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忙碌的闲暇
林大雄
玛雅人基本上只种一类作物,不借助畜力,也没发明金属农具,原始的刀耕火种完全满足了人的需求。拿一个普通玛雅家庭来说,一般是开垦一块10到12英亩大小的玉米地。说是开垦,实际上就是在头年的雨季砍倒选地内的所有树木草丛,然后在第二年的4月焚烧已经晒干的枯木。根据玛雅研究专家莫利的估算,现代玛雅人平均一个家庭开垦一块12英亩左右的玉米地。连续种两年后就得让它休耕10年,因为第三年的产量仅为新开地产量的一半。这样的话,要保证这个家庭每年都有地种,就需要有6块12英亩的地,确保在其他5块地都处于休耕状态时至少有一块可以播种、收获。以一个村子平均有百户人家计,就需要有7200英亩,约合11平方英里的土地。如果再加上地质差异因素,在一比较贫瘠的地区,所需的土地面积更大。
现代玛雅人的耕种方式基本保持了传统,但也不是毫无改动。最大的差异在于农具,导致一系列主要变化的是一种新农具——砍刀的引进。它彻底改变了玛雅人的除草方式。古代玛雅人是用手将草连根拔起,而现在,借助砍刀大大方便了劳作,却也带来了除草不尽的后果。美国华盛顿的卡内基学院曾于1933~1940年作了一个玉米种植实验。地点就选在奇岑—伊扎附近。他们采用连续耕作,头4年内用现代的砍刀式除草方式,后4年改用古老的连根拔草办法。各年产量以磅计分别为708.4,609.4,358.4,146.6,748.0,330.0,459.8,5.5。头2年的产量较稳定,但从第3年起大幅度下降。而第5年改用古老的拔草方法之后,产量即刻上升,甚至略高于第一年(用砍刀除草)的产量。第6年降至第5年产量的一半,第7年又有所回升。最后一年由于遭遇蝗灾(从1940年起持续三年)而几乎一无所获。
这项实验的结果表明,用传统方式除草,虽然不能保证年产量比现代高,但能够将玉米地的连续耕作周期延长至7到8年。这样,维持古代玛雅家庭常年有地可种的土地量可能只需36英亩。由此进一步推算,玛雅人滞留在其聚居中心的时间也相对较长,他们将自己的文化印迹留在城市中心的时间也较多。
另外,莫里斯·斯台葛达(Morris Steggerda)博士根据自己对尤卡坦的农业调查,还指出了另一个更具文化意义的事实:玛雅农夫完成二年的玉米种植全过程,只需要190天。也就是说,余下的175天他都可以去从事生产食物以外的活动。不仅如此,通过这实际耕作的六、七个月,他可以收获两倍于他和他的全家人一年所需的粮食。多余的谷物可以作种子,可以用作交易,以获得玛雅家庭无法自己生产和获得的生活资料及一些小奢侈品。
热带雨林的环境使得生活的维持条件非常简单;没有过冬的烦恼,又有充足的木材、纤维,人生活其间就像植物生活其间一样,枝舒条达,容易存活。而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太多的奢求,光满足其自身的温饱问题(“温”是天然保证的,只需自己动手解决“饱”的问题),七八十天的实际劳作时间就足够了。余下的290天左右的时间完全空余出来,大约有9至10个月。这么长的闲暇对于文化而言是极好的催生剂。玛雅古典时期的为数众多的金字塔、庙宇、广场、宫殿等等都是这些闲暇中的杰作。西班牙人统治时期的大量教堂、修道院及公共建筑,今天尤卡坦地区的大麻种植园,也都是玛雅人的闲暇被利用的见证。
(节选自《玛雅的智慧》第二章“种玉米的蜜蜂”)
1.下列选项不符合上文文意的一项是( )
A.玛雅人种植的作物非常单调,且耕作方式原始,所以常常需要大量的土地才能满足家庭对粮食的需要。
B.现代玛雅人的耕种方式较之过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大的差异就是新除草工具的发明——砍刀。
C.卡内基学院的数据证明,传统的除草方式不但能够提高产量,而且能更好地使土地休养生息,延长耕作周期。
D.由于玛雅人种植的作物太单一,节省了大量劳力,加上效率高,所以他们可以长期滞留在城市搞艺术。
2.对文章的起始句“玛雅人基本上只种一类作物,……完全满足了人的需求”进行延伸思考,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畜力一项被视为人类农业文明的进步,但玛雅人未使用它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由此对比可见玛雅人的智慧。
B.金属农具,特别是后文提到现代玛雅人的砍刀之类,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可惜古代玛雅人未能开发利用。
C.始终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束缚了玛雅人的创造力,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必须滞留在聚居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D.耕种方式和传统决定着一个文明的种类,所以毫无疑问玛雅文明是地地道道的典型农业文明。
3.对于玛雅人如何获得了“忙碌的闲暇”,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种植作物简单,拥有大量土地轮番耕种,所以他们就必须忙碌地耕种现在土地,收获之外又可间隔取得闲暇。
B.除草方式原始,这会让劳动的玛雅人忙碌,但因此除得彻底,保证了粮食产量和基本温饱,所以能为他们提供闲暇。
C.种植周期短,产量高,短暂的周期内会很忙碌,过后可以用谷物做交换得到奢侈品,由此保证了生活的丰富多彩,所以有闲暇。
D.生活环境简单,气温高,没有过冬的烦恼,不必盖房子,省去了很多浪费时间的消费,玛雅人因此可以悠闲,不必疲于奔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70分)
“诺贝尔奖”,在国外一般被译为“炸药奖”,因为诺贝尔造的炸药在“一战”、“二战”中被用作战争武器,导致二千多万人死亡。对满屋的黄金、钞票,诺贝尔敢用吗?他跟一个挚亲好友说,他每天晚上一闭上眼睛,都会感到有两千多万双眼睛盯着他,两千多万个孤魂野鬼在他上头飘,所以他决定捐出全部的钱,设立“诺贝尔奖”。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②字数不少于800字;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将下面短语重新排序,组成一副对联(只填序号)。(3分)
①莺歌蛙鼓②曲曲层层皆入画③柳浪莲房
④烟霞笼别墅⑤晴晴雨雨总宜人⑥台榭漫芳塘
上联:
下联: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史铁生和他的“爆肚主义”
对于史铁生,我没有能力描绘一个尽善尽美的形象,就如同对他的作品。我也无法像一个崇拜者那样,把他仅仅看成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或一个身残志坚的英雄。我所能介绍的,是另外一个史铁生,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的、在北京一个大杂院中一间普普通通的平房里活动着的史铁生。
如果说他有什么特别的话,最突出的要算是嘴馋并且胃口好。他喜欢所有好吃的东西,对文学的迷恋都远不如对吃的迷恋更甚。患尿毒症住院,高烧连日不退,大有活不下去的危险,他躺在病床上,想的全是吃。有的人馋,但苦于吃不下,他可总是来者不拒。煮好的茶鸡蛋放在桌上,他能连续吃六个而不觉得满足;买来的豆腐丝,还没等做成菜,他就一撮一撮全抓着吃了。无奈,怕他吃坏了,他父亲只好像防猫或防老鼠一样把吃的东西紧着收起来。他常给我这个不正宗的北京人讲街头挑担、夜晚叫卖的旧景,还每每感叹北京小吃的今不如昔。看到他托着碗吃炒肝时的那个香劲儿,那种有滋有味的模样,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个精于品味北京小吃的美食家的形象。
有一次聚会是难忘的。那是1985年初春,大家聚在一起各自谈了许多趣闻轶事。当然,席间最中心的话题是谈吃。羊肉片的价格蹿着往上涨,使这几个酷爱吃涮羊肉的大为惊慌。对于涨价,铁生的哲学是,如果不打算“戒”掉,最好抓紧吃,否则明年还涨。午餐结束了,大家仍然谈兴未减,话题转到写作、往事、社会,最后谈到人生。因为铁生爱吃爆肚,我家又离北京最有名的“爆肚王”很近,他便把他的观点命名为“爆肚主义”。他说,只要是喜欢,吃爆肚和登珠穆朗玛峰给予人的享受是一样的,尽管在别人看来登山很苦很危险,就像不喜欢吃爆肚的人认为那很膻很脏一样,对于本人却是一种享受。之所以说登山并不比吃爆肚更为高尚,是因为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某种满足——英雄欲和食欲的满足,这种满足使人愉快,这种愉快正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自我实现。运用什么方式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固然有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只有在特定的社会范畴里才具有道德的意义,而就人的意义来讲,任何选择都应该受到尊重,因为事实上它们是同等的。
我之所以描述那次聚会,是因为那次谈话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至少,它使我进一步了解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他本人不是一个“爆肚主义者”,也不是一个登山的英雄主义者,写作才是他得以自我满足的手段。但他的自我满足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寻找的喜悦,用他的话来说,写作是为活着寻找理由。重要的是“找”,而不在乎是否找得到或找到的是什么。
所以,确切地说,他活着,而且快乐,是因为他在写,而不是因为他写得成功。就像他在爱,在恨,在悲伤,在欢乐一样,他在用笔完成生命的过程。
(选自徐晓《半生为人》,同心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史铁生是一位身残志坚、才华横溢的作家,他嘴馋并且胃口好,把吃当作一种自我满足。
B.文章第二段用几个细节来写史铁生好吃嘴馋的特点,目的只是为了引出下文他对“爆肚主义”观点的表达。
C.1985年初春的那次聚会之所以是难忘的,是因为它使作者进一步了解到史铁生是一个“爆肚主义者”,他对吃的迷恋甚于对文学的迷恋。
D.写作是史铁生得以自我满足的手段,他把写作与生命联在一起,写作成为他活着的理由,写作过程就是他寻找自我满足的过程。
E.文中划线句子“重要的是‘找’,而不在乎是否找得到或找到的是什么”,表明史铁生注重的不是写作结果而是写作过程给他生命带来了意义。
2.史铁生的“爆肚主义”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4分)
答:
3.史铁生是一位作家,文章却对写作之事谈之甚少,主要围绕“吃”来写。请结合全文,谈谈这种写法的作用。(6分)
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石
楼肇明
我的书柜里陈放着一件小小的纪念品,纪念我的一次长江之行。一块3.5厘米见方的白底瓷版上镶嵌着两颗一大一小的卵石。精工描画出一位富有异国情调的红装女子,画眉如黛,浓艳欲滴。这小巧玲珑的装饰趣味,大气磅礴的长江有何干系?纵然光润莹洁的卵石为千千万万年长江水所磨砺所淘洗,这图案化的世俗女子还有一丝不羁的野性流露,但从我的书柜、我的书斋,我是感受不到长江的水、长江的风、长江的雨、长江的岩石的。
船过三峡,我在“江津轮”上读到的是一部巨大的岩石的书,一座倾圮和崩塌的宇宙废墟的缩微画图。长江从高峻陡急的岩石走廊里流过,我疑神静虑阅读那些岁月风雨镌刻下的文字。“江津轮”好像一艘超越时空的飞船,驮载着我亲历目睹一次宇宙被创造和被毁灭的历史。我无法用语言诠释,也不能用彩笔描绘,甚至也不能复述依稀犹存的情绪轨迹。
我看到的三峡的山,不像古代诗人和民间传说蕴涵着那么多美丽动人的愿望。我看到了一座座倒置的金字塔,倒扣的航空母舰,圆明园遗址般的残垣断壁;一道道由七零八落却大体有序的巨大卵石垒成的梯田田埂,像乡村小学东倒西歪的房子,像流落外乡异地脱毛的骆驼,像懒惰的家猫无所用心地弓腰;那些不成规则的形体,交叠粘合,隆起上升,那经过生命和死亡大轮回、大劫难的一堆堆山石的云团,全被排闼而来的长江水挤开,迎立于漫长的两岸。
我批览那镌刻在悬崖峭壁上的岩画,似象形文字符号和非象形文字符号的,似树木年轮的,似灌木丛枝杈杂乱无章的……一个个巨大的漶漫的指纹,一个个巨大的飞扬的畚箕。一个个巨大的纵横恣肆的螺,都是历史的涡流,是狂放的三峡的水、三峡急湍留在岩壁上的脚印,又仿佛是岩石被送上旋风的绞刑架,然后从地质年代的墓坑里被挖掘到了阳光下,让苍天去冷漠地阅读、赏析。
这些粗砺的似乎以不经意的手錾凿下的肃穆时刻,这似乎由埋藏着太多的屈辱和太多的情欲所造成的破坏,这因伟大的偶然而创造的伟大的遗迹,并非是不可解读的文字。我若有所悟了:混乱世界的毁灭,是宇宙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岩石的警钟,岩石的符咒只是恶作剧的创造者的一次冷峻关怀。当人们把长江寻觅得一片污秽不堪的时候,瓷板上的三峡石便诞生了。不知神女峰传说的制造者们想过没有,历史如果让王昭君再做一次选择,清清香溪水还有那迷人的魅力么?
当我把小小的纪念品放入衣兜,百无聊赖地步上船舷时,我看见一位垂钓者蜷缩着,一秆紫穗芦苇在江风中摇曳,那一轮匆匆西下的夕阳,被浓烟的黑潮托起,是荒凉宇宙的一只独眼。二等舱里的筵宴已经结束,船工们在倾倒残羹冷炙,香蕉皮、糖纸、烟蒂有如天女散花……我笔下的长江水,不该是老舍先生的龙须沟!我顿时觉得上小学的地理课本已经遗失在童年的梦里了,只有在那样的课本上,晨雾笼罩的长江才像夏夜横贯天庭的茫茫银河,一个少年人驾扁舟、挥长篙,在放牧一群白鳍豚、大鲟鱼、扬子鳄!
(选自《20世纪中国散文读本》,海峡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通过一件纪念品与大气磅礴的长江没有多大关系的叙说,引起下文作者对长江三峡所见所感的描写。
B.作者面对三峡石,感受到的不是美的愉悦,却是“宇宙被创造与被毁灭的历史”,是自然力所造成的残忍与生命的悲壮。
C.文章第三段,写作者看到的三峡的山,表达了见不到蕴涵着多么美丽动人的愿望的三峡之山的强烈痛惜。
D.文章大量使用对比、比喻,把丰富的物象和复杂的心象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作家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洞察和冷峻思考。
E.文章结尾写到“垂钓者”、“船工们”以及“少年人”,表现了人力对自然所造成的破坏,流露出作者的惶惑与焦灼。
2.文章第五段划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3.三峡在许多诗人、散文家笔下是雄伟壮丽的,而本文却用冷峻的笔触写在自然力和人力的破坏下被创造和被毁灭的历史。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