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广州新电视塔“小蛮腰”,...

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广州新电视塔“小蛮腰”,整体高度达600米,以“广州新气象”为主题,塔身如“芊芊细腰”,形态优美,可谓鬼斧神工。该塔在3月正式启用,每当夜幕降临,塔身上的1080个节点的LED灯同时发出灯光,变化出数字倒计时以及产生不同的图案和字样,成为南国星空下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叹为观止。它的设计还非常注重娱乐功能,不仅将在塔顶兴建摩天轮及跳楼机等游乐设施,还将投入2亿元兴建4D影院,届时广州市民将每天都能在此观看到美轮美奂的电影。

A. 鬼斧神工                 B. 启用        

C. 叹为观止                 D. 美轮美奂

 

D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亦雅亦俗汪曾祺

黄 波

    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其实汪氏小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饮食一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拾到调配、下厨,都不假手外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他通过那些淡淡的文字,又把这种趣味传递给了我们。所以,简直没有资格上餐桌的拌萝卜丝,在他手里和眼里竟是这般精致,“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颜色可爱。”黄瓜皮在他那里也是下酒的佳品,“黄瓜切成寸断,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国宴的厨师。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嚼之有声”四字真是妙极!世间老饕甚多,不知道有多少还会于大快朵颐中细品那一记脆声?

    汪曾祺作画,他自己说“无师法”,只是“瞎抹”,也许近于事实,因为他原无意在画家中争一席地。汪氏之画是真正的“写意”,略有一点构思,便信手挥洒,不过事经营,不刻意求工,逸笔草草,以抒其意。这也不算稀奇,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值得注意的,是其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齐白石的画,间有乡野小品,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常物事入画,似不多见。

    汪曾祺文与人的风格还是他自己的文字说得最为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的。……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有不喜欢汪曾祺的人讥讽他像遗老,可谁曾见过“爱逛菜市”、在买菜中体味“生之喜悦”的遗老?是的,汪曾祺雅,但他更是俗的,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装是装不出来的。

    汪曾祺让我想起两个古代文人,就是陶渊明和苏东坡。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我以为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得,而同时他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邻居杀只鸡邀陶渊明同享,他会乐不可支地写一首赴席的好诗;坡翁街头听人谈鬼,说咱们姑妄谈之姑妄听之。这样的文人,既耿介清高,又让我辈平民可亲可感。汪曾祺继承的,正是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余韵。我们看他的小说和散文,抒情节制,也不刻画大奸大恶,更不以污秽的东西入文,其矜持颇近于传统美学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典型的士大夫的审美趣味,而现在我们通过《文与画》和《五味》所看到的,则是一个世俗化、平民化的汪曾祺。“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这可说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很好的传统。但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想一想,应该如何使这样的传统不致消失了。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一为《文与画》,二为《五味》。原因是二者均为谈吃的美文,同时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

    B.作者喜欢汪曾祺是缘于他文与人的风格:其文字清新,且透露出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其人雅,但更是俗——真正热爱世俗生活。

    C.汪曾祺喜欢从菜市选料如萝卜、黄瓜、鱼翅类,一直到调配、下厨的全过程都独自完成,从中享受做菜的趣味和菜的滋味。

    D.汪曾祺自称作画“无师法”,只是“瞎抹”,但从他画的对象和“写意”的风格来看,他的画是雅致的,其创意似不多见 。

    E.汪曾祺为文,体现出传统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趣味,其选材不写大奸大恶、污秽之物,抒情节制,而让平民可亲可感。汪氏如陶渊明、苏轼一样有“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

2.请你结合文意谈谈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理解。(6分)

3.文章将汪曾祺与袁枚比,与陶渊明与苏轼比,试说说这两处对比的异同。(6分)

4.文章着重写“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作画,只是‘瞎抹’”皆属俗事,而文题是“亦俗亦雅”,结合原文,探究作者对“俗”、“雅”的处理是否得当。(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末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1.下面对作品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在“我”看来,位置的不显、框子的简陋、作者的无名,足以使参观者对其不屑一顾。

B、以“浊水”、“湿土”、“地上丛生的草木’’入画,没有个性的画匠是不敢为的,这显示出真正的艺术家与“名流”的不调和。

C、《沼泽地》流露出的阴暗、低沉甚至颓废的情调,固然给“我’’以厌世的情绪,但包含着画家为常人所不能认同的执着激情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D、这篇小说通过一幅油画,展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悲剧命运及世态炎凉,讽刺了芸芸观赏者的苍白和平庸,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和艺术穿透力。

E、有人认为,芥川龙之介写了一个画家的孤独、潦倒、疯癫,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艺术观与人生观,作家对人生深重的怀疑以及最后自杀的悲剧,在这篇作品中已露端倪。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2.“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3.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6分)

4.“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8分)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⑵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杜牧《阿房宫赋》)

(3)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4)连峰去天不盈尺,         。   (李白《蜀道难》)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5分)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①,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亦尝诏之,谧皆不应。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求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鞅掌:事务繁杂。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身笃学,自汝得之          笃:重视,专心

B.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稼穑: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劳动

C.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耽玩:潜心玩味

D.自表求帝借书                表:表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何尔鲁钝之甚也         甚矣,汝之不惠

B.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C.当之官,人劝谧饯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甫谧原来不好学,游荡无节制,经过叔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诲,终于受到感激,从此勤学不辍。

B.有人规劝皇甫谧追求美名,到官府广交朋友,皇甫谧则认为身处田园也可享受尧舜的思想,不必因看重名利而走向仕途。

C.皇甫谧与梁柳有亲戚关系,当梁柳要去就任城阳太守的时候,有人劝皇甫谧为梁柳饯行,而皇甫谧仍然遵守古人的做人之道:贫者不把酒肉作为礼节。

D.官府、相国和皇上都多次征召皇甫谧出来做官,皇甫谧都没有应召。在皇上下诏敦促催逼不止的情况下,皇甫谧上奏不做官,结果不但被允许,还赐给一车书。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3分)

(2)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3分 )

(3)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4分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