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 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②,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③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④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  ②肆:店铺

③脱:偶尔    ④嘿(mò):悄悄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未及属稿    属:撰写             B.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    具:完备

C.遂大困,寻死富阳  寻:不久       D.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贾:商人

2.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 (3分)

① 引父足怀中以卧             ②立许字以女

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

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⑥拯一人者与一金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因遭火灾,家道中落。

B.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C.文章结尾部分引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D.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杜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3分)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3分)

 

1.D项“贾”解释做名词“商人”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做生意”。 2. 3. 4. 【解析】参考译文:嘉庆元年,我游历富阳县,县令恽君请我撰写整理富阳的县志。还没来得及起草,恽君就奉命调任,我也离开了富阳。富阳县的高傅占是个正派人,他告诉我有关周维城的事非常全面具体,所以我为周维城作传记,留给以后修撰县志的人。 周丰,字维城,祖先是绍兴人,有钱财。父亲名叫重章,因火灾毁坏了他的家,流浪到富阳居住下来。重章是富家子弟,突然贫困,心情压抑烦闷,更加放纵不羁,不过问家中的生计和产业,于是极端困顿,不久死于富阳。周丰在幼年,每当天气寒冷,父亲半夜从外面回来,他总是把父亲的脚抱在怀里。十多岁,父亲已经死了,他学着做生意。一天早晨,有位老人路过他的店铺,和他交谈,认为他奇异出众,立刻把女儿许嫁给他。周丰侍奉母亲,母亲起身、坐下或走路,他常常事先弄明白母亲想要怎样;母亲的饮食他一定要亲眼看过,然后才送到母亲面前。事务虽然繁重,他一定会时时到母亲房里看望问候才离开。母亲倘有不如意,或者坐着不说话,周丰十分害怕,那心神不安的样子像是无处容身。看到母亲的脸色和悦了,才非常欢喜,又呆很长时间,然后再退下去。他在世时的子孙们,说他上床将要睡着时,一定会呼唤“阿母”,快要醒来时,又会同样呼唤,大概是成了习惯,并不是自觉如此。 周丰做生意致富,有二个儿子、六个孙子,周丰八十四岁死。 周丰在乡里能施行他的恩德,有长者那谨慎宽厚的风度和行为。曾有个和他一起做生意的人要回家乡去,周丰已经资助了他旅途费用。后来有人检点那人的行李,发现有周丰店铺里的货物。就来告诉周丰,周丰赶紧叮嘱让货物原封不动,告诫不要把这事传出去。那合伙做生意的人来了,他像以前一样对待。 高傅占告诉说:“富阳人大多称赞周丰能够施舍帮助别人。可是周丰曾经说:‘我比不上吴翁和焦翁。’”吴翁是徽州人,在富阳做生意。每到年终,他夜里怀揣金钱走街过巷,看见贫寒的人家,就默默地把钱放在门洞里,不让别人知道。焦翁是江宁人,带了三百两银子到富阳做买卖。当时洪水暴发,焦翁急忙呼喊打渔的人,说谁救起一个人,就给他一两银子。一共好几天,救起了若干人,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他们东西吃,等洪水平息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回去。这两位老翁,如今向富阳人打听,谁也不知道他们。周丰又说过:“我这辈子感激岳父了解我。” 呜呼!街市里巷的平民中间,原本不缺少有德行的士君子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孟子·离娄上》)

1.对上面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礼法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作出了种种规范。男女之间不能亲手递接东西,也属于礼法规定的范畴。

B、孟子认为对于古代礼法也不必过于拘泥,嫂子落水而用手去拉,这是对礼法的变通。否则,见死不救,就如同豺狼。

C、淳于髡对孟子在天下人都掉落水中却不去救的做法很不理解,认为孟子前后言行不一,在意小的方面,而放弃大的方面。

D、孟子认为天下的人都在水深火热之中了,靠一个人的力量仅能解救嫂子落水,是不足以解救天下人的,解决问题要靠王道。

2.请概括本章的主旨。(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事业有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

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

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

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3分)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1.对上面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者认为,像孔子这样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的人,不堪当“老师”。

B、虽然隐者出言不逊,但子路还是恭恭敬敬地站着,体现孔门弟子的本色。

C、隐者招待了子路,并叫两个儿子出来见子路,说明他没有忘记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

D、最后子路对隐者的一番议论和对孔子主张不能实行的感叹,实际上也就是孔子的态度。

2.子路的一番议论,体现了什么政治主张?(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将下列课文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5分,每小题3分)

(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2)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3)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论语·子张》)

(4)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5)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由,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论语·为政》)

(2)                          ,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3)无欲速,无见小利。                                 。(《论语·子路》)

(4)子曰:“岁寒,                           。”(《论语·子罕》)

(5)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                (《论语·里仁》)

(6)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7)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8)                 ,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