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些个矛盾心态,显现出马英九以一个“外省族群”者的身份在台湾政坛立足的困难性,使得他在政治考量方面多了一份顾忌和如履薄冰的心情。
B.由于作者本身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从而对原作品也有着较强的艺术感受力。
C.《开罗》记者艾哈迈德说:“中国改革开放起步时,埃及的经济发展早若东逝之水;中国经济成就超越过我们时,我们才开始关注中国发生的一切。”
D.很多人可以从《士兵突击》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体会到相同的情感,很容易受到感染,产生铁箱子里面吹笛子——共鸣的心理。
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详和 端祥 大气层 大器晚成 人不可貌相
B.服帖 伏帖 总惹事 惹是生非 蚍蜉憾大树
C.泄密 渲泄 立新意 标新立异 花岗岩脑袋
D.曝光 暴露 软绵绵 棉里藏针 一锤子买卖
下列词语中,每组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模样/模拟 省事/省亲 刊载/下载 飞来横祸/骄横跋扈
B.白桦/光烨 荏苒/烹饪 沮丧/狙击 沽名钓誉/怙恶不悛
C.潦水/潦草 孱弱/孱头 渎职/赎罪 佶屈聱牙/吉光片羽
D.霁月/荠麦 蓼蓝/寥落 供给/提供 风尘仆仆/扑朔迷离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新《三国》比起老版,少了许多抒情意味的特写,叙事节奏加快了,这大概是它的优势。但为了戏剧冲突,也改变了很多大家熟悉的历史片段。比如十八镇诸侯是曹操发矫诏召集的,袁绍不过是应诏来与曹操会盟,但剧中曹操却成了会盟的后加入者。我想名著改编,既要照顾到普通观众的观剧效果,也得想到那些三国迷的感受。有些细节就不该有明显硬伤,否则的话,会让那些熟悉三国的人看了别扭。
新剧不仅以“曹操视角”来统领全剧,甚至想将之塑造成一个“新型英雄”。这些年一直有为曹操平反的呼声,似乎有了“国家统一”的大义,政治家是否仁义与奸诈已变得不再重要。其实中国人看历史,注重的是行动中蕴含的价值和理念。历史中的事件起起落落,现代人多关心成事之人,然而中国史观并非如此。从诸葛亮到关羽,皆因所主之事不圆满才被民间信奉,因为这种不圆满,更能显出人格的不朽。钱穆先生认为这正是“中国的史心”。
忠实原著,或者创新,是重拍四大名著首先会遇到的难题。当然重拍者,都会说自己尊重原著精神。但创新一定得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当下处在一个价值观缺失的年代,缺失不是说没有价值观,而是指人们的价值认知中缺少了道德、伦理、社会、政治等多维度的判断,衡量价值的标准只剩下了财富、权力或成功。虽然人人可能重新阐释与演绎名著,但学问与情怀的高低,却能因此立判高下。因为名著不仅携带和见证了我们关于文明的公共记忆,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与价值往往是普通作品无法比拟的。
1.请概述新版《三国演义》与老版相比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文意,概括什么是“中国史心”。(3分)
3.结合材料,说说如何才能重拍好名著。(6分)
易中天《品三国》说:“曹操会用人,这在历史上几乎是公认的。曹操可以说是深知用人之道的。”请结合《三国演义》的阅读,举例说明曹操的“用人之道”。(6分)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请指出下列典型的环境描写出自于那部(篇)小说并写出作者。(4分)
①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②已经到了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街上的一切逐渐消失在灰暗的暮色里。路上尽是水和泥。空气寒冷。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
③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④索漠城有一条起伏不平的大街,直通高处的古堡,街尽头有一所房子,外表就有这种忧郁苍凉的成分。街上现在已经不大有人来往,夏热冬寒,有些地方还很阴暗,但有一个特点,鹅卵石铺的路面总是干爽、清洁,发出响亮的回声……
① ② ③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