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做五小题)(5分)
(1)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2) ,靡有朝矣。(《诗经·氓》)
(3)还顾望旧乡, 。(《古诗十九首》)
(4)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5)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6)或取诸怀抱, 。(王羲之《兰亭集序》)
(7) ,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8)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题王叔明《岩居高士图》
〔元〕倪瓒①
临池学书王右军②,澄怀观道宗少文③。
王侯笔力能扛鼎④,五百年来无此君。
【注】①倪瓒,元代最有影响的画家,画界的权威。②王右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③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平生喜观漫游山水,将所见景物图于壁上,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④扛鼎:《史记?项羽本记》:“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1)诗的前两句提到王右军和宗少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后两句暗含王叔明画作的特点。作为元代著名画家,他的画作有较强的代表性。请结合作者对王叔明画作的感情倾向,分析元画的欣赏趣味。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禹行,使大章步①东西、竖亥度南北,畅八极之广,旋天地之数。
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禹乃哑然而笑曰:“我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性也;死,命也。尔何为者?”颜色不变,谓舟人曰:“此天所以为我用。”龙曳尾舍舟而去。
南到计②于苍梧,而见缚人,禹拊其背而哭。益曰:“斯人犯法,自合如此。哭之何也?”禹曰:“天下有道,民不罹辜;天下无道,罪及善人。吾闻:‘一男不耕,有受其饥;一女不桑,有受其寒。’吾为帝统治水土,调民安居,使得其所。今乃罹法如斯!此吾德薄不能化民证也。故哭之悲耳。”
于是,周行寓③内,东造绝迹,西延积石,南逾赤岸,北过寒谷,徊崑崙,察六扈,脉地理,铭金石。泻流沙于西隅,决弱水于北漠;青泉、赤渊分入洞穴,通江东流至于碣石,疏九河于涽渊,开五水于东北;凿龙门,辟伊阙;平易相土④,观地分州;殊方各进,有所纳贡;民去崎岖,归于中国。
尧曰:“俞⑤!以固冀于此⑥!”乃号禹曰伯禹圆,官曰司空,赐姓姒氏,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
(选自《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注】①步:测量土地的长度。②计:考核官吏。③寓:通“宇”,四周边境。④相土:考察土质。⑤俞:意思是“行啊”。⑥以固冀于此:以,相当于“乃”;冀,代指中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竖亥度南北度:测量长度 |
B.自合如此合:应该 |
C.东造绝迹造:到……去 |
D.殊方各进殊:特殊 |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禹“为帝统治水土”的一组是(3分)
①济江南省水理 ②拊其背而哭
③脉地理,铭金石 ④开五水于东北
⑤平易相土,观地分州 ⑥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禹治水注重实地考察、掌握数据,他外出巡视,并派太章和竖亥对土地进行测量,收集各种相关数据。 |
B.大禹一心一意为尧帝治水,心系天下百姓,他渡江南行考察水质,遇黄龙负舟而处变不惊、笑谈自若。 |
C.大禹到苍梧,看见有个百姓犯了法被捆绑着,他反躬自省,认为天下无道导致了犯罪,心里非常难过。 |
D.尧对大禹为治水而鞠躬尽瘁的所作所为很是满意,给予他赐号伯禹圆、授官职司空、赐姓姒氏等等嘉奖。 |
4.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义理之学,二传至孟子。以后,荀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成为两宋起道学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儒家内部这两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谓“学统”与“道统”之别,“汉学”与“宋学”之分。对这个说法,学界历来意见不同,这里不必细究。此说至少有一点不错,即孟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的确是从两宋开始凸显的。这以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孟子去世后,由他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无太大发展。到战国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渐露头角。荀子稍晚于孟子,他长期居齐,因学问博洽,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他精通多种儒经,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一派有严厉的批评,说他们“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博杂。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日:此真先君子之言也。”荀子的批评只能说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秦汉以降至两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其书,只能归入“子部”一类。在官私文献中,多是“周孔”或“孔颜”并提,鲜见有“孔孟”合称的。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赵岐在注解《孟子》时,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可“亚圣”之名,未被宋朝以前的官方认可过;而“传记博士”即使存在过也为时很短,且不说此事因不见于《史》、《汉》记载而颇启后人疑窦。当时,也有人批评孟子,最典型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专立了《刺孟》一篇,列举了孟子八个方面加以批评。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争论国子学当祭“周孔”还是“孔颜”时;唐太宗时,增加从左丘明到范宁二十二位儒者从祀孔庙时;唐玄宗封颜渊为“亚圣”和“兖国公”,封“孔门十哲”和“七十子”为侯、伯时: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当时科举考试的“明经”科目中只有《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易》、《尚书》、《毛诗》这“九经”,《论语》和《孝经》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书没有资格入选。
但从中唐起,情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从祀孔庙;孟子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悬为科举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经”而跻身于“四书”,变成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历史上的“孟子升格运动”。
(选自徐洪兴撰《孟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1.下列各项,对“孟子升格运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两宋开始,孟子本人及其著作的重要性才初次凸显。此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
B.按照历史的通行观点,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学相比,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学发展比较曲折,过程并不顺利。 |
C.秦汉到两宋之间,孟子的地位不高,大多数情况下还不如颜回,《孟子》甚至没有入选科举考试的科目。 |
D.孟子去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孟子学派相对沉寂,中唐之后情况改变,孟子其人其书慢慢得到了重视。 |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以荀、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分别研究文献之学和义理之学,荀、孟二人分别影响了汉代经学与两宋道学。 |
B.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优势,因此,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 |
C.官私文献中鲜见有“孔孟”合称,孟子的“亚圣”之名也从未被宋以前的官方认可过,孟子曾地位不高。 |
D.中唐后“孟子升格运动”开始。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 |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到战国中后期儒学演变为两支,存在“学统”、“汉学”与“道统”、“宋学”的分别,这种学说只能说明孟子学派的发展在两宋之后。 |
B.学问博洽、精通多种儒经的荀子在其著作《非十二子》中对孟子一派有过严厉批评,这一行为只能看做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
C.东汉时王充特别在《论衡·刺孟》中批评孟子,唐朝时一些与儒学有关的学术活动或政府行为都只字未提孟子,孟子曾一度遭冷落。 |
D.虽然东汉赵岐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但是这还说明不了孟子“升格”已有端倪。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里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
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使之与划线句构成排比句。(4分)
5月12日的汶川地震让半个亚洲震动,让整个世界震惊。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没在磨难中倒下。我们知道,一个总理能在两小时就飞赴灾区的国家,
, ,
,永远不会被打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