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

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1.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C、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D、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2.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3分)

A、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B、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3.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废除持什么观点?(6分)

答:                                                                               

                                                                                       

                                                                                      

 

4.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6分)

答:                                                                            

                                                                                 

                                                      

 

1.C 2.A 3.要变革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科举制度(3分),但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取得真正的效果(3分)。 4.一方面因为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2分)另一方面,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2分)最终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2分)种种因素加在一起,最终造成了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各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2)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3)烟笼寒水月笼沙,                。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请简要说明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2分)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4分)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年十七,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宋江夏王义恭闻之,引为行参军。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僚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还,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奉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元徽初,迁征北司马府主簿。建平王将称兵,患谦强直,托事遣使京师,然后作乱。及建平诛,迁左军将军。齐代初,为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厩居焉。天监六年,出为零陵太守,巳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九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

   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尝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选白《梁书·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          宾:服从,归顺。

B.固辞不受                        固:坚持,坚决。

C.常勤劝课农桑                    劝:劝说,规劝。

D.行乞疾笃无所归                  笃:(病)重。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谦“治干”(处理政务的才干)和“廉洁”的一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谦年轻时,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干,后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守丧。在客居历阳期间,孙谦亲自耕种来供养弟妹,兄弟和睦,他的为人不仅获得乡里人的称赞,他也因此被江夏王选用为“行参军”。

B.孙谦被提拔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时,拒绝了明帝要求他带兵进驻的圣旨,不依靠武力威压镇服郡中百姓,而是采取广施惠政、推行教化等一系列利民措施,“蛮僚”纷纷归服,郡境之内安然无事。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老衰弱,但还是努力处理政事,使属吏百姓都感到安适,就连那内常伤害人畜的老虎也好像受孙谦德政的感化,在孙谦任职期间竟然绝迹,而孙谦离职的当晚,虎又出来伤人。

D.孙谦努力奉行仁义,他的堂兄曾因病寄住在孙谦家中,孙谦出外回家后都要去问候堂兄,当得知堂兄饮食起居状况不好时,就派自己的妻子去照料堂兄。孙谦还收留了行乞病重且无家可归的刘融,并在其死后殡葬了他。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建平王将称兵,患谦强直,托事遣使京师,然后作乱。(5分)

 

译文:                                                                     

 (2)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厩居焉。(5分)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藏书楼,是对我国古代官方机构、宗教寺院、民间团体和私家收藏图书文献的建筑物的统称,也是图书主人、学者和书生研读、辑录、考订、校订图书的处所。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史和功绩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史上相继出现过几千座藏书楼,其中有一定影响的达1000多座。藏书楼是中华学子的精神家园,它们哺育了一代代读书人,传播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同时承担着对古代典籍收藏、保护的重任。在古文献的研究、校勘、刊布发行等方面,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广义而言,它是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前身,曾在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严格说来,“楼”应是构架为二层或二层以上之建筑。藏书楼中,符合其制者不少,但多又不以“楼”名之。“藏书楼”之名,实为泛指。无论是早期用于藏书的山洞、石室、仓房、地窖,还是后来的厅室、平房、经堂、书院,只要是藏书之所,皆可统称为藏书楼。除以楼命名者外,斋、阁、堂、室、居、轩、馆、亭、房、洞等,皆可名之。

    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藏书的历史非常悠久。先秦时期,官方藏书便已很有规模,有商王室藏书、周王室藏书、诸侯藏书等。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殷墟甲骨。甲骨文献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我国最早的典籍史料。它的集中安放地,可以称之为我国藏书楼之雏形。时至周代,“图书”种类大增。除甲骨文献外,竹木简册、玉版和早期的丝绸类帛书等开始现身,并收藏于“图室”之中。春秋时期,诸侯各自藏书,鲁国收藏周室图书典籍甚丰,“周礼尽在鲁矣”。而私人藏书,作为藏书事业的一个新类型也初见端倪并很快形成规模。

    汉代,藏书事业得到极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息,烽烟四起,给社会文化建设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宫府藏书,更是首当其冲,屡遭毁损。但各朝统治者都热心搜集图书。梁武帝还特辟“文德殿”和“华林园”典藏书籍。隋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为印书和藏书事业兴旺提供了技术保障,民间藏书家的人数大幅增长。到唐代,万卷以上的藏书家超过以往历代之和。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和兴盛,宗教经籍数量扩大,佛道寺观藏书数量亦大增。两宋的私人藏书在我国藏书史上也有过辉煌的一页,藏书家人数之多,分布之广,藏书数量之大,均超过宋以前历代总和。明王朝统治近300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迄今所存明代藏书楼虽数量不多,然极具代表性。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便是最好的例证。清代编辑《四库全书》,分七处贮之,官家藏书在我国古代藏书事业上达到了巅峰。

    古代藏书楼不仅收集、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同时也整理、传播了博大精深的祖国文

化,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7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藏书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书楼,是我国古代民间、寺院、官方和私家收藏图书文献的地方。

  B.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史和功绩是其他国家比不上的。

  C.藏书楼,是图书主人、学者和书生研读、辑录、考订、校订图书的楼阁。

  D.藏书楼是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前身,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挥过重要作用。

2.下列不可作为“我国古代藏书的历史非常悠久”论据的一项是

  A.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甲骨。

  B.春秋时期,诸侯各自藏书,鲁国收藏周王室的图书典籍非常丰富。

  C.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便是最好的例证。

  D.从先秦到清代,古代藏书楼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

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取代了藏书楼,藏书楼已经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

   B.两宋的私人藏书在我国藏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得益于印刷技术的进步。

   C.私人藏书作为我国藏书类型中的一种,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

   D.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和兴盛,宗教经籍数量扩大,推动了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查看答案

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中华民族是最讲究“和”的民族。中华民族的语汇中,“和平”“和乐”“和睦”“和美”“和谐”“和洽”“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都显示出“和”是大家崇尚的目标。孟子是我国古代最看重“人和”的思想家之一,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人互敬互爱,不就达到人和的境界了吗?孟子“人和”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21世纪的今天,“和”又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为此做些什么?
请联系上面相关材料,请任选角度,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