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1年1月初,凤凰网和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联合主办的一项关于国人生活信条的大调查——“征集中国人的信仰”,共收集了63707个有效样本,覆盖了来自社会各界、各阶层的人士。下面是其中两项调查的结果:
(1)如果您有一直坚持的生活信 (2)您觉得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
条,请问是以下哪些呢? 哪些精神?
真诚——59.4% 正义——81.7%
正义——57.3% 信任——60.9%
孝道——54.7% 孝道——33%
理想与追求——38.5% 节俭——32.8%
祖先的敬重——37.5% 对祖先的敬重——30.8%
节俭——34.6% 真诚——8.5
信任——34.50% 理想与追求——7.6%
助人为乐——31.5% 其他——6.7%
其他——8.7% 助人为乐——2.8%
信誉——5.3% 信誉——1.8%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冬日里,阳光总显得那么可爱。它温情柔媚,不热烈不浮躁,轻轻地抚慰着每颗寒冷的心。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梁漱溟不到30岁时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非常了不起的,自成一家之言的一本思辨性非常强的著作。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 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1.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是怎样描绘“寻梅”的执着与艰难的。(5分)
2.“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余玠,字义夫,蕲州人。以功补进义副尉,寻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有,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诏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选自《宋史·列传第175》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供张一如帅所居一:都,一概 |
B.与分庭抗礼抗:对抗 |
C.近则径诣公府诣:去,到 |
D.密以其谋闻于朝闻:报告(使……知道) |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余玠礼待、提拔人才的一项是( )(3分)
①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 ②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③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 ④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
⑤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 ⑥诏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
A.①④⑤ |
B.②④⑥ |
C.②③⑤ |
D.①③⑥ |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玠镇守蜀中,吸取诸葛亮的经验,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政,收到了显著成效。 |
B.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
C.余玠采纳冉氏兄弟的建议,并把迁城之事,全委任他们督办,最终建成十余座城池。 |
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守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耄耋之年的黄永玉
斜戴一顶深蓝色贝雷帽,叼一支咖啡色烟斗,永远是时尚小老头黄永玉的标志。被称为“一代鬼才”的他,绘画、雕塑、木刻、写作样样俱佳。虽然今年已经87岁了,可是黄永玉有时像小孩,有时慈悲,有时兴高采烈,有时泪流满面,活得最像自己。
80岁过后的黄永玉曾说,除了画画和应付来客,他的工作就是写《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黄永玉颇为自信地说:“小说写的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而非虚构。如我这般的生活,没有人经历过,相信尤为引人注意。它是部很好玩的小说,一定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直到2008年,小说的故事依然在“黄永玉”4岁时徘徊,“我写得很慢,因为我是老老实实地写,没有随意删改,我要把所经历的每个时代与社会的各个侧面勾勒出来。一些年代久远的事就让笔触随着记忆逶迤而行,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写多长。”黄永玉解释说,写得慢的主要原因是“手里写着小说,却总想着要画上几笔”,“现在我得努力戒掉画画这个‘恶习’,不然把小说写完的可能性都不大了。”
回顾黄永玉的艺术成就,不难发现在黄永玉的绘画题材里,荷花是一个非常具有风格的主题,对于荷花,中国的文人也画了上千年了,各种流派的,比如说像明末清初的朱耷画的那种残荷就有一种孤傲于世的感觉。但是黄永玉画的荷花,没有给人那种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觉,而是一种很绚丽、很灿烂的气质。黄永玉打趣地说,荷花从哪儿长的,从污泥里面长的,什么是污泥呢?就是土地渗了水的那个叫做污泥,是充满养料的那种土。从土地母亲那里长出来的,回头再来骂它是污泥,这叫忘本。
据黄永玉回忆,他小时候,外婆家附近有个荷塘,他一淘气犯事,外婆要找他算账的时候,他就把一个高高的洗澡盆滚入荷塘,跳到里面躲起。“小时候个儿不高,看着荷花像房顶那么高,待久了,青蛙都过来了,水蛇什么,能够仔细地看到它了,于是发现荷花底下的那种变化,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种一根一根这么清清爽爽,有很多的苔、草,那种光的反映、色彩的关系丰富多了,我开始画荷花。”“我常想到的是外婆当年池塘里头给我的那种感觉。”
目前,黄永玉在写作之余,也常常读书,他认为读书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在《书的回忆》这篇文章中,黄永玉有这样的总结:“读书能使人的思想有节奏感,有灵活性。不那么干巴巴,使尽了力气还拐不过弯来。读一点书,思考一点什么问题时不那么费力,而且还觉得妙趣横生。”难怪老先生的文章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妙趣横生,不那么干巴巴的。例如他写道:“读得高兴,便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联想和看法,明知道这是很学究气的东西,没想到‘文化大革命’时很为它吃了些苦头。” 寥寥数语,既写出了一种读书习惯,还写出了一段严酷的历史,风趣又沉重。
读书需要顺乎情趣,否则必会苦不堪言。对此,黄永玉说出了他的体会,他不无幽默地说:“我这个老头子一辈子过得不那么难过的秘密就是,凭自己的高兴读书。”在另一处又说:“我喜欢读书,遇到没听过、没见过的东西便特别高兴……”正因为如此吧,他才博学多才,他才把书读得津津有味,并写出津津有味的东西供人阅读。
耄耋之年的黄老对人生看得尤为豁达与透彻,“人生不要去找意义,过日子平平常常就好。有的有意思,有的没意思,不要什么都找意义。我常常想,我怎么一眨眼就80多岁了呢,感觉像自己的年龄被人给偷去了似的。有个美国学者说过,他恨不得把帽子摘下向年轻人伸过去说‘请施舍几年时间给我吧’,可是这是异想天开。”在黄永玉看来,人到八十,不绝望,感觉生活有意思就很满足了。黄永玉说自己一直很累,“不仅是体力上的累,还有情感上的累,假如哪天我死了,我的碑上就写‘太累了’三个字。或者写上‘爱,怜悯,感恩’。爱就是博爱,爱自己爱众生;怜悯就是要保持一颗怜悯之心,连虐待人的人都要怜悯他,尽管他无知、残暴;而感恩不是感一个人的恩,而是鼓励一切人帮助人的美德。”
(选自《共鸣》2011年第5期,有删改)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开头说,黄永玉“绘画、雕塑、木刻、写作样样俱佳”,这就确定了本文写黄永玉多才多艺的重心以及本文的行文线索。 |
B.黄永玉写作《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比较慢,是因为他写作时采用的慎重态度,另一方面是写作时“总想着要画上几笔”。 |
C.荷花成为黄永玉绘画的主题,是因为对荷花他有着仔细观察与感悟的经历,有着努力跳出荷花“孤傲于世”之境界的追求。 |
D.黄永玉喜欢读书,所以他博学多才,而且黄永玉读书时喜欢顺乎情趣,凭自己高兴读书,这是他读书有味和写书有味的原因。 |
E.“人生不要去找意义”表明了黄永玉对人生看得尤为豁达与透彻,这与黄永玉对“爱”“怜悯”“感恩” 等的解读有着一定的矛盾。
2.请简要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内容并分析其在行文结构上的作用。(6分)
3.请简要概括黄永玉的形象特征。(6分)
4.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生活”“读书”及“创作”方面有独特个性和深刻理解的黄永玉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的实际,任选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