢罢。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是魏国人,与须贾使齐时,齐王慕其名而赐范雎金十斤、牛肉和酒。后被须贾所诬,魏相魏齐使人打断他的肋骨与牙齿。
B、在被魏齐摧残后,范雎装死,被裹在蒲草席中,弃之于厕,更由饮者尿之,后在郑安平、王稽的帮助下,化名张禄逃到秦国。
C、须贾作为魏国的使者到秦国,范雎穿着破衣服,步行到须贾的客舍。须贾见后大为吃惊,并把一件绨袍赐给他。正因为送绨袍,范雎才饶了他。
D、须贾辞行时,范雎宴请诸侯使者,让他们坐在堂上,而让须贾坐在堂下,并令两个囚徒夹住他,让他去喂马。
4.把上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译文:
(2)孺子岂有客习于张君者哉?范雎曰:“主人翁习知之。唯雎亦得谒……”
译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近期以来,借助迅捷的大众传媒,我们目睹了许多公共安全事件:大连海上原油泄漏,南京废弃塑料厂爆炸,吉林化工原料桶冲入松花江,多个城市遭遇洪水袭击……
联系到此前国内三聚氰胺事件和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使人想起了德国著名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的一段话:原本无害的东西突然间怎么就有危险了,如酒、茶、面条等等。肥料变成长期毒药,造成普遍的后果。过去一度被大肆夸赞的财富来源(核子、化学、基因科技等等)一变而为不可见的危险来源。
正如贝克在其名著《风险社会》一书中所揭示的,在后工业化时代,人类正步入“风险社会”。与传统的自然风险或者“外部风险”不同的是,今天的风险则更多地来自人类自身,所谓“人造风险”或“文明的风险”,它是人类发展、特别是科技进步造成的。
换言之,如果说传统风险是源于“无知”,那么现代风险则更多地来自于知识和分工。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高度的自由与便捷,同时也带来了高度的脆弱与风险。越是发达的科技,内部组成的密集度和复杂性就越高;越是细密的分工,相互的依赖和影响程度就越高;越大规模的城市,安全布局的合理性要求就越高,而一旦其中某个部位或环节出了问题,就会造成想象不到的风险。当然,更不用说化学武器和“原子弹逻辑”之类的悖论了。
作为“风险”的对立面,安全是人类的首要诉求和基本价值。对公共安全的维护,是政府的基本责任。而面对 “风险社会”中种种非传统风险,政府需要从行政理念到管理手段上的一系列转变。
与传统风险不同,人造风险则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不稳定性,仅仅以一种“水来土掩”的方式已难应对。这就要求政府摒弃以往的安全主义文化,以及面对风险时的鸵鸟政策,而代之以风险文化。在日常的管理中,注意防患于未然,树立“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的理念;在风险来临时,培养“条件反射”般的应急能力,并借助公开透明实现社会动员,最大程度降低损失。近日发生山西煤矿爆炸案、南京废弃塑料厂爆炸,前者是非法藏匿炸药所致,后者则被通报施工安全管理存在漏洞,这些都不能不说与政府风险文化的缺失有关。
现实中,我们经常能碰到这样的情况,公共事件发生后,人们向一个个机构求助问责,但得到的往往是“请向有关部门咨询”、“这与我们无关”等回复;甚至在情况危急的时刻,还有人在进行着归谁负责、向谁请示的“淡定”商讨。这种“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现象,往往会扩大和恶化风险。因此,面对风险,除了严格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还应该认真检讨风险决策机制,看看分工是否够明确、配合是否无缝隙、权责是否相一致。
在某种意义上,风险是与现代化伴生的一种代价。就像亨廷顿所言,“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农业与工业的更迭、压缩式的跨越发展,使转型期中国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加多元复杂的风险。但“风险也是一个致力于变化的社会的推动力”,在风险频发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思索对公共危机的管理,如何走出“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怪圈,如何培育全社会的“风险文化”,这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解之题,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 (选自2010年8月5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文明风险”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明风险”产生于后工业时代,它是人类自身带来的,因而又叫“人造风险”。
B、人类发展、科技进步必然造成“文明风险”。
C、“文明风险”不是源于无知,它更多地来自于人类的知识和分工。
D、“文明风险”与“传统风险”分别产生于后工业时代和之前,它们是人类历史时期两种不同的风险。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风险”比“传统风险”更具隐蔽性、不稳定性和突发性。要求政府以“风险文化”来应对。
B、风险是与现代化伴生的一种代价,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要树立安全意识,政府部门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患于未然。
C、转型时期的中国会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加多元复杂的风险,目前存在“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情况也属正常。
D、文章由目前大众传媒所披露的一些事件引起思考,指出了“文明风险”产生的根源,并指明政府部门应如何转变行政理念和管理手段来应对“文明风险”。
3.下列对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德国著名社会学学者贝克的一段话,为的是提醒人们要注意目前的一些名牌食品存在着“文明风险”。
B、文章说,城市规模越大,对它安全布局的合理性要求就越高,一旦其中某个部位或环节出了问题,就会造成想象不到的风险,因此作者不主张扩建城市。
C、“人造风险”是人类自身制造的,越科技的东西风险就越大,作者认为目前提倡“低碳生活”就是这种安全意识的觉悟。
D、目前有些政府部门职责不明,疏于管理,扩大和恶化了许多公共安全事件,作者强调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培养全社会的“风险文化”是现代化建设中减少和避免“人造风险”的必要前提。
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小和尚说:“我走路的时候,眼睛应该看哪里?”
老和尚说:“你看前面。”
小和尚说:“前面有东西挡着,我看哪里?”
老和尚说:“你看四周。”
小和尚说:“四周大雾弥漫,看哪儿?”
老和尚说:“你看脚下。”
要求: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依照下面的例句,另写一种花,写一段有一定寓意的文字。(4分)
示例:玫瑰——你娇艳美丽的花朵下面,却有着锋利的刺,是不是因为你懂得既要展示美丽,也要保护自己?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使之成为段末结论式的句子。(不超过30字)(4分)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世界人均耕地为4.20亩。其中美国人均耕地为117亩,俄罗斯人均耕地为14亩,印度人均耕地为33亩,中国人均耕地1949年为3亩,2006年为1.35亩。
下面是江城某夜晚到第二天的天气预报的概况图表,请阅读后根据要求写几条建议语。(4分)
日期 |
2011年1月15日 |
天气 |
暴雪 |
气温 |
﹣4.1°C / 0°C |
风力 |
北风5级 |
(1)对放假的学生:
(2)对广大司机朋友:
(3)对外出购物的市民:
(4)对老弱病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