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毒豆芽”等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B.因为一位年轻妈妈半夜梦见自己6岁的儿子全身是血,与老鼠争食,第二天,竟独自骑摩托车,从浙江奔走2000多公里、耗时6昼夜回到重庆。

C.北京时间4月10日,美国密歇根游泳大奖赛继续进行,在男子200米蝶泳的决赛中,中国名将吴鹏击败了菲尔普斯和诸多名将,以1分56秒62的成绩勇夺冠军。

D.1969年的某天,有一只野猫闯进了日本漫画家藤子不二雄的家里,画家忙里偷闲为这只野猫抓掉跳蚤,而正是这场经历,他灵感一闪,画出了一只“机器猫”。

 

A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京电力公司一方面正在迅速处理核泄漏事故带来的不良影响,一方面又想保住核电站,不想扩大问题严重性进而导致永久封堵反应堆的结果,从而表现得首鼠两端。

B.有志愿者表示,现在这么多狗虽然暂时“得救”了,但是会不会有人来领养,以后它们会不会很好地生活下去,又有没有可能重蹈覆辙,现在还不知道。

C.他毫不吝惜钱财,经常帮助身边经济状况出现问题的朋友,大家都认为他堪称大方之家。

D.上海一些超市被曝长期销售染色馒头一案还未尘埃落定。15日,温州又惊现近20万个没有一颗玉米粒却号称是“玉米馒头”的染色黄馒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一个作家写人性是永远不错的

著名作家迟子建做客新浪网,畅谈新作《白雪乌鸦》。

主持人:您为什么会推出一部写哈尔滨鼠疫题材的作品?

迟子建:每一个作品的产生都跟作家自己生活的那块土地有关,我的这种土地的归属感尤其强烈,我在白山黑水之间长大。我原来对发生在1910接近冬天至1911春天之前结束的哈尔滨这场大鼠疫一无所知,“非典”的时候,有关灾难的报道很多。哈尔滨当地的报纸也做了报道,说采取的所有措施,和一百年前的大鼠疫时的完全一样,建立隔离病房,隔离病房有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最后失控的时候封城,包括大批量的加工口罩,……因为是伍连德发明的,叫武氏口罩。这一系列的科学防范使发生在清王朝末年的这场鼠疫确实最后控制住了。

主持人:您后记中提到医学博士伍连德,感觉他并不真是小说中最核心的人物,可以说这部小说里没有一个核心的人物,零零散散很多小人物都让人触动。您如何去揣摩、捕捉一百多年前小市民身上的那些特质?

迟子建:从情感、出生背景、我以往的写作经验,还有我对文学的理解等等来讲,我更容易贴近三教九流底层的小人物。之前我的《伪满洲国》,写到杨靖宇,类似伍连德,都是英雄式的人物,但是我着墨并不多。鼠疫发生是不选择人的,不管你是医生、是官员还是小商贩,这个敌人的杀伤力在于普遍出现,谁都可能被它击中。 普通百姓承受它的几率更高,这些普通的民众在鼠疫中是什么样的生活形态?还有欢笑,还有爱吗?这是我要追寻的。我的笔要去挖掘这样的小人物,写他们在鼠疫中的种种表现。写作之前我又到了老傅家甸,还坐在小巷子里吃小吃,体验生活,培养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心和那个时代贴得近些,让自己一点点过渡到一百年前的时代,然后就走进去了,写得很自如、很畅快。

主持人:很多人看过小说之后觉得《白雪乌鸦》有着一股忧伤、压抑、沉重的气息。但是我读完以后,更读出了对生命的释然。

迟子建:你能读出这种感觉我特别开心。这是我写作的初衷。我觉得仅仅写灾难,写痛彻心肺的这种东西,确实也能很震撼,写起来也不会吃力。但是如果能把死亡中的活力写出来,把死亡中的温暖写出来,让读者体会到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更好。人类生存的历史就是不断跟灾难做斗争的历史,没有哪一场灾难能把人类消灭了,人类总是度过了一道一道的难关。除了科学的力量帮助我们,还有就是中国民众在灾难面前的那种坚韧、不屈和乐观精神,个体的力量不经意地形成了一股群体的向上的力量,最后的一种超然、释然和温暖。小说最后一章“回春”, “春水又涌流了,熬过了鼠疫,树上又有新绿了,南方的鸟又回来在傅家甸的街市里开始在叫了,生活又终于继续”。这确实是一种释然的感觉。作为一个写作者,这也是我的一种幸福。

主持人:死亡是《白雪乌鸦》的一个主题,因为不断地看到一些小人物离去。但是这里的死亡面前有一种生机,这里的死亡竟然让我感动甚至是感到美丽。

迟子建:小说中的陈雪卿为爱而死,为时代而死,她以一种决绝的方式自我凋零,她是一个特别美的化身。重孝道的山东人秦八碗,因官府怕传染制止他举棺入关而为母亲殉葬。我觉得这两个人都是很悲壮的人物。其实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普通大众的情感世界都是格外丰富的,他们身上能找到我们期许的情感生活。不论哪个时代,不管有多少道德的束缚,人们内心的情感也是自由的。作为一个作家,有责任真实地去反映人物内心最真实、最纯美的这种情感。我很喜欢他们这种默默的相守。

主持人:有读者给您留言,觉得您还写到了灾难中人性的光辉,您这么看吗?

迟子建:我觉得有道理。在灾难当中如果没有人性的光辉,生命就失去了光彩。像生活中的倒霉蛋王春申,有一种非常英雄的举动,加入了感染几率特别高的运送尸体的抬埋队,很危险;傅百川,为了鼠疫防控出资、出智,鼠疫过后家业败落了一半,他们都是具有人性光辉的人。鼠疫把小人物的很多英雄的举动激发出来了,那些很小的举动,展现的是人性的善良。而一个作家写人性永远是不错的。人性最复杂。如果你把小说当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贩夫走卒人性的一面写出来,这个作家走的就是正路。

主持人: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现在又在评审的阶段,您这次又有一部作品入选,您怎么看待写作和获奖?

迟子建:在聊天的时候,遇到知音,你就会很感动,得奖很像这样。你写了很多东西,可能不会碰到特别理解你的人,可是你一直在写,觉得也足够了,因为写作很大程度上是挑战,要给自己不断设置各种困难和障碍往前走,不得奖照样要写作,而且要不停的往前走。当然有了奖励,有了一种肯定,你会心里有一股暖流。但是我从小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生活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我抵御外界世界一切的好与不好都有天生的免疫力。得奖我很开心,不得奖我仍然一样写作。我特别喜欢雨果,他是人道主义作家,70多岁还在写作,我希望自己有幸活到80岁的时候依然有蓬勃的创造力,而且写出的作品不让自己感到脸红……

1.下列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迟子建是一个时代感特别强烈的作家,非典发生的时候,她马上想到了哈尔滨大约百年前发生的那场鼠疫之灾,因此创作了《白雪黑鸦》这部表现人类如何面对灾难的小说,借以表现非典时期人的精神。

B.在《白雪黑鸦》中,作者没有把塑造英雄式的人物作核心,而是写了众多的小人物,如秦八碗、王春申等,是因为作者要表现的是人性,是人类群体的力量和精神。

C.访谈中的迟子建带给我们一种感动,她让我们知道,不管市场多么喧嚣,有这样的一些作家,她们在认真地从事着自己的工作,关注生活,执着创作,反映人性,她们是文学的希望。

D.围绕着《白雪黑鸦》展开的访谈,让我们了解了这部小说的题材、人物、主题,也看到了作者关注社会,贴近生活,认真负责的创作态度。

E.访谈的最后,迟子建提到了大文豪雨果,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之情以及对自己作品的期待——希望能达到雨果的创作成就。

2.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6分)

3.网友评价迟子建是“一位认真的好作家”,结合文本阐述这样评价的理由。(6)

4.“这确实是一种释然的感觉。作为一个写作者,这也是我的一种幸福”,结合文本,理解迟子建这种幸福的内涵,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无形中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那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秫秸制成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后来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那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用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恶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

    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

    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阴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骄车……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我坚决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尽量多划分出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具体的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

(取材于《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一直想画一幅画,表达他对北京的热爱,但因生活经历的变化,一直没有画成这幅画。

    B.作者心中前后两幅画的画面虽有变化,但大槐树不变,表明作者对北京的传统生活始终热爱。

    C.作者在文中一再指出五十八年定居在北京,是为了强调北京与自己一生相伴,密不可分。

    D.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之说,这显示老北京与古槐相依相存。

    E.虽然作者对胡同四合院很有感情,但他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的过程。

2.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的感受不同。请分别概括“我”童年时和搬出四合院后对巨槐的感受。(6分)

3.本文笔墨多集中在槐树上,而倒数第二段又写到作者对北京城改造的看法,你认为这段内容是否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4.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作者这样写想表现什么?有什么好处?(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两组任选一组)

1.(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2)      ,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           。      (欧阳修《醉翁亭记》)(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1)               ,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庄子《逍遥游》)

(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3)                 ,闻道龙标过五溪。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南乡子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释:黄庭坚 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此词为晚年所作。

1.这首词“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两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形象,如何表现的,请赏析。(5分)

2.词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