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不仅是节日
文/郭文斌
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才有“清明”。
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
“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山因水不□;日因月不□,月因日不□。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这便是“清明”。
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天同覆,地同载。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
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惟有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灵魂春色永驻。
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就像春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自青。或者说,只要我们在“清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春色,就会成为秋千,就会成为风筝,就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
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一轮的生命旅程,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日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
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归。
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能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都成了归意。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因为我们在路上。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
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作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
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
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明讲的就是这个“道”。在杨柳依依中,在草色青青中,在旧墓,在新坟,在山麓,在河滨,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道”,我们已和“清明”擦肩而过。
中国的节日,大凡都是诱发你对道的感悟,诱发你对山水精神的感悟,对天地精神的感悟。依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以日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乐悟慈,借死之苦悟悲;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年华,珍惜生命,珍惜因缘,感念造化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哀感,一体两面,这便是中国人的大幽默、大安详。
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阴阳两界展开。把追思和狂欢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芬芳,让大地馥郁,让灵魂清明,中国文化的大戏就这样一代代演了下来,一如长河。
这时的“上河”已不单单是清明的“上河”了。
清明不仅是节日,清明也是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
1.下面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5分)
A.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
B.“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一个相通之处——大同。
C.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也就是说,人要是不关心山水日月就成了人格残缺的人。
D.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处心积虑”一词运用拟人修辞,作者有意贬义褒用,以强调清明给人们的生命启示。
E.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所以,犬家把清明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是错误的。
2.作者说“清明看上去是节净聪,文章体现了哪些清明作为节日本身的特点?(6分)
3.结合文本,分析文题“清明不仅是节日”的深刻内涵。(6分)
4.作者说“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也说“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从“清明”节来看,庄子与孔子思想的相通之处是什么?举例说明这种思想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8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2)西当太白有鸟道,。(李白《蜀道难》)
(3)野芳发而幽香,。(欧阳修《醉翁亭记》)
(4)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
(5)大弦嘈嘻如急雨,。嘈嘈切切错杂弹,。(白居易《琵琶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子规
吴融①
举国②繁华委③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通判抚州、太常博士施侯,为阁于其舍之西偏。既成,与客升以饮,而为之名曰“见山”。且言曰:“吾人脱于兵火,洗沐仁圣之膏泽,以休其父子者馀百年。于今天子恭俭,陂池、苑囿、台榭之观,有堙毁而无改作,其不欲有所骚动,而思称祖宗所以悯仁元元之意殊甚。故人得私其智力,以逐于利而穷其欲。自虽蛮夷湖海山谷之聚,大农富工豪贾之家,往往能广其宫室,高其楼观,以与通邑大都之有力者,争无穷之侈。夫民之富溢矣,吏独不当因其有馀力,有以自娱乐、称上施耶?又况抚之为州,山耕而水莳,牧牛马,田虎豹,为地千里,而民之男女以万数者五六十。地大人众如此,而通判与之为之父母,则其人奚可不贤?虽贤岂能无劳于为治?独无观游食飨之地,以休其暇日,殆非先王使小人以力养君子之意。吾所以乐为之就此而忘劳者,非以为吾之不肖能长有此,顾不如是不足以待后之贤者尔。且夫人之慕于贤者,为其所乐与天下之志同而不失,然后能有馀以与民,而使皆得其所愿。而世之说者曰:‘召公为政于周,方春舍于蔽芾之棠,听男女之讼焉,而不敢自休息于宫,恐民之从我者勤,而害其田作之时。盖其隐约穷苦,而以自媚于民如此。故其民爱思而咏歌之,至于不忍伐其所舍之棠,今《甘棠》之诗是也。’嗟乎!此殆非召公之实事、诗人之本指,特墨子之馀言赘行,吝细褊迫者之所好,而吾之所不能为。”
于是酒酣,客皆欢,相与从容誉施侯所为,而称其言之善。又美大其阁,而嘉其所以名之者,曰:“阁之上,流目而环之,则邑屋、草木、川原、阪隰之无蔽障者皆见,施侯独有见于山而以为之名,何也?岂以山之在吾左右前后,若蹯若踞,若伏若鹜,为独能适吾目之所观邪?其亦吾心有得于是而乐之也。”施侯以客为知言,而以书抵予曰:“吾所以为阁而名之者如此,子其为我记之。”数辞不得止,则又因吾叔父之命以取焉,遂为之记,以示后之贤者,使知夫施侯之所以为阁而名之者,其言如此。
(节选自王安石《抚州通判厅见山阁记》)
①墨子:春秋末、战国初人,墨家学派创好人,尚节俭。②褊迫:狭隘。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3分)
A.有堙毁而无改作作:兴建
B.往往能广其宫室往往:常常
C.而民之男女以万数者五六十数:计算
D.相与从容誉施侯所为从容:跟从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为阁而名之”的缘由的一组是()(3分)
①以与通邑大都之有力者,争无穷之侈。②山耕而水莳,牧牛马,田虎豹,为她千里。
③顾不如是不足以待后之贤者尔。④吝细褊迫者之所好,而吾之所不能为。
⑤为独能适吾目之所观邪?⑥其亦吾心有得于是而乐之也。
A.①③④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组是()(3分)
A.本文与《游褒禅山记》不同,没有在记游上刻意着墨,而是以记录大段语言来表明观点。
B.本文在结构上条理清晰,先撰写为阁原由,进而阐发命名原因,最后交待作者写作原因。
C.文中列举了周召公体恤人民的事例,以此来表明施侯建此阁是为了追慕贤人,纪念伟人。
D.施侯认为在地大物博的抚州,为官之人应当有闲日美地来观赏游玩,这样可以消忧解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人脱于兵火,洗沐仁圣之膏泽,以休其父子者馀百年。(4分)
译文:
(2)夫民之富溢矣,吏独不当因其有馀力,有以自娱、称上施耶?(6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文人笔下的居庸关
在万里长城的关隘中,“九关第一数居庸”。在著名的燕京八景里,“山城薄日照居庸,抗岭回峦紫翠重”。千百年来,居庸关的险和翠,驰名世界,誉满人间。而今它成为中外来京人士必游的胜地。
居庸关,自古为天下九塞之一。它位于北京城西北百余里的崇山峡谷之间,素有“绝险”之称。至少于居庸之名,则起于秦代。而设景“叠翠”,为骚客文人所瞩目,则始于金代章宗年间。据史书载录,最早描绘居庸关的诗,是唐代高适的《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其实,与高适同时代的祖咏的《望蓟门》比高适还要早些时候。居庸关,唐代又称蓟门关,或军都关。《望蓟门》描绘了边塞军营景象,作者并没有描述美隘的地势风光,却展示了雄浑壮丽的古战场的战斗气氛,生动感人。高适在《入居庸》三首中描绘的则是另一番景象。诗中险峻、荒凉的古塞风光。正是当时居庸关的真实面貌。
在此之前,从汉至隋的八百多年间,居庸关虽“常宿重兵,以谨管钥”,为兵家必争之地,但是,由于战事频仍,朝代多变,居庸关的战略作用也常有变异。,汉代的居庸关,主要是沟通中原和塞外的要道。二陀魏把它同卢龙塞作为二险,据“以杜贼出入之路”。北齐改一为纳款关,成为查缴赋税的关口,那时。居庸关的景物风光,尚未能引起人们的注目。最早的记述,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其中的描写,颇有诗情画意,把它当作最早描绘居庸的诗句,也未尝不可。
在唐以后的八百多年里,情况则大不相同。从辽、金在北京建都时起,居庸关作为都城的西北门户,其战略地位跃居关隘之首。《金史》记载:“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随后,又命名为“居庸叠翠”,列入燕京八景之一。文人墨客对它的赋咏开始多了起来,著名诗人刘迎的诗作具有代表性。从刘迎的笔下可以发现,当时的居庸关,尽管精锐据守,军事设施加强,但仍然保持着汉唐以来的雄浑、苍莽、荒疏的自然风貌。
明代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居庸关因作为都城的西北门户,受到朝廷的极大重视。其建设规模之大,大大超过以往历代。诗人陈子龙说:“险到居庸地脉分,何须长戍羽林军”。其实,居庸关设置卫所,储备武器粮草,倒是常备不懈的。居庸关对于北京的防护,起了重要作用。明成祖朱棣肇建北京城以后,诗人邹缉作诗倡议重设北京八景,其中歌咏八景之首的“居庸叠翠”的诗作,虽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辞,但对居庸的险和翠则描写得比较成功。从此,诗人笔下的居庸关,险中蕴秀,翠衬险奇,多姿多彩,分外妖娆。
康熙掌政以后,从历史经验出发,主张对边远民族实行“怀柔”、“德化”,故对长城及其关隘采取保而不修的方针。在其影响之下,清代描写居庸关的诗歌,一扫明人华丽、颂扬之风。大文学家朱彝尊在《百字令·居庸关》一词中+以沉郁的心.情描述了景物的荒凉。万里长城一居庸关,作为军事工程,已经结束它的历史使命。而作为山河胜迹,则千秋壮丽,永放光芒!
1.下列各项对“居庸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居庸关,名称起于秦代,素有“绝险”之称,且有“九关第一数居庸”的美誉。
B.居庸关在战事频仍、朝代多变的汉至隋八百多年间,其战略作用却一直未变。
C.居庸关设景“叠翠”始于金代章宗年间,“居庸叠翠”在明代成为燕京八景之首。
D.居庸关历史上既是军事工程,又是山河胜迹;而今成为来京人士必游的胜地。
2.下列关于历代文人对“居庸关”所进行的描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高适的《入居庸》描述了居庸关险峻、荒凉的风光;祖咏的《望蓟门》则把壮丽雄浑的古战场的战斗气氛展示了出来,生动感人。
B.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最早的对居庸关景物风光进行记述的著作,其中的描写很有诗情画意,应该可以把它们当作最早描绘居庸关的诗句。
C.诗人刘迎的诗作在金代诸多文人墨客对居庸关的赋咏中具有代表性,从刘迎的笔下能够看出,汉唐以来的雄浑、苍莽、荒疏的自然风貌仍在居庸关上存留着。
D.明代诗人邹缉歌咏“居庸叠翠”的诗作虽对居庸的险和翠进行-‘描写,却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辞;而陈予龙的描绘则更显居庸翠衬险奇、妖娆万分之姿。,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千百年来,居庸关凭险和翠驰名世界,誉满人间。从唐代诗人祖咏开始,许多诗人写诗描绘过居庸关,而唐时居庸关是以“蓟门关”、“军都关”之名出现在诗中的。
B.《金史》记载:“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可见金代居庸关的战略地位之重,那时的居庸关,应该既有精锐部队据守,又在军事设施上有所强化。
C.明朝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居庸关又一次成为都城的西北门户,受到朝廷的极大重视。至此,居庸关的战略地位跃居众关隘之首,其建设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D.康熙执政以后,从历史经验出发,对长城及其关隘采取保而不修的方针。因为,在他看来,居庸关在历史上并没有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只是被作为山河胜迹予以保留。
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最困难的时候,就是我们离成功不远了。----凯撒
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学会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爬起来,便是成功。” ----牛顿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
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哈佛图书馆训言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作文,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文体不限(除诗歌之外),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