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9分) 王仁堪,字可庄,福建闽县人,尚书庆云之孙。光绪三年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9分)
  王仁堪,字可庄,福建闽县人,尚书庆云之孙。光绪三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督山西学政,历典贵州、江南、广东乡试,入直上书房。时俄罗斯索伊犁,使臣崇厚擅定条约,仁堪与修撰曹鸿勋等合疏劾之。太和门灾,复与鸿勋应诏陈言,极论时政。其请罢颐和园工程,谓:“工费指明不动正款,夫出之筅库①,何非小民膏血?计臣可执未动正款之说以告朝廷,朝廷何能执未动正款之说以谢天下?”言尤切直。
  十七年,出为江苏镇江知府。甫下车,丹阳教案②起,由于教堂发见孩尸。仁堪亲验孩尸七十馀具,陈于总督刘坤一曰:“名为天主教堂,不应有死孩骨。即兼育婴局,不应无活婴儿。传教约本无准外国人育婴之条,教士于约外兼办育婴,不遵奏行章程,使地方官得司稽察,祸由自召。请曲贷愚民之罪,以安众心;别给抚恤之费,以赡彼族。”坤一迂之,卒定犯罪军流有差。时外使屡责保护教堂,仁堪请奏定专律,谓:“条约无若何惩办明文,每出一事,任意要挟。宜明定焚毁教堂,作何赔偿;杀伤教士,作何论抵;以及口角斗殴等事,有定律可遵。人心既平,讹言自息。”英人梅生为匪首李鸿购军火,事觉,领事坐梅生罪仅监禁,仁堪上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论之。又洋人忻爱珩遍谒守令,募捐义学,无游历护照。仁堪请关道送领事查办,复议无照私入内地,应按中国律法科罪。虽皆未果行,时论韪之。
  郡地多冈垅,旱易成灾,仁堪以设渠塘为急务,不欲扰民,捐廉为倡。驰书乞诸亲旧,商富感而输助,得钱三万缗,开塘二千三百有奇,沟渠闸坝以百计。
  十八年秋,丹阳大祲,恩赈之外,劝绅商捐赀,全活甚众。又假官钱于民,使勿卖牛,名曰牛赈。
  调苏州,已积劳致疾,日坐谳局清积案,风采动一时。甫三阅月,猝病卒,时论惜之。镇江士民列政绩,箐请大吏上闻,谓其“视民事如家事,一以扶植善类、培养元气为任,卓然有古循吏风。”诏允宣付史馆立传,以表循良。   
  (选自《清史稿·列传266》)
  【注释】①筅库:仓库。②丹阳教案:光绪十七年(1891)四月二十五日,江苏丹阳百姓发现教会墓地埋葬儿童尸首七十余具,育婴堂内亦无一活婴,遂群起将教堂焚毁。官府速派兵弹压,激起了丹阳一带的反洋教反满清斗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典贵州……乡试典:主持

B.甫下车甫:刚刚

C.坤一迂之迂:迂腐

D.又假官钱于民假: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请罢颐和园工程吾其还也

B.夫出之筅库夜驰之沛公军

C.陈于总督刘坤一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以扶植善类、培养元气为任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时俄罗斯索求伊犁,出使的大臣崇厚擅自签订条约,王仁堪和翰林院修撰曹鸿勋等人合上奏疏弹劾他。

B.丹阳教案时,王仁堪请求刘坤一能宽恕百姓,以安抚民心;另外发给百姓抚恤费,用来赡养他们的家族。

C.光绪十八年秋天,丹阳发生大灾,王仁堪除赈济之外,又劝士绅商人捐资救灾,得以保全活下来的人很多。

D.王仁堪调任苏州时已积劳成疾,但每天都处理积案,上任刚满三个月,突然病逝,当时的人们都很惋惜。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计臣可执未动正款之说以告朝廷,朝廷何能执未动正款之说以谢天下?(3分)
  (2)虽皆未果行,时论韪之。(3分)
  (3)视民事如家事,一以扶植善类、培养元气为任,卓然有古循吏风。(4分)

 

1.C 2.D 3.B 4.(1)财政官员可以拿不动正款的说法来禀告朝廷,可是朝廷怎么能拿没有动正款的说法来告知天下呢?(3分。“执”1分,“以”1分,句子通顺1分) (2)虽然都没有最终实现,当时人们议论都认为他做的对。(3分。“果”1分,“韪”1分,句子通顺1分) (3)对待老百姓的事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家事,完全把扶植好人、培养正气当做自己的任务,非同一般地有着古代循吏的作风。(4分。“一”1分,“以”1分,“卓然”1分,句子通顺1分) 【解析】 1.(迂:意动用法,认为……迂腐) 2. 以:介词,把(A、其:代词,他/副词,还是B、之:代词,代钱款/动词,往、到C、于:介词,向/介词,对于) 3.“发给百姓抚恤费”错,应是发给死伤教士抚恤费。 4.略 【参考译文】 王仁堪,字可庄,是福建阈县人,尚书王庆云的孙子。光绪三年以第一甲第一名中进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职务。后任山西学政,先后主持贵州、江南、广东的乡试,进入上书房当值。当甘俄罗斯索求伊犁,出使的大臣崇厚擅自签订条约,王仁堪和翰林院修撰曹鸿勋等人合上奏疏弹劾他。太和门发生火灾后,又和曹鸿勋响应皇上的诏书积极陈述自己的看法,极力论述时政的弊端,他叉请求罢除颐和园工程,说:“动工的费用指明了不动用正款,可是从仓库拿出的钱款,哪一样不是百姓的膏血?财政官员可以拿不动正款的说法来禀告朝廷,可是朝廷怎么能拿没有动正款的说法来告知天下呢?”言辞尤其恳切正直。 光绪十七年,出京任江苏镇江知府。刚刚到任,丹阳教案就发生了(当地民众放火焚烧了教堂),因为教堂发现了小孩的尸体。王仁堪亲自检验了七十多具小孩的尸体,向,总督刘坤一禀告说:“既然名叫天主教堂,就不应该有小孩的尸骸。既然又是育婴局,不应该没有活的婴儿。朝廷和他们签订的传教条约本来就没有准许他们育婴的条款,现在教士在条约之外兼办育婴的事,不遵循签订实施的章程,使得地方官能够行使检查职责,灾祸是他们自己招来的。请求总督大人能徇私恩宽恕愚民的罪过,以安抚民心;另外发给教士抚恤费,用来赡养他们的家族。”刘坤一认为他很迂腐,最终给犯罪百姓定了充军、流放等不同处罚。当时国外使节多次责令清廷保护教堂,王仁堪上书朝廷请求制定专门法律.说:“条约没有任何惩办明文,每次教堂出事,他们就任意要挟。应该明确规定,焚毁教堂,做什么样的赔偿;杀伤了教士,作什么样的判处抵罪;以及斗嘴斗殴等事,有规定的法律可以遵循。人心平定之后,讹传的流言自然就消失了。”英国人梅生为匪首李鸿购买军火,事情暴露后,领事仅仅判处梅生监禁,王仁堪上书总理衙门争论这件事。另外洋人忻爱珩遍访地方官员,要募捐兴办义学,但他没有到中国游历的护照。王仁堪请求关道将其送交领事馆查办,重新审议没有护照死入内地,应该按中国的法律治罪。虽然都没有最终实现,当时人们议论都认为他做的对。 镇江地势多山丘,一旦天旱容易成灾,王仁堪认为开设水渠池塘是最紧急的事务,又不愿打扰百姓,就倡导捐助。写信向亲朋好友求助,当地的富户和商人感动捐助,得到捐钱三万缗,开挖池塘二千三百多,沟渠闸坝数以百计。 光绪十八年秋,丹阳发生大灾,除赈济之外,又劝士绅商人捐资救灾,得以保全活下来的人很多。王仁堪又把官府的钱借给百姓,让他们不要卖牛,名叫牛赈。 后调任苏州,已经积劳成疾,母天'L在谳局审理积存的案件,声威名望惊动当时。上任刚满三个月,突然病逝,当时的人们谈到他都很惋惜。镇江的士人和百姓列上他的政绩.请求总督禀报朝廷,说他“对待老百姓的事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家事,完全把扶植好人、培养正气当做自己的任务,很突出的有古代循吏的作风。”朝廷下诏同意把他的事迹交给史馆立传,来表彰循良官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秋节的来历和演变
  “中秋”一词早已有之,《周礼》中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并无节日之意。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以后的事,是由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发展而来。实际,纵观华夏诸多传统佳节,或早或晚,多由节令演变而来,由纪而祭,由祭而庆。
  祭月之礼如何产生了中秋之俗?一般的说法是,祭月固定在秋分日,而秋分日未必有满月,有时甚至可能无月,祭月无月自然大煞风景,所以后来逐渐改到八月十五日祭月。这种说法不尽准确。天子祭月直到明代仍然是固定在秋分日。在皇家看来,祭月重在礼敬夜明之神,敬如在,秋分日有月无月、月圆月缺并不重要,秋分是阴气向长的时刻,避开此时而追求圆月之祭,是对月神的不诚不敬。所以,哪怕是秋分日下雨,也是要祭月的。秋分祭月和中秋节并非一回事。
  汉民族自上古便有敬天礼地的习俗,月神崇拜古已有之。上古时代的月神信仰在殷、周时代似乎出现了两种发展方向,一是在民间自然发展演变,一是上升为天子礼天的礼制组成部分。周礼是因俗制礼,天子礼月显然是建立在华夏月神信仰的基础之上。由此,天子的礼月才能获得足够的信仰合法性,礼月才能成为巩固统治政权的有效的政治仪式和文化制度。此时,民间对月神的崇拜仍然在缓慢发展,而统治阶层重在向月示敬,游赏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所以,直到南北朝时,以“祭月+游赏”为标志的中秋节仍未在华夏大地上全面成形。
  汉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上,礼仪和风俗的演变在诸多领域皆呈现礼退俗进的趋势。隋唐时代的繁荣,逐渐激发了民间在仲秋祭月时节的玩赏之风,赏月之风和民间流传的祭月风俗逐渐合流,由于民间信仰表达的相对灵活性,人们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在秋分日祭月,所以,最接近秋分点的一个满月日,就成了这一秋月祭赏之节最佳的选择。这就是夏历八月十五。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夏历八月十五成为第二大民俗节日“中秋节”,是由于那一天恰好“满月”造成的“巧合”。华夏先民需要一个满月日来行仲秋祭月和游赏,这一任务恰好落到了八月十五的月亮身上——谁让它是最接近秋分的满月日呢。
  中秋的月亮之所以格外圆、格外亮,是因为它“沾”了神圣的华夏祭月日——秋分的“光”。这一点,和“清明”节气沾了盛大的寒食节、上巳节的光而摇身变成“清明节”异曲同工。
  有论者认为,唐代没有中秋节,文人有八月十五玩月吟诗的风气。昊天明月逐渐披上了人情的薄纱。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随着宴饮聚会,这一形式为都市富户效仿,造成的一种娱乐享受的氛周影响了整个社会,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诗筵笔会和市民宴饮玩乐并行的大众化的准节日。从北宋末开始,中秋节有了更加不一般的内涵。破碎了山河,破碎了汴京的明月,中秋的圆月弥足珍贵。“团圆”特征及其象征意义被凸显和强调,“团圆”涵义的加入使中秋节的内涵变得完整,自此,中秋的团圆性质和地位在南宋得以确定,流传至今。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中秋节”来历和演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指月令时间,早在《周礼》中就有相关记载,如:“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

B.和祭月之礼有关,在秋分日祭月,如果无月会大煞风景,便逐渐改为八月十五进行。

C.南北朝时还没有形成中秋节,隋唐时赏月之风和祭月之风逐渐合流,中秋节得以确立。

D.北宋末年,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中秋节加入“团圆”的内涵,从而确定了中秋节的地位。

 2.下列对于原文各部分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两段说明中秋节与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有联系,并解释了中秋节是如何形成的。

B.三、四两段从时代发展上说明祭月和游赏之风由分离逐渐合流的历史及愿因。

C.五、六两段解释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五的原因:此时是最接近秋分的满月日。

D.第七段说明唐宋以来八月十五赏月吟诗、宴饮玩乐的风气以及中秋节的特殊内涵。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秋节和秋分祭月并不是一回事,中秋成为节日的标志是“祭月+游赏”。

B.天子礼月建立在华夏月神信仰的基础上,因此成为巩固政权的有效仪式和制度。

C.因为礼退俗进的趋势,使得民间逐渐兴起在夏历八月十五祭赏明月的风俗。

D.“清明节气”因与“寒食节”和“上巳节”接近,从而演变成“清明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领先,共同前进过程中走在最前面,在某一方面居第一位或在最前面。

风采,意为风度、神采。多指美好的举止态度。强调一个人给他人以较强的感染力!

“领先”、“风采”这两个词语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以“先人一步的风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5)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示例:一个人只有一个心脏,却有两个心房。一个住着快乐;一个住着悲伤。不要笑得太大声,不然会吵醒旁边的悲伤。

 

查看答案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内容,不多于25字。(5分)

世界各地都有类似“野人”的传说,例如北美洲有“大脚怪”,南美洲有“大猴”,澳洲有“幽微”,都被宣称是像人一样直立行走的未知猿类。其实美洲、澳洲并没有猿类进化的化石记录,特别是澳洲,本来连高等哺乳动物都没有。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野人”的传说是多么的不靠谱。但是这样的传说能够吸引读者,招徕游客,某些人还可以借机“科考”,总会有人宣扬。

 

查看答案

找出下面文字中的五处语病,先写出有语病的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5分)

①由澳门民政总署、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办的“安徽省、河北省春节习俗展”于农历新年期间在澳门展开。②此次展览,我省征集的最具地域风格的实物和作品285件。③展品涉及了我省各类春节期间的生活器物、节庆装饰、竞技游艺用品等各个方面。④我省还组织具有安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进行现场技艺展示,向澳门民众展现安徽文化的博大精深。⑤展览期间,我省民俗专家向澳门市民介绍了安徽春节习俗特色非常鲜明。⑥安徽泗州戏剧院还在澳门进行巡回演出,与澳门市民共度新春佳节。⑦展览历时近一个多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