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张 耒 《诗》不云乎:“...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张 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jui杙yi、轮舆、輹辐,巨细强弱,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祸悔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选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奔:逃亡,出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为变亦酷矣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B.莫不病焉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C.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D.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4分)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2分)
(3)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信陵君窃符救赵》(4分)

 

1.A 2.D 3.C 4.(1)能推让食物给他人的人,是曾经受过饥饿的人;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2)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来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3)我用来对待侯生的礼节也够周到了,天下没有谁不知道;今天我将要奔赴前线同秦军死战,但是侯嬴连一句半句也没有赠送给我,我难道还有失礼的地方吗? 【解析】 1.A(“季”,农历一季中的第三个月。季秋,秋季的第三个月。一季的三个月分为孟、仲、季。) 2.D(D项,两个“以”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A项,第一个“其”作代词,代“它”“它们”;第二个“其”作连词,表示假设,作“如果”讲。B项,第一个“焉”为语气词,不译。第二个“焉”为代词,它。C项第一个"于"为介词,表比较;第二个“于”介词,被。) 3.C(并非“无暇顾及自己”,而是为官后丧失了自我。) 4.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诗》不是说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物体不经受改造变化,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三秋之时,天地开始变得萧瑟,寒冷的气息将要到来。正在这时,天地之间,所有的植物经受了春夏雨露的滋润,色彩浓烈饱满,枝繁叶茂。等到浓霜夜晚降临,早晨起来看它们,像战败的军队,卷起旗帜丢弃战鼓,捂着伤口奔逃,将士惊吓得面无人色,难道只是如此而已?在这个时候,天地萧瑟而成为冬天,被寒冬摧残的超过半数,它们被造成的变化也很残酷,然而从此弱小的变得坚强,空虚的变得充实,水分多的变得干燥,都在内部收敛保留了精华,各自成熟。深山中的树木,上触摸青天白云,下荫庇众人,没有不萧瑟的,何况所谓蒹葭呢?然而工匠们拿着斧头在林中巡视,一下子把它们全部砍伐回来,来充当栋梁、桷杙、轮舆、輹辐,粗大的细小的坚硬的柔弱的,没有不各尽其用的,这就叫做使之摧损反而令其有益,使之失败反而令其成功,虐待它反而令其快乐就是这样啊! 我有个叫秦少章的朋友,从我做太学官时,把他的文章交给我看,愁苦地告诉我说:“只因为家境贫寒,奉大人之命而勉强写作一些应试科举的文章。”从前率性坦直写作诗歌古文,大多清丽奇伟,优于应试之文百倍。元祐六年科举及第,任临安主簿。应试之人金榜高中往往可稍稍开怀畅快,可是少章每次见到我总是郁郁不乐。我问其中的缘故,少章说:我是世间一特别的读书人,对性情不喜爱事的不去做,言语不合的人不相交往,饮食起居,日常行为,不能勉强顺随他人。让我做一官吏,完全丧失自我来顺应外物,稍稍无拘无束举止失当,祸患随即降临。从前自己被父母资养,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从今以后,像被油漆浸染后寻求解除一样。”我宽慰他说:“你从前的日子,好似是春夏时的草木。令天使你困顿的,好似是蒹葭上的霜露。大凡人的性情只追求安逸,不过安逸是天下的大患。迁变羁旅是宝贵的,重耳(如果)不十九年在外漂泊,就不能回到晋国成就霸业,伍子胥不逃亡离开楚国,就不能回到楚国国都郢城为相。这二人,当他们羁旅困顿忧患的时候,暗地里弥补了他不足的知识,增进了不具备的能力,不像只在听和说上学到的肤浅知识。如今你思考以前的所作所为,大概值得悔恨的很多,但增加的知识学问更多。再返身处世,就纵行于天下没有值得惧怕的了。能推让食物给他人的人,是曾经受过饥饿的人;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如果畏惧饥寒厌恶步行,就将会有苟且获取的思想,造成的危害不就已经很多了吗!因此临霜而不凋谢,是植物的灾难;安逸享乐终身,不是人类的福祉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意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地铁一号线的开通贯穿成都南北,北达升仙湖,南至世纪城,途经文殊院、天府广场和体育馆,对于很多喜欢出门游玩和运动的市民来说,无疑为他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B.日本防卫大臣北泽俊美在内阁会议后的记者会上指出,海上自卫队的P3C反潜机除每天在东海进行一次监视飞行外,电子侦察机EP3也加强监视。

C.江西唱凯发生特大洪灾后,抗洪抢险指挥部要求参加抗洪抢险的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明日之内必须把处于危险地带的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D.“开心农场”游戏中种菜、浇水、施肥等功能确实能为青少年等网民提供一个充满自然情趣的虚拟网络平台,但互动“偷菜”功能并没有给青少年带来启迪思维和开发智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不正确的一句是

A.在卡扎菲政府军向反对派大本营步步紧逼之际,本想作壁上观的美国政府也禁不住英法政府的怂恿,加入到打击卡扎菲政府军的阵营中来。

B.提起“竹林七贤”,人们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幅画面,在名山秀水之间,在茂林修竹之下,七位风采飘逸的隐士聚集在一起,或敲边鼓,或弹琴,或吟诗。

C.“文革”已成了“浩劫”的代名词,而那些助纣为虐的人却很少忏悔,真诚忏悔的声音不是没有,只是很稀疏,犹如空谷足音。

D.牛奶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素,是唯一的全营养实物,保存时要避免阳光,灯光照射,否则会破坏牛奶中的维生素,从而影响牛奶的品质。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竣工侦缉膨涨绿茵场秘而不宣

B.沉疴决窍按揭炭排放殚精竭虑

C.化装彩排拯救天然气呕心沥血

D.文身星辰脉搏黄埔江惩前毙后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伺机/窥伺嗫嚅/濡染骁勇善战/逍遥法外

B.泄露/露面嗔怪/缜密舐犊情深/似是而非

C.行伍/道行酗酒/汹涌平心而论/贫贱不移

D.汤匙/钥匙喁喁/偶像坚韧不拔/光阴荏苒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