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 麻鞋之歌 叶梓 (1)天水谣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2)清水,多美妙的...

阅读下文

                                    麻鞋之歌

                                             叶梓

      (1)天水谣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2)清水,多美妙的名字,多美妙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的确如其所名,有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曰牛头河;这样的地方,因为有清清的河水,自然就有上好的麻——如果说清水是深藏于秦州大地东北角的一块绿松石,那遍及四野的麻就是这块绿松石上一簇簇鲜嫩的绒毛。其实,早在久远的《诗经》年代,麻作为一种传统种植作物,就已经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了。这种远至《诗经》年代的植物,至今还在清水一带广泛种植,想想,这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

   (  3) 就像小麦呀玉米呀洋芋呀一样,麻乃生灵饮食之需。而麻鞋,显然是饮食之需的一次延伸了,但亦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几乎每年夏天,天一热起来,就能看到天水人会穿一双精致的麻鞋出门。当然,那些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已经不穿了,宁愿去穿一双走起来咣当作响的高跟鞋。你穿你的高跟鞋,我穿我的清水麻鞋——盛载着时光痕迹的麻鞋,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里大抵属于那些老年人和中年人了。像我这种刚过而立之年却喜欢穿麻鞋的人,常常被别人视为神经质。其实,燠热的夏天,穿一双麻鞋,有什么不好呢!防潮防滑又透气,脚下风声习习,医学上有按摩之功效,美学上还有鞋帮上的种种变化万千的图案。

    (4)  况且,一双麻鞋的诞生,是真正来自于双手,不似流水线上出来的皮鞋、运动鞋那么枯燥和乏味。它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是一段固定下来的美好时光。

   (5)   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见到了一双麻鞋成为鞋的漫长过程。主人五十开外,憨厚,本分。他每年都种麻,不是为了食麻籽油,而是穿麻鞋。秋天的阳光照在这家的院落里,安静,美好。他在门外大树过滤后的点点阳光里,埋头,认真地做一双麻鞋。先把早就编成的麻辫置于一平案上,盘成底,复用麻绳左右穿紧。这时,他抬头,有点木讷地说:“这就叫千层底。这样,走的路长,脚也舒服。”然后,像栽秧苗一样,在鞋底的边上栽上稍粗一些的麻绳,做成鞋帮,一一串起来,再做成鼻梁。这时,就得用一种清水人名曰楦头的工具,把鞋鼓起来——一双麻鞋的雏形,大抵就出来了——但还远远不够,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不断地打磨一样,麻鞋亦然。老人找出一种专门用来编织的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和鞋耳,做工前备染。鞋遂成。

(6)老人老了,但眼睛不花,有着和女人一样的精巧的手。他说,做惯了,手哪会生呢!那双有着刀刻般纹理的双手,一挑一钩地完成这些动作时,额角都流出点点汗水。他用袖口一擦,讪讪一笑:“太紧张啦!”

   (7) 平常,他一定是一个人在院落里做的。那一定会更加自如,得心应手。

    (8) 他还拿出家里攒下来的几双麻鞋。有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有“单鞭救主”。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呢。想想,古人真含蓄,把所思所想,隐藏在一双鞋里。这时候,再看它,就会发现,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我不知道,公元759年流落天水且留下“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之佳句的大诗人杜甫,到底是穿一双什么样的麻鞋踟蹰在秦州大地。但在他诗句的背后,我看出了一个诗人的伤感和无奈。莫非,正是一双产自清水的麻鞋,陪着他从天水到陇南,从陇南再南下成都。

     (9)  我想,古人既有“革皮之良,莫贵于麻”之说,这就是对麻的一种尊重,是对一种手艺的尊重,更是对大地恩情的尊重。我们善于忘记的现代人,真应该学会尊重手艺和大地。所幸的是,至今,在夏天的清水,尚能看到一双双走在大街上的麻鞋,散发着自然的本质之美,如同一场大自然移动的展览。

    (10)   但我更想穿上一双清水麻鞋,流浪在祖国西北的土地上

1.文章第一节为什么引用天水谣?(4分)

2.作者说麻鞋“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请简要分析麻鞋显现出哪些“文化情趣”。(4分)

3.文中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品描写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4.阅读全文,探究“麻鞋之歌”的内涵。(10分)

 

1.①引出下文,为下文对清水、清水生长的麻的赞美作铺垫;②扣合标题;③首尾呼应;④使文章更富有文化气息、韵律之美。(4分。一点1分) 2.①千变万化的图案体现着美学情趣;②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注解着农业文明;③样式各有寓意,隐含着传统文化。(4分。每点2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3.(1)文中老人是一个憨厚(本分、木讷)、羞涩(质朴)、钟爱麻鞋制作手艺(手艺精巧)的西北农民形象。(4分。前两点各1分,第三点为2分)    (2)①具体而形象地阐述麻鞋“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②为下文对麻鞋、手艺的尊重的议论和抒情做铺垫。(2分。每点1分) 4.①对清水这片土地的歌颂;②对麻的尊重;③对穿麻鞋、做麻鞋的清水人的歌颂;④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⑤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10分。每点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2)夙兴夜寐,         。(《诗经·氓》)

(3)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夫学须静也,                             ,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6)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江湖伟观          

                                刘黻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刘黻,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国都陷落,毅然奔赴国难,为国献身。

(1)诗人在秋风萧瑟的季节登高望远,请从首联中找出能反映季节特征的意象。(2分)

(2)第二、三联是怎样表现“伟观”的?任选一联简要分析。(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   ①辟雍:太学名。  ②宦寺:宦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亟窜之远方             窜:放逐

 B.留以旌直臣               旌:表彰

 C.国之重事,黜幽陟明       陟:提升

 D.安得此不详语             详:详细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    )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     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

(2) 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

中国离“发达”尚有大距离

文/沈丁立

①随着中国锐意改革和参与国际合作,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出已进入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也有相当提升。世界对此有目共睹,各方朋友对中国发展所取得的进步也都给予善意肯定。

②但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发展水平依然有限,中国,仍旧是发展中国家。从三个方面,可以对此予以认识。首先,以中国的人口规模为背景,我国发展的体量仍相当不足。其次,中国的人均发展指数在整体上尚处世界中下地位。再次,我国内部的区域发展差别较大,经济社会同人文环保发展的错位更为显著。我国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尚需在这些领域做出艰苦努力。

③就我国巨量的人口规模而言,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仍然处在发展中国家行列。考察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需要考虑合适的参考系。从纵向看,同我国落后的过去相比,在新中国建立的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横向看,同与我国经济规模类似的日本比,日本以我国1/10不到的人口、1/25不到的陆地面积,其经济产出总量曾长期领先中国。而美国人口数量迄今只有我国的22%,但其经济规模超过我国140%。可见我国的经济水平,不仅远未达到发达行列,而且还差距明显。

④在全球范围,我国以世界约20%的人口,所产出的国民财富尚不足世界的1/10。我国人均产出更是不到世界人均的50%。与世界中位水平尚有如此差距,只能说明我国在现阶段仍具相当的发展中国家特征。只有当我国人均产出超过世界均值,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准才会进入世界中游。此外,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环保生态与经济发展尚不同步,收入分配仍多有失衡,这些也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

⑤然而,中国由于独特的超大规模,尤其是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所以,在局部发展上可能显得较为耀眼。譬如,经过引进创新,中国的高铁技术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奇葩,甚至因此成为美国自我激励的创新标杆。但中国高铁的发展并未解决我国春运的传统难题,也不可能迅速解决其他经济社会问题。

⑥只有认识到中国发展的进步与不足,人们对中国现阶段的国力才会有更为理性的判断。由于开放合作,中国的竞争力确有增强,但我国的人均发展指数仍显著滞后。这种反差,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伴随我国。由于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仍常感资源与能力短缺。中国面临着占世界二成人口的大国的人均发展水平仍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事实,我们的发展还面临诸多瓶颈,需要与国际社会继续合作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⑦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总体能力虽然有限,但它确实在以令西方人惊异的速度增长。我们愿尽己所能,回报国际社会对我国进步所给予的支持,支持与我国同处发展中水平的其他国家。我们相信,通过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将更为谐调均衡地向前发展。                                            (文章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不属于我国离“发达”尚有大距离的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3分)

A.日本人口不到我国的1/10、陆地面积不到我国的1/25,其经济产出总量曾长期领先中国;美国人口数量迄今只有我国的22%,但其经济规模超过我国140%。

B.在全球范围,我国有占世界约20%的人口,所产出的国民财富尚不足世界的1/10。我国人均产出更是不到世界人均的50%。

C.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环保生态与经济发展尚不同步,资源与能力仍显短缺,收入分配仍多有失衡。

D.随着中国锐意改革和参与国际合作,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出已进入世界前列,但我们的发展还面临诸多瓶颈,需要与国际社会继续合作。

2.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尚需在发展的体量、人均发展指数、内部的区域发展三个领域做出些许努力。

B.就我国巨量的人口规模而言,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已处在发展中国家前列。但我国的经济水平,还远未达到发达行列。

C.美国将中国的高铁技术水平作为自我激励的创新标杆,因为,经过引进创新,中国的高铁技术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奇葩。

D.由于开放合作,中国的竞争力确有增强,但我国的人均发展指数仍显著滞后。这种反差,还将在未来一直与我国的发展相伴随。

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进行的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中国锐意改革和参与国际合作,我国的国民经济产出已进入世界前列,可见,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已进入世界前列。

B.只要当我国人均产出超过世界均值,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准就会进入世界中游,我国也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C.中国的经济虽迅速发展,但仍属发展中国家。因此,只有对中国现阶段的国力有更为理性的判断,才会认识到中国发展的进步与不足。

D.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确实在以令西方人惊异的速度发展。我们相信,通过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将会更为谐调均衡地向前发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转身”可理解为“转过身”和“一转身”。“转过身”,既有现实生活中“转身离开”“回眸凝望”等表象之意,又寓指人生中出现的重大变化或转折,人的思维角度或生活态度的改变;“一转身”比喻时间很短,稍纵即逝。你由“转身”想到了什么事情?有没有触动心灵的感悟?

请以“转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或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