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孟 黄仁宇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有《论语》,则有《孟子》。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是,《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那样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和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做得不好就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但是他又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认为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的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而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而产生。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家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的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孔子虽不屑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两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对其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出了一腔复古的热忱。孟子则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明白,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济事的。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 (原文有删改)
1.关于造成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和孟子两人的个性不同。 |
B.《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 |
C.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
D.孟子所说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5分)
A.《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而孟子却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忧国忧民之心。 |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自我产生的。 |
C.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做事讲究礼尚往来,而孟子则根本不尊重“礼”,行事全凭己意。 |
D.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是可以平息的;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
E.自宋朝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论语》,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成了科举取士的标准,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请联系全文,回答造成孔孟思想、言行不同的原因。(4分)
4.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点概括说明。(4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作答,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每空1分,共6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屈原《离骚》)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苏轼《赤壁赋》)
(3)风急天高猿啸哀, 。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次北固山①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1)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3分)
答:
(2)解释颈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3分)
答: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然诺,好周人急救济 |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往见 |
C.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 |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给……吃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竟绐以他事辞去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
B.因访一元家所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秦王为赵王击缶 |
3.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君何以知燕王 |
B.夫子何哂(shěn)由也 |
C.妇啼一何苦 |
D.何故而至此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 ”给下列句子断句。(4分)
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 ,一连好几天, ,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
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②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④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⑥美丽如醇酒,越久越香浓
A.①③⑤ |
B.②③⑤ |
C.②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部现代小说的优劣高下,不在于它是否塑造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而在于是否构筑了独特的心灵世界。 |
B.根据纪律处罚条例,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4万元。 |
C.一个孩子身心都能健康成长,关键在于良好的家庭教育起决定作用。 |
D.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