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学会在阅读中比较古今中外戏曲艺术的异同,从而提高欣赏戏剧、电影艺术的水平,然后一起粉墨登场乐一回。
B.《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已经正式实施,可是对于这项新标准,很多店家置之度外,省城服装市场上仍有大量不符合新标准规定的服装出售。
C.透视应接不暇的腐败现象,从已查处的贪污腐败的“惊天大案”,到随处可见的“以权谋私”,无一不是因为权力缺失监督制约。
D.为了促销,有人开始动起了“绿色环保”、“健康电视”的脑筋,市场刮起了绿色风。有关专家提醒,环保电视市场也是鱼龙混杂,购买时必须认清“中国环境标志”。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睥睨/稗官野史 盘桓/恒河沙数 秩序井然/卷帙浩繁
B.通缉/开门揖盗 标识/博闻强识 涸辙之鲋/清澈见底
C.下榻/死心塌地 夏桀/命途多舛 数不胜数/数见不鲜
D.金钏/串通一气 惆怅/风流倜傥 比比皆是/蚍蜉撼大树
作文
生活中处处涌动着令人感动的事情:优美的自然景观,精美的艺术品,会让我们感动;伟人崇高的精神,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会让我们感动;真挚的亲情、友情和浓浓的乡情,会让我们感动;古今诗人的名篇大作,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花开花谢,也会让我们感动……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让我感动”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请就“小悦悦事件”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
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小悦悦在2011年10月21日零时32分离世。
要求: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内容扣住事件。观点2分,论述4分。
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⑴《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⑵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⑶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要求:①以《红楼梦》为主语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孤独者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曾说:“我实在是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
由于相对论的创立触动了占统治地位的经典物理学,引起传统观念和势力的阻挠。先是物理学界和哲学界,后来又加上政治势力,都对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进行排斥和反对。科学被卷进了政治。在普鲁士科学院的会议厅里,爱因斯坦身旁的两把椅子是空的,没有人敢靠近他。他这样一个物理学家,被视为危险分子,他的周围充满了敌意。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从此,德国反对相对论的运动更加气势汹汹。正在美国的爱因斯坦对德国的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他公开宣布终生不再回德国。
爱因斯坦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保持了自己的操守。在一个为军国主义的暴行辩护的《文明世界的宣言》上,有93个科学家签名,另一个反战宣言《告欧洲人书》,只有4个人签名,其中之一,就有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家庭和朋友也并不能成为他心灵的栖息地。爱因斯坦从不按传统习俗行事。传统习俗很浪费时间和精力,而爱因斯坦的工作首先要求他的却是时间和精力的付出。所以,他身上有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怪癖:他常常忘记带家里的钥匙,即使在结婚当天,婚礼结束后,他和新娘返回住所也不得不喊房东开门。在生活上,他不修边幅,头发蓬乱,以致来求见他的年轻人不敢相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后,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但是装束依然不变:一件浅灰色的毛衣,衣领上别着一支钢笔,甚至连面见罗斯福总统时也不穿袜子。
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他创立的理论十分深奥,只能使当时很有限的少数科学家感到激动,但是他的名字却在文明世界家喻户晓。他对自己造成的这种现象困惑不解。他说:“我有过好主意,其他人也有过。但是我的幸运在于被接受了。”社会公众如同洪水暴雨似地对他表示关注使他感到困惑。人们想会见他,陌生人在大街上会停步向他凝视和微笑,科学家、政治家、学生和家庭主妇写信给他,甚至他身上的东西,哪怕一颗扣子,也成了别人的圣物。以色列人民还请他去当总统。他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受到这种关注,为什么要把他作为与众不同的人突出出来。
一头卷曲的白发,一件普通毛衫加一只烟斗,加州理工学院人人都知道这个形象是谁。由于要求他写自传的人络绎不绝,爱因斯坦只好要求冯•卡门想个办法让他避开。卡门为他在洛杉矶奥列薇拉大街安排了一个住处,那是条艺术街,街上行人以留长胡子、穿羊毛衫而远近闻名,因此,他走在大街上从未碰上过麻烦。结果谁也没有认出这个人就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后来他同爱尔莎结婚。她喜欢招待朋友到家里来喝茶,有时为了让爱因斯坦休息一下也会叫他下楼和他们一起聊天。他的回答往往是粗暴的声音:“不!不!我不!再这样打扰我,我简直受不了了!”爱因斯坦并不需要这些,他需要的是宁静的思考,而不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他差不多独自生活在小阁楼里,那才是他自己的天地,他在那里几乎与世隔绝,全身心地和他研究的宇宙结合为一体。
1955年4月18日,76岁的爱因斯坦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在昏迷中含糊又痛苦地用他的母语急促地说着什么,这是他最熟悉最自然的语言,也是心底里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
1.第五自然段说“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应如何理解?(4分)
2.作者不写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却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爱因斯坦“许多不为人理解的怪癖”,这样写的用意何在?(5分
3.简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爱因斯坦的“孤独”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