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一个人只要耐得住平淡,慎待名利,总还可以为自己留一方净土,不至于让灵魂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无所皈依。
下面是关于“城市定位”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简明。(6分)
阿拉木图曾经是哈萨克斯坦的首都,这对于一座城市来说(1)________,地位的失落、荣耀的失落、名气的失落。就像一个人,曾经有的政治职位、社会名分、职业头衔突然失去了,不习惯、不自在肯定会有的。但换个角度看,首都迁走了,发展机遇来了。阿拉木图政治中心的地位没了,但(2)________。阿拉木图人的雄心壮志也就要把它建成中亚地区的金融中心、科技文化中心,建成一座国际化的都市。在他们看来,首都迁走了,反而城市的定位更清晰,发展自标更明确,优势特色更突出。这就好像(3)________,一座城市被赋予的责任太多,很可能是一座四不像的城市。
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莫泊桑最擅长的题材是他亲身参加过的普法战争、长达十年的小职员生涯和青少年时代在诺曼底故乡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些作品歌颂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
②真实地反映了小职员的单调刻板的生活
③这三种生活经历为他的短篇小说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
④这些作品在艺术上各有特色,并不雷同
⑤表现了农村的习俗和世态
⑥犹如宝石上的各个校面,共同折射出灿烂的光芒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⑥③①⑤② C.③④⑥①②⑤ D.③①⑤②④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打工文学”固然有作家、有作品,但它从一开始就不仅是一种被指认的创作行为,而是一种试图做出指认的批评行为,这种批评属于—个更广大的社会意识过程。
B.在国家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文艺没能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弘扬正气、塑造民族灵魂、提升社会成员人格、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社会作用。
C.上海世博会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上海“11·15”特大火灾,却让我们不得不再去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城市如何让生活更安全。
D.随着“中国热”的持续升温,汉语在阿根廷普及程度日渐增强,不仅在学校有许多爱好者学习汉语,在阿根廷的其他公众场合也经常可以听到阿根廷人讲中文。
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眼下,国人普遍追求“吃”“用”“送”奢侈,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解决这样的社会问题,开征奢侈税也许是合理调控消费的好办法。
B.2010年11月22日夜里,柬埔寨首都金边钻石岛发生严重踩踏事件,造成378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的惨剧,来自现场的视屏怵目惊心。
C.世博会还未开幕,从上海卢浦大桥、南浦大桥经过的市民就已被美轮美奂、风格迥异的各种展馆所倾倒。
D.微博客写作的可能是“心情留言板”或“生活流水账”,也可能是精致的小品或曲尽其妙的灵思,寓于其间的文学智慧和生命感悟最具审美的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我的徐州老乡、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曾把自己称为“苦学派”,穷一生的苦学来感悟中国传统绘画的玄机,来描摹大干世界的神奇,来领略西方艺术的真谛,尽一生的实践“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最终成就中国二十世纪别具一格、别具神韵的李家山水,成为画史留名的一代宗师。
有趣的是,钱穆先生也被学界称为“苦学派”,钱先生虽然没有像可染先生那样临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但他的苦学似乎更贴切更苦涩。他幼时在乡村的油灯前面壁苦读。他以中学肄业的学历,逐步攀登中学、大学的讲坛,直至登上中国学术、世界讲坛的最高阶梯,那份苦心、苦功、苦情,凡人能知;他于陋室之中苦思、苦想、苦恋,甚至经常为没有资料可查、没有书籍可读而苦恼,那份煎熬几人能晓。难得的是,先生从苦中读出了乐,读出了志,读出了字字珠玑。
钱穆一生执着于中国历史文化,为弘扬中华文化殚精竭虑。他始终坚定地认为,民族复兴、国运昌盛、社会和谐、人民乐业,必须依靠传统文化的力量,必须依靠民族精神的引导,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好的办法。这种认识,导致他对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的理论,不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东西,留在大陆接受这种理论的改造,必然要放弃先前的追求和主张,必然要放弃所持的民族文化立场,这是他不愿面对和接受的。白璧微瑕,大师认识上的局限与直白,让我们看到了他率真的一面,为我们消解遗憾找到了理由,也为我们解读他为何在大陆解放的前夜,而客居香港办学,最后客死台湾,找到了由头。
晚年的钱穆在怀旧与展望的时空里踽踽前行。和他同居一岛的余光中先生,早年以《乡愁》一诗名播海内外,他的“乡愁”在煎熬了近半个世纪后,终于有了登上大陆化解离愁的机会。而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之于钱穆先生,却只能梦里神游,魂里飞渡,乡愁至死未曾消融。他在《八十忆双亲》里,情真意笃,尽情怀恋和追忆早年时光;他在《丙寅新春看时局》等文章里,情系大陆,为两岸和平统一助威呐喊;他在最后完成的《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里,用毕生体悟,对“天人合一”提出新解,认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认为此下世界文化之归趋,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1990年8月30日,钱穆带着对故乡的依恋,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在台北无疾而终,享年96岁。1992年1月9日,钱穆的灵骨越过海峡,安葬在他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苏州。
钱穆走了,他一生以历史人物为主要研究和著述对象,他最终也走进了这个不朽的队列里。他用一千多万个汉字为中国文化划出了一道羌丽的钱氏弧线,一步一步地到达了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化峰顶,他是继朱子之后,又一位可以跨越时代、可以名垂思想文化史河的集大成者。
历史是生活的老师,文化是生活的情人。在这个世界上,人跳不出历史,更离不开文化。长寿的即使如同钱穆,也终究要沉睡于地下,但沉睡的意义有所不同,有的化作一把黄土,从此无声无息;有的则结成思想和精神的颗粒,在岁月的留痕上,镌刻着人类自我意识的一次次觉醒。
2005年我专程来到苏州吴县西山俞家渡,拜谒钱穆先生的墓地。在西南太湖的这片浩淼烟波里,那块风景秀丽的石坡地成为钱穆先生魂归大陆的最后归宿。站在写有“无锡七房桥钱穆先生之墓”的墓碑前,千言万语竞不知从何说起。那就对钱先生的坟冢深深地叩个头吧,在我弯下身子的一刹那,我看到,那条从坟冢曼延开去的小路,宛如一条铺满鲜花的神道,从二十世纪一直通向先秦诸子。
(取材于胡正良《钱穆——一个历史世纪的文化背影》)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钱穆先生的苦学,像国画大师李可染的苦学一样,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一代宗师”,令世人敬仰。
B.钱先生以中学肄业的学历,直至登上世界讲坛的高峰,其苦可想而知,但他很少提起,可见其内敛沉潜。
C.钱先生在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意义的误解,是大师思想认识上的—大局限,但也表现了他的率真。
D.钱先生爱家乡,但思想认识上的局限让他离开了故乡,让人不解,也让他自己承受了浓郁乡愁的煎熬。
E.本文通过对钱穆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学者的挚爱祖国、执着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人文情怀。
2.钱先生执着于中国传统文化,却“在大陆解放的前夜,而客居香港办学,最后客死台湾”。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文中写余光中及其《乡愁》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6分)
4.钱先生一生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但就节选片段来看,可圈可点至少有三,即“苦学”“执着”“乡愁”。请就你对这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