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打电话 爱亚 第二节课下课了,许多人都抢着到学校门...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打电话
爱亚
第二节课下课了,许多人都抢着到学校门口唯一的公用电话前排队,打电话回家请妈妈送忘记带的簿本、忘记带的毛笔、忘记带的牛奶钱……
一年级的教室就在电话旁,小小个子的一年级新生黄子云常望着打电话的队伍发呆,他多么羡慕别人打电话,可是他却从来没有能够踏上那只矮木箱,那只学校置放的、方便低年级学生打电话的矮木箱……
这天,黄子云下定决心,他要打电话给妈妈,他兴奋地挤在队伍里。队伍长长,后面的人焦急地捏着铜板,焦急地盯着打电话人的唇,生怕上课钟会早早地响。然而,上课钟终于响起。前边的人放弃了打电话,黄子云便一步抢先,踏上木箱,左顾右盼发现没人注意他,于是抖颤着手,拨了电话。
“妈妈,是我,我是云云……”
徘徊等待的队伍几乎完全散去,黄子云面带笑容,甜甜的面对着红色的电话方箱。
“妈妈,我上一节课数学又考了100分,老师送我一颗星,全班只有4个人考100呢……”
“上课了,赶快回教室!”一个高年级的学生从他身旁走过,大声催促着他。
黄子云对高年级学生笑了笑,继续对着话筒:
“妈妈!我要去上课了,妈妈!早上我很乖,我每天自己穿制服,自己冲牛奶,自己烤面包,还帮爸爸忙,中午我去楼下张伯伯的小吃店吃米粉汤,还切油豆腐,有的时候买一粒肉粽……”
不知怎么的,黄子云清了下鼻子,再说话时声嗓变了腔:
“妈妈!我,我想你,好想好想你,我不要上学,我要跟你一起,妈妈!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你在哪里?妈妈……”
黄子云伸手拭泪,挂了电话,话筒挂上的一刹那,有女子的语音自话筒中传来:
“下面音响10点32分10秒……”
黄子云离开电话,让清清的鼻涕水凝在小小的手背上。
1.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形象。(5分)
2.小说第二段说“可是他却从来没有能够踏上那只矮木箱”,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请赏析第三段画线的句子。
4.本文作者善于设置悬念,读者直到最后才明白黄子云并不是给“真实”的妈妈打电话。有人认为,黄子云的妈妈已经不在人世了;有人认为,黄子云的妈妈改嫁了;有人认为,黄子云的妈妈去在很远的地方打工了……请结合全文,就这一问题试作探究,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1.黄子云是一个一年级的新生。他乖巧、懂事、成绩优异,自理能力很强;他稚嫩、天真,心灵受到伤害,思母情切,惹人怜爱。 2.说明黄子云从来没有给妈妈打过电话,突出他对妈妈的无比思念之情;这样也为下文黄子云打电话给妈妈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黄子云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刻画主人公的鲜明的形象。(符合大意即可) 3.这段文字,以细节描写的形式刻画等电话学生的动作、神态与心理。“捏着铜板”“ 盯着打电话人的唇”的神态、动作,期望上课钟声延迟但钟声毫不留情的心理,充分表现了等待打电话的学生的焦急心情。(符合大意即可) 4.探究点拨:(1)“他却从来没有能够踏上那只矮木箱,那只学校置放的、方便低年级学生打电话的矮木箱……”,黄子云不可能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已经不在人世),或想打电话也打不了(家里生活艰难,妈妈辗转在外打工,不知道在哪里,也不知道电话号码是多少),又或者爸爸等家人告诉过他不要打电话给妈妈(妈妈已经另嫁他人,有了新的家庭)。(2)“左顾右盼发现没人注意他,于是抖颤着手,拨了电话”,黄子云不想让同学发现事实的真相,或者同学们知道真相但不想让他们笑话自己现在没有妈妈(妈妈不在人世或者改嫁了)。(3)“早上我很乖,我每天自己穿制服,自己冲牛奶,自己烤面包,还帮爸爸忙,中午我去楼下张伯伯的小吃店吃米粉汤,还切油豆腐,有的时候买一粒肉粽……”,黄子云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稚嫩、天真的同时又被迫过早地成熟,面对生活的艰辛。妈妈已经不在人世了,不能不和爸爸支撑起这个家;或者,妈妈改嫁而另有家庭,不得不面对现在的生活;还活着,困窘的生活使得妈妈不能不丢下黄子云外出打工,养家糊口。(4)“你为什么还不回家?你在哪里?”妈妈去了天堂,黄子云稚嫩的心灵承受不了这一残酷的事实;或者,另外组织家庭的妈妈是不可能再回到这个家的;还或者,生活的艰难需要妈妈在外奔波,她想回家却不能回。(有探究的过程,有自己的观点,结合原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做五小题)(5分)
(1)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2)           ,靡有朝矣。(《诗经·氓》)
(3)还顾望旧乡,              。(《古诗十九首》)
(4)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5)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6)或取诸怀抱,                    。(王羲之《兰亭集序》)
(7)           ,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8)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题王叔明《岩居高士图》
〔元〕倪瓒
临池学书王右军,澄怀观道宗少文
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注】①倪瓒,元代最有影响的画家,画界的权威。②王右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③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平生喜观漫游山水,将所见景物图于壁上,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④扛鼎:《史记?项羽本记》:“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1)诗的前两句提到王右军和宗少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后两句暗含王叔明画作的特点。作为元代著名画家,他的画作有较强的代表性。请结合作者对王叔明画作的感情倾向,分析元画的欣赏趣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禹行,使大章步东西、竖亥度南北,畅八极之广,旋天地之数。
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禹乃哑然而笑曰:“我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性也;死,命也。尔何为者?”颜色不变,谓舟人曰:“此天所以为我用。”龙曳尾舍舟而去。
南到计于苍梧,而见缚人,禹拊其背而哭。益曰:“斯人犯法,自合如此。哭之何也?”禹曰:“天下有道,民不罹辜;天下无道,罪及善人。吾闻:‘一男不耕,有受其饥;一女不桑,有受其寒。’吾为帝统治水土,调民安居,使得其所。今乃罹法如斯!此吾德薄不能化民证也。故哭之悲耳。
于是,周行寓内,东造绝迹,西延积石,南逾赤岸,北过寒谷,徊崑崙,察六扈,脉地理,铭金石。泻流沙于西隅,决弱水于北漠;青泉、赤渊分入洞穴,通江东流至于碣石,疏九河于涽渊,开五水于东北;凿龙门,辟伊阙;平易相土,观地分州;殊方各进,有所纳贡;民去崎岖,归于中国。
尧曰:“俞!以固冀于此!”乃号禹曰伯禹圆,官曰司空,赐姓姒氏,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
(选自《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注】①步:测量土地的长度。②计:考核官吏。③寓:通“宇”,四周边境。④相土:考察土质。⑤俞:意思是“行啊”。⑥以固冀于此:以,相当于“乃”;冀,代指中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竖亥度南北度:测量长度

B.自合如此合:应该

C.东造绝迹造:到……去

D.殊方各进殊:特殊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禹“为帝统治水土”的一组是(3分)
①济江南省水理  ②拊其背而哭
③脉地理,铭金石 ④开五水于东北
⑤平易相土,观地分州   ⑥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禹治水注重实地考察、掌握数据,他外出巡视,并派太章和竖亥对土地进行测量,收集各种相关数据。

B.大禹一心一意为尧帝治水,心系天下百姓,他渡江南行考察水质,遇黄龙负舟而处变不惊、笑谈自若。

C.大禹到苍梧,看见有个百姓犯了法被捆绑着,他反躬自省,认为天下无道导致了犯罪,心里非常难过。

D.尧对大禹为治水而鞠躬尽瘁的所作所为很是满意,给予他赐号伯禹圆、授官职司空、赐姓姒氏等等嘉奖。

4.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历史上有一种通行观点:孔子后“儒分为八”,到战国中后期演变为两支。一支始于子夏,讲文献之学,数传至荀子;一支始于曾参,究义理之学,二传至孟子。以后,荀子便是汉代经学家所尊信的大部分儒家经传的先师,孟子则成为两宋起道学家所崇敬的不祧之祖。儒家内部这两派的分野,也就是所谓“学统”与“道统”之别,“汉学”与“宋学”之分。对这个说法,学界历来意见不同,这里不必细究。此说至少有一点不错,即孟子其人其书的重要性的确是从两宋开始凸显的。这以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孟子去世后,由他为代表的儒家中的一派似无太大发展。到战国晚期,由荀子代表的一派渐露头角。荀子稍晚于孟子,他长期居齐,因学问博洽,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他精通多种儒经,被认为是儒家经学早期传授中十分重要的人物。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子一派有严厉的批评,说他们“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博杂。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日:此真先君子之言也。”荀子的批评只能说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秦汉以降至两宋以前,孟子地位一直不高。孟子其人,只被视为一般的儒家学者;孟子其书,只能归入“子部”一类。在官私文献中,多是“周孔”或“孔颜”并提,鲜见有“孔孟”合称的。值得注意的是,东汉赵岐在注解《孟子》时,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可“亚圣”之名,未被宋朝以前的官方认可过;而“传记博士”即使存在过也为时很短,且不说此事因不见于《史》、《汉》记载而颇启后人疑窦。当时,也有人批评孟子,最典型的是东汉的王充,他在《论衡》中专立了《刺孟》一篇,列举了孟子八个方面加以批评。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争论国子学当祭“周孔”还是“孔颜”时;唐太宗时,增加从左丘明到范宁二十二位儒者从祀孔庙时;唐玄宗封颜渊为“亚圣”和“兖国公”,封“孔门十哲”和“七十子”为侯、伯时:孟子都只字未被提及。当时科举考试的“明经”科目中只有《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易》、《尚书》、《毛诗》这“九经”,《论语》和《孝经》被列入“兼通”,而《孟子》一书没有资格入选。
但从中唐起,情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贤人”;孟子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从祀孔庙;孟子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悬为科举功令,不久又超越“五经”而跻身于“四书”,变成中国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历史上的“孟子升格运动”。
(选自徐洪兴撰《孟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1.下列各项,对“孟子升格运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两宋开始,孟子本人及其著作的重要性才初次凸显。此后,“孔孟之道”几乎成了儒家思想的代名词。

B.按照历史的通行观点,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学相比,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学发展比较曲折,过程并不顺利。

C.秦汉到两宋之间,孟子的地位不高,大多数情况下还不如颜回,《孟子》甚至没有入选科举考试的科目。

D.孟子去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孟子学派相对沉寂,中唐之后情况改变,孟子其人其书慢慢得到了重视。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以荀、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分别研究文献之学和义理之学,荀、孟二人分别影响了汉代经学与两宋道学。

B.荀子有长期居齐、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的优势,因此,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得以迅速发展。

C.官私文献中鲜见有“孔孟”合称,孟子的“亚圣”之名也从未被宋以前的官方认可过,孟子曾地位不高。

D.中唐后“孟子升格运动”开始。孟子之名被厕于孔子之后,其人被政府封了爵号,其书被增入儒经之列。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到战国中后期儒学演变为两支,存在“学统”、“汉学”与“道统”、“宋学”的分别,这种学说只能说明孟子学派的发展在两宋之后。

B.学问博洽、精通多种儒经的荀子在其著作《非十二子》中对孟子一派有过严厉批评,这一行为只能看做是当时儒家内部的派别斗争。

C.东汉时王充特别在《论衡·刺孟》中批评孟子,唐朝时一些与儒学有关的学术活动或政府行为都只字未提孟子,孟子曾一度遭冷落。

D.虽然东汉赵岐曾把孟子尊为“亚圣”,还提到西汉文帝时设置过《孟子》的“传记博士”,但是这还说明不了孟子“升格”已有端倪。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里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

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