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橘 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橘 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S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了一下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2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4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2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他捧着钱和报纸哭了,跪在摊主的遗像前,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逃亡者粗略的形象轮廓,同时这段肖像描写也暗示读者这个逃亡者的身份和经历,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第一段中的对“他”动作的细致刻画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下意识”和“犹豫着”这两个细节可以看出“他”心中的矛盾和挣扎。

C.两天后,“他”又来到水果摊前想对摊主表示感谢并想再要几个橘子,但顾忌到自己的身份只能欲言又止。

D.8年后,为了立功减刑,在劳改农场服刑的他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避免了一场灾难性事故的发生。

E.这篇小说选材独特,构思颇具匠心,通过设置悬念和伏笔,使作品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是一篇文学性和思想性都很强的作品。

(2)小说为什么要以“橘子”为题?请结合作品做具体分析。(6分)

(3)作者的初稿里,小说的结尾原来还有这样一句话:“他卖起了橘子,在摊主原来摆摊的地方。”这句话是否应该保留?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4)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善意产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触,往往智慧得到开启,情操变得高尚,灵魂变得纯洁,胸怀更加宽阔。”你是如何看待人性中的善良的呢?请结合小说内容和你的经历谈谈你对善良的理

解。(8分)

 

(1)答B给3分   答E给2分   答A给1分    答C或D给不给分 A项的肖像描写细致入微,不是粗略的形象轮廓。C项基本正确,但“再要几个橘子”理解不当。 D项因果倒置,“立功减刑” 是挺身而出的的结果。 (2)①橘子是小说的线索。通缉犯因为橘子结识了摊主,因为摊主给他的橘子而感受人间的善良。②以橘子为题,看似平淡无奇,但却能够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标题是物品的通常就是线索。 (3)(6分)①保留。(1分)“他卖起了橘子,在摊主原来摆摊的地方。”和作品开头摊主摆橘子摊用善意挽救他的灵魂构成完美的照应,使作品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2分);“他卖起了橘子”也表明他在传承摊主善良的品格,使作品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3分) ②不保留。(1分)小说以“他捧着钱和报纸哭了,跪在摊主的遗像前,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结尾已经足以体现作品“善良拯救灵魂”的主题,(2分)小说的矛盾冲突已经完全解决(1分),情节结构很完整(1分),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也塑造得比较丰满。因此不必保留。(1分)意思答对即可。 从章法结构入手,考虑情节的完整和主题的表达。 (4)(8分)示例:我认为善意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善良的人在行善的时候也把善意传播开去。就像小说中的摊主,他只是出于善意给通缉犯的两个橘子,却触动了通缉犯内心的善意。于是通缉犯选择特殊的方式报恩,并且下定决心做一个善良的人;他在劳改农场挺身而出正是摊主的善行净化灵魂的结果。小说最后,摊主弥留之际的决定让通缉犯的情操变得更加高尚,灵魂更加纯净。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如果能够多向人表达善意,多施与善行,不仅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情操,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将题干中“善意产生善行”的表述和作品的主旨“善良拯救灵魂”结合起来思考作答。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内有

(1)宫中府中,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2)望西都,          。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周《逍遥游》)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观斗鸡偶作  韩 偓

             何曾解报稻粱恩?金距花冠气遏云。

             白日枭鸣无意问,惟将芥羽害同群。

【注释】①韩偓(844—914?),晚唐诗人。②枭,猛禽名,即猫头鹰。

1.这首诗塑造斗鸡怎样的形象?(5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表面上描写斗鸡,实际是影射讽刺唐末割据一方的藩镇军阀。你是否认可这种观点?请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作品内涵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童心说(节选)

[明]李贽

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有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谈,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注]矮人,指民谚矮人看戏,比喻是非好歹不分,人云亦云的情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遽:突然。.

B.童心固自在也。                        固: 本来。.

C.著而为文辞                            著:写作。.

D.言虽工,于我何与                      工:精巧。.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童心丧失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②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

③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有言皆闻见道理之言

④有道理从闻见而入,以为主于其内

⑤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

⑥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贽认为童心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本心,是要彻底摒弃虚伪而保有纯粹真诚之心。

B.李贽认为“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所以为了不失去童心,人一定不能读书。

C.李贽指出圣人著书立说不是为了妨碍读书人的童心,后人误解圣人初衷,反倒因读书而失去童心了。

D.李贽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指出“童心既失”的可怕后果;社会充满了虚伪的风气,人人都说假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

(2)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谈谈“情景交融”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顾起元说:“作者内激于志,外荡于物,志与物泊然相遭于标举兴会之时,而旖旎佚丽之形出焉。”用现在的话来说,情因景而物态化,景因情而意象化,这便是诗人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而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便成了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其中所写景物,不只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显示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使诗人内在的,乃至抽象的情感外化、客观化和对象化,从而加强诗歌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而且,“情融乎内而深且长”,“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更加强了诗歌的美感,而耐人寻味。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有些诗,情景并同,然而妍媸各别。谢榛曾说:“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这大约是因为,司空曙的两句诗,仿佛信手拈来,抒写自然,善藏善露,能给人以更多的美感。也就是情与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可知,同是情景交融,也自有高低优劣之分,或者说是有程度的不同。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情景浑融,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传统的美学观念中有一个显著特色,即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因此,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的理想艺术境界,物我同一,浑然无迹。

  与此相联系,诗人抒情写景,莫不“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因此之故,同是情景交融之作,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比如,“大概李(白)写景入神,王(昌龄)言情造极。”(胡应麟语)又如:“耆卿熔情入景,故淡远;方回熔景入情,故秾丽。”(周济语)如此等等。

  情景交融,说到底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而要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最终还得看整个诗篇的立意。所谓“情景交融,错综唯意”(胡应麟语),所谓“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惟意所适”(王夫之语)。这都较明确地指出了在情景交融过程中,意所应有的统摄作用。所以,抒情写景,贵在立意。                                (摘编自任中杰《谈谈“情景交融”》,有删节)

1.下列有关“情景交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和“景”相互生发与渗透,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产生美妙的诗歌意境,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B.从我国的古典诗歌民族传统看,情景交融标志着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

C.“情景交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含蓄蕴藉的特点和浓郁的诗味,使人读来有悠然神远之感。

D. 情景交融不过是创造诗歌意境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这种方式最终是由整个诗篇的立意决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顾起元认为诗人在创作时受到内在主观情感和外在客观事物的共同作用,当主客观相互碰撞时,美丽的诗篇就产生了。.

B.作者认为诗人在创造诗歌意境时,都必须经过“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这一过程。.

C.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能够对诗人所抒之情起着规范作用,同时让读者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趋向。.

D.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不仅能够让诗歌更形象、具体和生动,而且当诗情画意高度融合时,更能加强诗歌的美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观念认为世界万物具有类似人的精神、意识、性情的表现,这让中国诗人们往往追求一种“物我同一”的理想艺术境界。.

B.由于诗人个性的差异,即使同是情景交融的作品,不同的诗人在写法与风格方面,却各呈异彩,各有千秋。

C. 司空曙的两句诗虽然在景情方面与韦庄和白居易的诗句没有差别,但因为情景融合得好,不露痕迹而最为人津津乐道。.

D. 胡应麟和王夫之都认为情景交融可以创造出既优美而又深切动人的意境,同时情景交融又理所当然地要受到诗歌的立意的统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傅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