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校举行了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40字.(5分)
第一个节目《雷雨》
串联词(1):
第二个节目《鸿门宴》
串联词(2):
第三个节目《愚公移山》,
现代文阅读(24分)
树上的男爵(节选)
[意大利]卡尔维诺
我的兄弟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最后一次坐在我们中间的那一天是1767年6月15日。我记得很清楚,事情好像就发生在今天一样。大家坐在翁布罗萨我家别墅的餐室里,几扇窗户都嵌满了花园里那棵高大的圣栎树的繁茂枝条。时间正当中午,我们全家人按照老规矩在这个时候坐到餐桌边,虽然那时从不习惯早起的法国宫廷传来的下午吃正餐的时尚已在贵族之中风行。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树叶抖动。柯希莫说:“我说过不要,我就是不要!”他推开那盘蜗牛。他往常可从来没有闹得这么凶。
在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阿米尼奥·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男爵,他头上戴着路易十四式的垂至耳际的假长发,这像他的许多东西一样已经过时了。在我和我的兄弟中间坐着福施拉弗勒尔神父,我们家的食客和我们这些孩子的家庭教师。在我们对面坐着我们的母亲,女修道会会长科拉迪娜·迪·隆多,和我们的姐姐巴蒂斯塔,住家的修女。在桌子的另一头,与我们的父亲面对面坐着的是土耳其式着装的律师埃内阿·西尔维奥·卡雷加骑士,我们家庄园的总管和水利工程师,而且他作为父亲的非婚生兄弟,是我们的亲叔叔。柯希莫满了12岁,我8岁;我们刚被允许上父母的餐桌几个月。也就是说,我沾了我哥哥的光,随他一起提前升级,因为他们不想让我一个人单独在一边吃饭。
我说沾光只是说说而已。实际上,无论对柯西莫还是对我来说,欢乐的日子结束了,我们怀念在我们自己小房间里的进餐,只有我们两个和福施拉弗勤尔神父。……我们在神父陪伴下的饭餐在长时间的祷告之后才开始,一勺勺规规矩矩,合乎礼仪,一声不响地进行,如果谁从盘子上拾起眼来,或者喝汤时发出了轻微的响声那可不得了。但是,神父在喝完汤时就已经吃腻了,他茫然地呆望着,每啜饮一口酒就啧啧舌头,好像只顾品味这短暂而浅表的感觉。上第二道莱时我们就可以开始用手抓起来吃了,吃完饭时互相掷梨瓢玩,而神父不时懒洋洋地说一声:“够了!安静些!”
而如今呢,同全家人一起坐在餐桌边,家庭里的积怨显形了,这是童年中不幸的篇章。我们的父亲,我们的母亲,不停地对我们唠叨,要用刀叉吃鸡啦,身体要坐直啦,胳臂肘不要靠在桌子上啦,简直没完没了!还有我们那位讨厌的姐姐巴蒂斯塔,一系列的叫嚷、气恼、处罚、踹腿、踢脚就开始了,直至柯希莫拒绝吃蜗牛并决定把他的命运同我们断开的那天为止。
……
后来,第一次重新同家人共餐时,好像什么事情也不曾发生过似的。大家准时到来,这就是那个6月15日的中午。我们的姐姐、膳食的总管,预备了什么东西呀?蜗牛汤和蜗牛做的主菜。柯希莫连蜗牛壳也不愿碰。“要么你们吃下去、要么马上把你们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我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这是我的一次颇为软弱的表现,它使我的哥哥觉得更加孤独了,因此他抛弃我们的行动中也有着对我的抗议,因为我让他失望了。但是我那时只有8岁,何况我的意志力,而且是我当儿童时的意志力怎么能够同我哥哥与生俱来的那种超人的顽强相比呢?)
“怎么样?”我们的父亲问柯希莫。
“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回答,并推开盘子。
“从饭桌上滚开!”
而柯希莫已经转过身去,背向着我们大家,正要走出餐室。
“你去哪儿?”
我们从玻璃门里望见他正在门廊里取他的三角帽和佩剑。
“我知道!”他朝花园跑去。
我们从窗子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棵圣栎树。他穿戴和打扮得非常整齐,他是按照我们的父亲的要求弄妥贴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12岁。扑上粉,头发用带子扎起辫子,三角帽,针织领带,绿色开叉燕尾服,浅紫色的短裤,佩剑,白皮长护腿套,护套只包半截,这是唯一的让步措施,使得穿着方式更符合我们的乡间生活。(而我,由于只有8岁,免除了在头发上扑粉,如果不是在盛大宴会之时。也免挂佩剑,虽然我喜欢佩戴也不行。)他就这副模样往那棵多结的树上爬,手脚并用,以我们在长期一起练就的准确而迅速的动作在树枝上攀登。
我已经说过我们在树上度过许多时光,不是像许多孩子那样图实惠,他们爬上去只是为了找果子或掏鸟窝,而我们是为了越过树干上险恶的蜂巢和树叉,爬到人上得去的最高处,找舒适的地方坐下来观看下面的世界,对着从树下走过的人们呼喊或捉弄他们。因此我认为柯希莫面对那种不公正的强逼,首先想到的是爬上我们熟悉的那棵圣栎树是很自然的。圣栎树的树枝,向上伸到与餐室之窗户相同的高度,使得全家人都看见他的委屈和愤慨。
“小心!小心!会摔下来呀,可怜的孩子!”我们的母亲焦急地喊道,倘若她看见我们在炮火之中冲锋一定满心欢喜,可是,她却为我们的每一种游戏而忧惧交加。
柯希莫爬至一条粗枝的叉口上,他在那里可以呆得舒适一些。他坐下来,双腿悬垂着,两臂交叉,手掌塞进腋下,脑袋缩进双肩里,三角帽低压在前额上。
我们的父亲从窗台里探出身对他喊道:“你在那里呆腻了就会改主意的!”
“我决不会改变想法。”我的哥哥在树冠上说。
“只要你下来,我就叫你好看!”
“我决不下树!”他说到做到。
1.作者为何在选文第三段中写“我们”在自己小房间里进餐的场景?(3分)
2.文中多次写到那棵高大的圣栎树,其作用是什么?(5分)
3.请结合文章对柯西莫的描写,分析柯西莫的性格特点。(5分)
4.“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5分)
5.柯西莫爬到圣栎树上有何深刻的隐喻意义?请结合文章展开探究。(5分)
根据课文填空名句
①子曰:“岁寒, 。”
②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
④贵不能淫, , ,此之谓大丈夫。”
⑤民之乐者, 。忧民之忧者, 。
文言文阅读(17分)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1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2。’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注】
①工:官吏。
②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蹶(guì),动。泄泄(yì yì),多言的样子。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能平治天下 平治:使……太平,治理好
B.而仁覆天下矣 覆:覆盖,遍及
C.丧无日矣 丧:灭亡
D.言则非先王之道者 非:不是
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不以规矩 君子所以异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B.责难于君谓之恭 仲尼岂贤于子乎
C.不仁而在高位 非其鬼而祭之
D.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借用规矩成方圆、六律对于正音的重要性,来说明行仁政对于平治天下的重要性。
B.从本文可以看出,只要有好的政治,推行先王之道,就不会犯错误。
C.本文运用类比来说明,复行先王仁政,仁德就会遍布天下百姓。
D.本文指责了不相信国君能行先王之道的人,这体现了儒家“人人心中皆有仁义”的观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2)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面各题(6分)
[双调]蟾宫曲•怀古 查德卿1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2书功在飞熊3。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注:①查德卿,生平不详。
②《六韬》:一部兵书,相传为吕尚(姜子牙)所著。
③飞熊:周文王得姜太公的梦兆。
1.对这首元曲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农夫”指的是诸葛亮,它曾躬耕南阳,说他“晦迹南阳”,即隐居南阳。
B.“一个渔翁”指的是吕尚姜太公,他70多岁时,曾在渭水之滨用直钩垂钓,后因周文王礼遇而出仕,佐武王而灭殷。
C.“霸业成空,遗恨无穷”,是全曲的主旨所在,意思是说诸葛亮、吕尚两人辅佐其主成就霸业的愿望统统落空,不能不使他们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D.“八阵图”一句是说,诸葛亮创八种阵势及兵力部署的阵图而一举成名;《六韬》这部兵书就使得吕尚功显天下。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以“蜀道寒云,渭水秋风”为曲煞尾,运用“抒情写意”手法,旨在道出英雄成就的业绩已是过眼云烟,到如今能让人见到的只不过是蜀道上空的片片残云和渭水之滨的飒飒秋风罢了。
B.本曲中的“农夫”、“渔翁”既实指诸葛亮、吕尚二人,也虚指作者在内的有才而受压抑的贤士。
C.这首曲子开头三句,即点明了怀古的对象并加以评价,从而突出了诸葛亮、吕尚出山前的形象和身世。
D.这首曲子先扬后抑,有厌弃功名,向往隐逸之意。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非常看重先秦诸子中的六家,即阴阳、儒、墨、名、法以及道家。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宣扬的仁是对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
C.儒家传统经典即《易》《诗》《书》《礼》《乐》《春秋》六经或曰六艺,也是由孔子确立的。
D.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者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充这四端就足以保四海,不扩充这四端则不足以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