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
等 雪
唐 敏
1这是我在上海,遇到一场大雪后听说的事,上海是一座远离大自然的城市。是一座人满为患、疲乏和苍老的大城市,但我却听到了这个最富有自然气息的传说——等雪。当然,说雪在等雪的人说得极为简单。江南大城市里的雪是留不长久的,像无数匆匆路过上海的外地人,雪过上一夜,至多两夜便离去了。这次雪下来三天了,屋顶上还停满了雪,于是说话的上海人望望窗外的雪,说:“呵,雪在等雪呢。”这种说法像清澈的冷风吹过我的心头,清凉得异常醒目。于是我问:“雪怎么会等雪呢?”好几个人回答我:“哪,是这样的,它也要找个伴呢,等下场雪来了一同去。”
2我想不到在上海藏着关于雪的这样好的传说。雪不是为人类预兆丰年的,也不是人类粮食——庄稼的被子,更不是天上落下来的面粉或糯米粉。雪就是雪,雪等的盼的是当,与人类无关。雪的思维就是如此简单,如同它简单的传说。这传说如此精确地表达了雪的心情,因为江南的雪是短暂的,再也没有比江南的雪要等雪伴更困难的事了,所以江南的雪的爱情故事,才会埋藏在毫无自然气息的大都市上海之中。
3雪对我是亲切的。我在农村插队时,遇到过一场南方罕见的大雪。下雪的那夜,我独自一人睡在农民土屋的楼上。所谓楼上,就是人字梁的三脚架里,三脚架的空洞处,用竹篾条粗心地挡一挡。早上醒来时,屋外一片灿烂的睛光,我以为太阳出来了。仔细一看,天还早,是强烈的雪光唤醒了我。从人字梁的三角形大洞外边,飘进来无声的小雪花,它们停在我的被子上,停在楼板上,停在我乌黑的头发上,除了我的脸上,雪停不住,化成湿湿的潮气。一层绒毛般轻盈的、极薄的雪盖住了我。小雪花一落到我的脸上,就像被烫了一下,它尖尖的角便刺我一下,想跳开去,但已经融化了。我清楚地看着它们六角形的花样,在瞬间消逝。我还用眼角斜斜地看着自己头发上的那层发着蓝色光芒的薄雪,我不敢动一动,怕破坏了雪对我的抚爱和打扮。当我最终不得不起身时,长头发披落下来,我的脸和脖颈第一次感到了头发是这样的冷,冷得彻骨的清凉。雪妆一下子全消失了,在我的身上化成热的雾气。
4不过,那时候我还根本不懂雪会等雪的传说,我只是奇怪雪是最冷的东西,却表现出最火热的情绪。当时我明白的只是一件事,明白了为什么关汉卿在写《窦娥冤》的时候,会把热血和天上的雪联系在一起。童年看戏的时候,最想不通的就是热血化雪的联想是如何得到的。原来,雪真的是热的。
5不过,我常叹息雪的热情太短暂,带来的却是长时间的寒冷。由于寒冷过于强大,以至人们彻底忘记了雪的热情,一谈起雪,都说冷。现在听到了等雪的传说,我沉默良久,世界上能让肉体感觉到的热,都是会消逝的。不消逝的热是不能用人的手来感觉的。不消逝的是等,是盼,江南是温湿之地,雪像梦一样容易消逝,就是这样的雪,在短暂的生命中还不放弃等待和盼望,雪真是世界上最热情的造物。
6于是我热切地盼望眼前的这场雪真能等到下一场雪。每天我都注视着屋顶上日渐消瘦的雪,每天都没有再下雪,雪病了,发黄、发黑,像枯萎下去的植物。它的伴还没来。雪渐渐地少下去,小下去,像一位乘船远去的朋友。到最后在最冷的朝北的瓦檐缝里,雪消失了,但是雪的伴还是没有来。这情景好像看着一个活人渐渐地死去,好像合上一本书,雪等雪的经历就这样变成传说,留在人们的口中。
7的确,并非所有的盼望都能如愿,但这场雪坚持了这么久才消融殆尽,它把等和盼留在上海的每个屋顶,就像它最初降临的样子。在整个冬季里,这份等待和盼望的热情都不会走。
8记得在大雪化尽的前夜,夜半我惊醒过来,因为我听到了暴雨一样的声音,这强烈、急骤的雨声只有炎热的夏季才会有,而且玻璃窗上真实无妄地溅满了夏季暴雨那样饱满的雨珠。我渐渐明白过来,这是在化雪。雪如此要强,就是融化也在夜晚无人时。雪没有等到雪,它是难过的,当它不得不孤单地离去时,它痛哭了,它最后的眼泪还是那样滚烫,像夏天的暴雨。(选自《中国当代散文》,有删改)
1.文章说“我想不到在上海藏着关于雪的这样好的传说”。(6分)
(1)这个传说好在哪里?(3分)
(2)作者为什么说“想不到”?(3分)
2.作者详写在农村插队时遇到大雪的经历,意图是什么?(6分)
3.在“雪等雪”的传说中,作者赋予雪哪些品质?(6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借“雪化”这一简单的自然景观,赋予雪以感情,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艺术形象。
B.文章在赞美“雪等雪”这一富有自然气息的传说的同时,对上海人满为患、缺乏自然气息的现状也流露出了一些不满情绪。
C.从“雪等雪”的传说中,作者明白了关汉卿在写《窦娥冤》的时候,为什么把热血和天上的雪联系在一起。
D.“病了”“发黄”“发黑”等词语,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雪在等待伙伴时那种因焦灼而渐渐憔悴的形态。
E.文章结尾描绘了一幅“夜半雪化”图,大雪等雪未得而“痛哭”,让人顿生爱怜之情,同时对没来之雪感到气愤。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9分)
(1)陆游《书愤》中壮志未酬,未老先衰的两句诗是___ _______,______
(2)李清照《一剪梅》中忧愁无法排遣的三句诗是_____ _____,___ ___,____
(3)举酒属客,_____ _____,歌窈窕之章。
(4)_____ _____,哀民生之多艰。
(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 _____,_____ _____。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谷不可胜食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心 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
2.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媒人去数日 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②④
3.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
4.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
①是亦走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未之有也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④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
社会环境主要是上层建筑范畴的内容。什么是社会环境呢?社会环境通常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通常的解释显然是偏重于物质的社会环境,而对精神的社会环境有所忽视。现实社会中,社会环境除了物质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内容更丰富的应当是涉及广泛的精神因素。
社会环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不仅包括物质环境即所谓城市环境、工业环境等“硬”环境,而且包括人的大脑之内的意识等所有精神因素在内的所谓“软”环境;不仅包括家庭、单位等内部环境,而且包括与此相对应的外部环境等等。
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交织在一起。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时不能截然分开。如地理概念,究竟是自然环境的范畴还是社会环境的范畴?按照通常的说法,地理是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情况。前一部分明确是自然环境,而后一部分说的是社会经济因素,实际就是社会环境。地理环境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有机体,而其中对人才成长的影响主要是社会环境。
事实上,地理环境与自然环境不是一回事。在纯地理环境之上已经覆盖了许多精神的内容,自然的山水草木上面本质的东西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发达程度等等,这就完全是社会环境的概念。地理环境作为自然环境,只能是纯自然的部分,是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地球乃至宇宙之间生而有之,并非包括人类社会产生之后有所作为的部分。一切经过人类社会“雕琢”甚至已经赋予她特定含义之后的“环境”,就不再是自然环境,而成为社会环境。
1.对原文第4段“雕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进行的创造。
B.是指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在纯地理环境之上所作的“覆盖”。
C.是指人类社会赋予自然环境以特定含义的行为。
D.是指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后人类对地球乃至宇宙的一切“作为”。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社会环境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因此人类的生产活动不在社会环境之中。
B.所谓“软环境”包括以下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商业信誉、治安状况、教育水准等。
C.由于经过人类社会的“雕琢”,今天的地理环境已不再是自然环境,而成为社会环境。
D.纯地理环境是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自然界生而有之的,今天已经不复存在。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一切自然环境终将印上人类活动的痕迹,纯自然环境将不复存在。
B.现在讲某地投资环境如何,包括自然环境(如山川、气候等因素),但主要指社会环境。
C.精神文明建设也是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措施。
D.自然环境的优劣(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农业气候等)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社会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政治制度。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八岁时曾听说过爱因斯坦的故事,此后便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
B.地球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母亲,人类是在这里成长和诞生的,是在这里成熟起来的。
C.我们有人类百万年来用巨大的代价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
D.我对外界来说是陌生的,所以我很迫切地想冲出家门,到外面去闯一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