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空间可大可小,空间是可知可感,空间是...

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空间可大可小,空间是可知可感,空间是虚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有的人空间越来越小,有的人却越来越多;有的人追求让有限的空间无限蔓延,有的人在无限的空间张显精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生活中与“空间”有关的经历或你对“空间”的感悟、看法。自拟题目,自定写法,不少于800字 。

 

考查能力: ①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及其创造性思维; ②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 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或抒情等)的能力; ④调动语言及知识积累的能力。 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基础等级50分 内容25分 (25—21分) (20—16分) (15—11分) (10—0分) 切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表达25分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文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书写工整 书写较工整 书写潦草 字迹难辨 (10—9分) (8—6分) (5—3分) (2—0分) 发展等级10分 特征10分 立意深刻 立意较深刻 立意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材料丰富 材料较丰富 材料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语言有文采 语言较有文采 语言略有表现力 个别语句较精彩 见解、构思新颖 见解、构思较新颖 见解、构思略有新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南粤中学举行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节”为主题的现场书法比赛,请你为该活动写一段宣传语,要求:①主题鲜明,2语言生动得体;②60字左右。(6分)

 

查看答案

现在电视进入了一个娱乐节目流行的时代,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然后回答问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⑴请简要介绍漫画的内容。(3分)

⑵针对漫画反映的社会问题,请你提出两条建议(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微博正在改变中国青年的生活

  “微博让网友的心和我们舟曲紧紧地连在一起。”8月20日,重庆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大二学生王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的生活完全被泥石流和微博改变了。当他8月8日发出第一条微博时,根本没想到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和鼓励。

  在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王凯以“Kayne”为名发的微博成了网友甚至媒体了解灾情的重要信息源。仅8月9日一天,他就发了100多条关于灾区情况的微博,在网上被迅速转发传播,部分图片被各大网站转载。有媒体说:“他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现在,王凯微博上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1万人。

 在舟曲泥石流发生以前,王凯上微博多是为了娱乐消遣,“通过这次事件,我有了很大改观,很多人通过微博集结起来了,不少人捐款捐物找不到渠道还会留言给我。”

  “如果后续环节充分,一条微博可以做到核裂变式的广泛传播。”传播学专家闵大洪教授在微博研究文章中说道,尽管微博具有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但“围观”现象并不少见,完全可以形成舆论。尽管微博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但同样具有动员和组织作用。他举例,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网友通过微博发出“超级急”的信息,告知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北线货运站征集救灾物资,号召网友将灾区急需的物品送达。4月18日至21日,由社会热心人士联系的海航包机连续4天运输网友捐赠的赈灾物质,总量超过20吨。

  被微博影响和改变的不只是王凯,日常生活中上微博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通过清研咨询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 辖市)的328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6%的人不超过40岁),92.4%的人上微博。94.3%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调查显示,87.3%的人会上微博了解大家对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的看法并发表意见;62.5%的人参与过微博上发起的寻人、祈福等公益行动。

  某外企职员陈松,觉得微博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每天上下班路上要花两个小时,就会用手机上微博。遇上什么事,拍个照片就随手发上去了,特方便。在微博上关注一些名人、明星、书籍等,也让我认识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新朋友。”

  调查显示,94.3%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67.1%的人表示微博能即时交流,改变了交友、沟通的方式和习惯;64.9%的人认为上微博更容易形成特定的小圈子;60.8%的人表示微博能随时随地记录,改变了表述和思维的习惯。

  微博也有让陈松烦恼的时候。他“关注”了200多人,每天一上去更新特别多,蹦出来的东西很多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些网站推荐的话题会起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其实没什么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目前微博在信息的真实性上还有欠缺,“微博是草根媒体,没有把关人,谁都可以发布消息,难免真假难辨。所以,微博只能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此外,很多名人开微博的目的是为了营销自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微博信息海量,政府不太可能管控,网站的约 束作用也不明显。他提醒广大博友,阅读微博时会有风险,还不能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

   “微博的可信度和网络的可信度是一样的。”北京某文化公司执行总编马中才认为,不管渠道是什么,接收到的信息都要自己判断,“通过常识判断哪些是真实的,就不会太盲从。”

  调查显示,56.5%的人觉得微博上的信息“基本可信”,23.2%的人“不确定”,20.3%的人觉得“不太可信”。69.1%的人表示对于微博传播的信息,一定要加以甄别。

  闵大洪表示,要使微博信息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并对社会有益,归根结底要依赖传播节点上的人,依赖他们的媒介素养、道德水准和辨别力。

(人民网   本文有删改)

注:微博,即微型博客,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1.如何理解“如果后续环节充分,一条微博可以做到核裂变式的广泛传播”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2.文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微博的调查数据,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5分)

3.结合全文,说说如何发挥微博的积极效应?(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月到天心

林清玄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到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些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由于我们知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独一无二、光明湛然,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亮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这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出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了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有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1.简要分析文章以 “月到天心”为标题的作用。(4分)

2.文章写的是月,为什么要从摸黑回家写起?为什么要写星星?(5分)

3.作者认为:只有心灵有明月,才有人生的永恒之美。对此,你有何感悟?(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如何评价当代文学

杨利景

处于一个正常发展状态的当代文学,为何不断出现质疑和否定的声音?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对当代文学的判断?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几乎每一轮对当代文学的质疑和否定,其立论者大多是将自己的判断建立在一种“比较主义”的逻辑基础之上的。比较的结果是,当代文学既没有李白、杜甫、曹雪芹,也没有鲁迅、老舍、巴金、沈从文,更没有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于是得出结论:当代文学一片凋零,毫无建树。

  文学价值的判断当然可以通过横向的或纵向的比较来得出,但是,把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甚至古典文学、西方文学进行比较,我觉得还是需要持审慎的态度。因为在此过程中极易生成一种不平等或者不匹配的比较。

  这种不平等或者不匹配首先在于,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文学,文学创作只掌握在极少数精英阶层的手中。但是今天文学创作在更多的人手中成为可能。门槛的降低和“准入”机制的取消带来的结果,必然是良莠并存、鱼目混珠。在这种情况下对它们进行笼统的比较,显然没有任何意义。同时,我们今天接触到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已经经过了“历史化”和“经典化”处理,过滤掉平庸之作,同时对保留下来的作品进行不断阐释,提升、放大它的经典品质,远非历史的原貌。而当代文学由于时间切近,显然没有经过或正在这一过程之中。

  与西方文学的比较同样存在这种危险。我们视域内的西方文学,到底所指的是哪一部分西方文学?古典的,现代的,抑或当代的?美国的,法国的,抑或英国的?仅就美国当代文学而言,是辛格、赛林格代表的文学,还是谢尔顿、格瑞辛姆代表的文学?抑或是别的作家代表的文学?如果不加细化区分,这种比较同样是一种不平等或不匹配的比较。

  对当代文学本身而言,我们的“在场者”身份恰恰对我们认识时代的文学构成了某种遮蔽。事实证明,经典往往是时代淘洗的“历史效果”,对当下文学进行整体评价的无力感其实反映了“在场者”“身在此山中”的认识困境。

当代文学不断遭遇非议,还与当下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有人习惯于以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和读者的数量来判断它的兴衰,慨叹今天的文学“边缘化”了。这其中当然也存在着一个潜在的比较 对象,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的文学。诚然,我们的文学一度确实万众瞩目、无限荣光。但那种荣耀更多的是被文学之外的其他因素赋予的,也是以牺牲文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代价获取的。当下文学的“式微”、“边缘化”、“没落”不正是文学回归常态的表现与必然结果吗?

今天,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多样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对文学的评判标准也多样化了。秉持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必然彼此龃龉。比如针对新兴的网络文学,有人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痛斥网络文学根本不是文学,“网络让文学变了味”,而另外一些人则站在大众主义的立场,声言“一切终将成为网络文学”。一个标准多元的时代,必然是一个争议不断的时代。这种争议往往又很容易升级为相互指责、彼此非议

总之,我们可以善意地指出当代文学的病象,使它更加健康地成长,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和痛斥,这样只能于事无补——何况真实的情况可能并不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一团糟。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A. 当代文学屡遭质疑和否定,原因之一是论者大多基于“比较主义”的逻辑,通过横

向或纵向的比较,发现当代文学一片凋零,毫无建树。

B. 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创作只掌握在极少数精英阶层的手中,是一种精英主义文学。

而当代文学创作则掌握在更多的 人手中,是一种大众主义的文学。

C. 因为当代文学没有经过“历史化”和“经典化”处理,所以与未经细化区分的西方

文学的比较是不平等、不匹配的。

D.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文学之所以能获得万众瞩目的无限荣光,是因为它牺牲了文学

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E. 在作者看来,立论基础、立论者身份、文化语境及评判标准等是影响人们对处于正

常发展状态的当代文学作出判断的因素。

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通过与现代文学甚至古典文学、西方文学的笼统比较来判断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是不科学的。

B. 由于“在场者”的身份,我们对当代文学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被遮蔽的局限,在整体评价时产生无力感。

C. 经典往往是时代淘洗的“历史效果”,当代文学同样能经过“历史的淘汰”过滤掉平庸之作,再经过阐释、提升、放大后产生经典。

D. 当代文学的真实情况其实并不像有些人描述的那样糟,评价当代文学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善意地指出病象,使其更加健康成长。

3.与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比较,当代 文学的现状如何?试简要概括。(4分)

4.针对一些人对当代文学的质疑或否定,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