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管子·轻重
国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禄也。君有山海之金,而民不足于用,是皆以其事业交接于君上也。故人君挟其食,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于上也。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桓公即为百里之城,使人之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①,藏谷什之六②。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③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人即释其耕农而田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楚之男子居外,女子居涂。隰朋④教民藏粟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谷。钱五倍,是楚强也。”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修谷。谷不可二月而得也,楚籴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⑤之南,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三年而楚服。
(节选自《管子·轻重》)
【注】①通轻重:这里指做买卖。②什之六,十分之六。③白徒:民伕。④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⑤芊:这里指齐楚交界的地方。
1.下列各句加点词语意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 过:胜过,这里指战胜。
B.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 弊:困乏,这里指战败。
C.天且以齐私楚也 私:这里是送给的意思。
D.谷不可二月而得也,楚籴四百 籴:卖米。
2.《管仲·轻重》记载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管子的经济理论支持下,齐桓公打败了军事上比他强大的楚国。请对这一过程做简要评论,注意抓住问题的重点所在。(不超过200字)(3分)
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管 宁、华 歆 共 园 中 锄 菜,见 地 有 片 金 管 挥 锄 与 瓦 石 不 异 华 捉 而 掷 去 之 又 尝 同 席 读 书 有 乘 轩 冕 过 门 者 宁 读 如 故 歆 废 书 出 看宁 割 席 分 坐 曰 子 非 吾 友 也
(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管宁,管仲之后,东汉末避居辽东三十多年,后还乡。入魏,屡征不就;华歆,汉桓帝时为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太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桓公即为百里之城,使人之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忙碌的闲暇
林大雄
玛雅人基本上只种一类作物,不借助畜力,也没发明金属农具,原始的刀耕火种完全满足了人的需求。拿一个普通玛雅家庭来说,一般是开垦一块10到12英亩大小的玉米地。说是开垦,实际上就是在头年的雨季砍倒选地内的所有树木草丛,然后在第二年的4月焚烧已经晒干的枯木。根据玛雅研究专家莫利的估算,现代玛雅人平均一个家庭开垦一块12英亩左右的玉米地。连续种两年后就得让它休耕10年,因为第三年的产量仅为新开地产量的一半。这样的话,要保证这个家庭每年都有地种,就需要有6块12英亩的地,确保在其他5块地都处于休耕状态时至少有一块可以播种、收获。以一个村子平均有百户人家计,就需要有7200英亩,约合11平方英里的土地。如果再加上地质差异因素,在一比较贫瘠的地区,所需的土地面积更大。
现代玛雅人的耕种方式基本保持了传统,但也不是毫无改动。最大的差异在于农具,导致一系列主要变化的是一种新农具——砍刀的引进。它彻底改变了玛雅人的除草方式。古代玛雅人是用手将草连根拔起,而现在,借助砍刀大大方便了劳作,却也带来了除草不尽的后果。美国华盛顿的卡内基学院曾于1933~1940年作了一个玉米种植实验。地点就选在奇岑—伊扎附近。他们采用连续耕作,头4年内用现代的砍刀式除草方式,后4年改用古老的连根拔草办法。各年产量以磅计分别为708.4,609.4,358.4,146.6,748.0,330.0,459.8,5.5。头2年的产量较稳定,但从第3年起大幅度下降。而第5年改用古老的拔草方法之后,产量即刻上升,甚至略高于第一年(用砍刀除草)的产量。第6年降至第5年产量的一半,第7年又有所回升。最后一年由于遭遇蝗灾(从1940年起持续三年)而几乎一无所获。
这项实验的结果表明,用传统方式除草,虽然不能保证年产量比现代高,但能够将玉米地的连续耕作周期延长至7到8年。这样,维持古代玛雅家庭常年有地可种的土地量可能只需36英亩。由此进一步推算,玛雅人滞留在其聚居中心的时间也相对较长,他们将自己的文化印迹留在城市中心的时间也较多。
另外,莫里斯·斯台葛达(Morris Steggerda)博士根据自己对尤卡坦的农业调查,还指出了另一个更具文化意义的事实:玛雅农夫完成二年的玉米种植全过程,只需要190天。也就是说,余下的175天他都可以去从事生产食物以外的活动。不仅如此,通过这实际耕作的六、七个月,他可以收获两倍于他和他的全家人一年所需的粮食。多余的谷物可以作种子,可以用作交易,以获得玛雅家庭无法自己生产和获得的生活资料及一些小奢侈品。
热带雨林的环境使得生活的维持条件非常简单;没有过冬的烦恼,又有充足的木材、纤维,人生活其间就像植物生活其间一样,枝舒条达,容易存活。而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太多的奢求,光满足其自身的温饱问题(“温”是天然保证的,只需自己动手解决“饱”的问题),七八十天的实际劳作时间就足够了。余下的290天左右的时间完全空余出来,大约有9至10个月。这么长的闲暇对于文化而言是极好的催生剂。玛雅古典时期的为数众多的金字塔、庙宇、广场、宫殿等等都是这些闲暇中的杰作。西班牙人统治时期的大量教堂、修道院及公共建筑,今天尤卡坦地区的大麻种植园,也都是玛雅人的闲暇被利用的见证。
(节选自《玛雅的智慧》第二章“种玉米的蜜蜂”)
1.下列选项不符合上文文意的一项是( )
A.玛雅人种植的作物非常单调,且耕作方式原始,所以常常需要大量的土地才能满足家庭对粮食的需要。
B.现代玛雅人的耕种方式较之过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大的差异就是新除草工具的发明——砍刀。
C.卡内基学院的数据证明,传统的除草方式不但能够提高产量,而且能更好地使土地休养生息,延长耕作周期。
D.由于玛雅人种植的作物太单一,节省了大量劳力,加上效率高,所以他们可以长期滞留在城市搞艺术。
2.对文章的起始句“玛雅人基本上只种一类作物,……完全满足了人的需求”进行延伸思考,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畜力一项被视为人类农业文明的进步,但玛雅人未使用它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由此对比可见玛雅人的智慧。
B.金属农具,特别是后文提到现代玛雅人的砍刀之类,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可惜古代玛雅人未能开发利用。
C.始终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束缚了玛雅人的创造力,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必须滞留在聚居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D.耕种方式和传统决定着一个文明的种类,所以毫无疑问玛雅文明是地地道道的典型农业文明。
3.对于玛雅人如何获得了“忙碌的闲暇”,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种植作物简单,拥有大量土地轮番耕种,所以他们就必须忙碌地耕种现在土地,收获之外又可间隔取得闲暇。
B.除草方式原始,这会让劳动的玛雅人忙碌,但因此除得彻底,保证了粮食产量和基本温饱,所以能为他们提供闲暇。
C.种植周期短,产量高,短暂的周期内会很忙碌,过后可以用谷物做交换得到奢侈品,由此保证了生活的丰富多彩,所以有闲暇。
D.生活环境简单,气温高,没有过冬的烦恼,不必盖房子,省去了很多浪费时间的消费,玛雅人因此可以悠闲,不必疲于奔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70分)
“诺贝尔奖”,在国外一般被译为“炸药奖”,因为诺贝尔造的炸药在“一战”、“二战”中被用作战争武器,导致二千多万人死亡。对满屋的黄金、钞票,诺贝尔敢用吗?他跟一个挚亲好友说,他每天晚上一闭上眼睛,都会感到有两千多万双眼睛盯着他,两千多万个孤魂野鬼在他上头飘,所以他决定捐出全部的钱,设立“诺贝尔奖”。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②字数不少于800字;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将下面短语重新排序,组成一副对联(只填序号)。(3分)
①莺歌蛙鼓②曲曲层层皆入画③柳浪莲房
④烟霞笼别墅⑤晴晴雨雨总宜人⑥台榭漫芳塘
上联:
下联: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史铁生和他的“爆肚主义”
对于史铁生,我没有能力描绘一个尽善尽美的形象,就如同对他的作品。我也无法像一个崇拜者那样,把他仅仅看成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或一个身残志坚的英雄。我所能介绍的,是另外一个史铁生,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的、在北京一个大杂院中一间普普通通的平房里活动着的史铁生。
如果说他有什么特别的话,最突出的要算是嘴馋并且胃口好。他喜欢所有好吃的东西,对文学的迷恋都远不如对吃的迷恋更甚。患尿毒症住院,高烧连日不退,大有活不下去的危险,他躺在病床上,想的全是吃。有的人馋,但苦于吃不下,他可总是来者不拒。煮好的茶鸡蛋放在桌上,他能连续吃六个而不觉得满足;买来的豆腐丝,还没等做成菜,他就一撮一撮全抓着吃了。无奈,怕他吃坏了,他父亲只好像防猫或防老鼠一样把吃的东西紧着收起来。他常给我这个不正宗的北京人讲街头挑担、夜晚叫卖的旧景,还每每感叹北京小吃的今不如昔。看到他托着碗吃炒肝时的那个香劲儿,那种有滋有味的模样,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一个精于品味北京小吃的美食家的形象。
有一次聚会是难忘的。那是1985年初春,大家聚在一起各自谈了许多趣闻轶事。当然,席间最中心的话题是谈吃。羊肉片的价格蹿着往上涨,使这几个酷爱吃涮羊肉的大为惊慌。对于涨价,铁生的哲学是,如果不打算“戒”掉,最好抓紧吃,否则明年还涨。午餐结束了,大家仍然谈兴未减,话题转到写作、往事、社会,最后谈到人生。因为铁生爱吃爆肚,我家又离北京最有名的“爆肚王”很近,他便把他的观点命名为“爆肚主义”。他说,只要是喜欢,吃爆肚和登珠穆朗玛峰给予人的享受是一样的,尽管在别人看来登山很苦很危险,就像不喜欢吃爆肚的人认为那很膻很脏一样,对于本人却是一种享受。之所以说登山并不比吃爆肚更为高尚,是因为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某种满足——英雄欲和食欲的满足,这种满足使人愉快,这种愉快正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自我实现。运用什么方式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固然有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只有在特定的社会范畴里才具有道德的意义,而就人的意义来讲,任何选择都应该受到尊重,因为事实上它们是同等的。
我之所以描述那次聚会,是因为那次谈话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至少,它使我进一步了解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他本人不是一个“爆肚主义者”,也不是一个登山的英雄主义者,写作才是他得以自我满足的手段。但他的自我满足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寻找的喜悦,用他的话来说,写作是为活着寻找理由。重要的是“找”,而不在乎是否找得到或找到的是什么。
所以,确切地说,他活着,而且快乐,是因为他在写,而不是因为他写得成功。就像他在爱,在恨,在悲伤,在欢乐一样,他在用笔完成生命的过程。
(选自徐晓《半生为人》,同心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史铁生是一位身残志坚、才华横溢的作家,他嘴馋并且胃口好,把吃当作一种自我满足。
B.文章第二段用几个细节来写史铁生好吃嘴馋的特点,目的只是为了引出下文他对“爆肚主义”观点的表达。
C.1985年初春的那次聚会之所以是难忘的,是因为它使作者进一步了解到史铁生是一个“爆肚主义者”,他对吃的迷恋甚于对文学的迷恋。
D.写作是史铁生得以自我满足的手段,他把写作与生命联在一起,写作成为他活着的理由,写作过程就是他寻找自我满足的过程。
E.文中划线句子“重要的是‘找’,而不在乎是否找得到或找到的是什么”,表明史铁生注重的不是写作结果而是写作过程给他生命带来了意义。
2.史铁生的“爆肚主义”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4分)
答:
3.史铁生是一位作家,文章却对写作之事谈之甚少,主要围绕“吃”来写。请结合全文,谈谈这种写法的作用。(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