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彪炳千秋的美丽魔方。古代“说文解字”是解析汉字领悟其美的一种形式,汉字
新说也是我们理解汉字的一种形式。请参照例子,从“悟”“诱”“企”“厌”“春”
“臭”“毛”字中任选三个进行解说。(6分)
例句:思:勤耕心上田,思想才有丰收的果实。
忌:心里只有自己的人,能不为人所忌恨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 。 (《荆轲刺秦王》)
2.今我来思, 。 (《诗经。采薇》)
3.地崩山摧壮士死, 。 (李白《蜀道难》)
4.江间波浪兼天涌, 。 (杜甫《秋兴》其一)
5.________________,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6.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7.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8.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 (韩愈《师说》)
9.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 (苏轼《赤壁赋》)
10.映阶碧草自春色, 。 (杜甫《蜀相》)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小题。(10分)
渡汶河①
(明)谢肇淛
霜飞月落野鸡啼,雾锁长林水拍堤。
夹岸人家寒未起,孤舟已过汶河西②。
注:①本诗为诗人在游宦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小诗。
②汶河:今名大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北,流向西南,经汶上县入运河。
1.请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在写景上有何特点,烘托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分)
2.诗的后两句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写了渡河?试加以分析。(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刘平字公子,楚郡彭城人也。王莽时为郡吏,政教①大行。其后每属县有剧贼,辄令平守之,所至皆理,由是一郡称其能。
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平朝出求食,逢饿贼,将亨②之。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毕,还就死。”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平还,既食母讫,因白曰:“属③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众皆大惊,相谓曰:“常闻烈士④,乃今见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于是得全。
建武初,平狄将军庞萌反于彭城,攻败郡守孙萌。平时复为郡吏,冒⑤白刃伏萌身上,被七创,困顿不知所为,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贼乃敛兵止,曰:“此义士也,勿杀。”遂解去。萌伤甚气绝,有顷,渴求饮。平倾其创血以饮之。后数日萌竟死,平乃裹创,扶送萌丧,至其本县。
后举孝廉,拜济阴郡丞,太守刘育甚重之。会平遭父丧去官,服阕⑥,拜全椒长。政有恩惠,百姓怀感。刺史、太守行部,狱无系囚,人自以得所。不知所问,唯班诏书而去。后以病免。
显宗初,尚书仆射钟离意上书荐平及琅邪王望、东莱王扶。至皆拜议郎,并数引见。平再迁侍中。在位八年,以老病上疏乞骸骨,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刘平传》)
注 ①政教:政令规章等。②亨:通“烹”,煮。③属:刚才。④烈士:此指忠勇正直、坚忍不屈的人。⑤冒:迎着,顶着。⑥服阕:指服丧完毕。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汉代任官者遭父母亡必须离职。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与贼期期:一定的时间期限。 |
B.贼乃敛兵止敛:聚集。 |
C.后数日萌竟死竟:竟然。 |
D.狱无系囚系:关押。 |
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具体表明刘平“重诚信”和“尽忠义”的一组是( )
A.“属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号泣请曰:“请以身代府君。” |
B.平抱仲女而弃其子 今旦为老母求菜……还就死 |
C.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 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 |
D.常闻烈士,乃今见之 平倾其创血以饮之……至其本县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可以看出,刘平是封建时代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推至诚,明信义,奉孝养,行德政。 |
B.本文主要记载了刘平的三件事情:战乱逃亡,养弟女,弃己子;荒野遇贼,俟母食毕,如约诣贼;太守遭难,舍己为人,送丧到家。 |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刘平善于治理、政绩突出的一面:他拟任郡吏,属县有贼,所至皆平;任全椒长,以德役民,政治清明,百姓感恩,后来皇帝颁布诏书,他才离职而去。 |
D.全文从德、信、能、绩等不同的方面折射出了刘平的一生,特别突出了他居难而操守不改、处变而笃行节义的精神,而这正是儒家所提倡的。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3分)
(2)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3分)
(3)萌伤甚气绝,有顷,渴求饮。平倾其创血以饮之。(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4分)
不天真时代的天真老人——周有光
阮中强
人活得足够久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
不是所有活得久的人就一定是活得明白的人。因为经历世事太多,而易于变得世故,失去赤子之心。如果你活得足够久,却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或者你有很好的思考力,而活得不是足够久,都是个问题。
周有光绝对是一个例外。他经历过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正如他自己所言,生命长,就会见到很多奇怪的事情。所幸周老两者皆备,所以,他的文字记录的是一个经历百年风云的老人睿智的思想。“开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这是后学者对先生的评价。
我一直认为太老的老人的文字一定是很老的,像是来自于上个世纪。读了周老的这本书(注:指周老所著《朝闻道集》,2010年1月出版),我觉得竟如此新奇!真的,他是一位可爱的天真老头。
说到天真,这多好的一个词,如今,已经快被异化成贬义词了。或许只能说明,这是一个不天真的时代。
周老自认为自己是一位“两头真”的学者。什么叫两头真呢?他自己的解释是:年轻时候一味天真盲从,到了老年开始探索真理。我想,他探索真理,则是赤子般的天真。他从天真盲目中走了出来,但是他仍然是天真的,是一种理性的天真,是一种自觉的天真。
因为天真,他才超凡脱俗,他的文字中仍充满理想!这似乎已经不是一个谈理想的时代了,可是,看周老在大谈“大同理想与小康现实”,里面的激情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彩。
因为天真,他无名缰利锁,故而自由超脱,思想透彻,力透纸背,能直达问题核心,直达心灵。正如周老所言,他思考的不是水面上的泡沫和浪花,而是水底下走势。所以,他用他的百年来的阅历来审视当今世界。他思考的都是大问题:美国何以长盛不衰?苏联为什么会解体?东西方文明能共融吗?他也谈论于丹,他认为,重要的是心中明白:复兴华夏文化,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传统文化代替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根据现代需要,用科学方法,学习和实践古人的有益教诲。
因为天真,他虽百岁,但仍是说出皇帝一丝不挂的小孩,他能够看到真相,说出真话。他说,“十年动乱”,全国人民发生精神休克状态,一度呆若木鸡,丧失了思考能力。后来慢慢清醒过来,恢复思考文化问题。他认为“只有清算过去,方能开创未来,华夏文化任重道远”,“迷信时代要过去了,盲从时代要过去了,现在是独立思考、择善而从、不拘一格、奋力求进的‘与时俱进’时代了”。
因为天真,他对人生的态度旷达。他说,“‘文革’时期我被下放到农村,我的失眠症却治好了,一直到现在我都不再失眠。所以,我跟老伴都相信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遇到不顺利的事情,不要失望。有两句话我在‘文革’的时候经常讲:‘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多么可爱的天真的老人。这提醒我们,要对生活保持警惕呀,现在太多的年少老成的文化人了,真的如一位西方先哲说过的:“自从出现了有学问的人,就再也没有正直的人了。”这是一个已经不太天真的时代,在集体狂欢,集体庸俗,集体挑战恶俗底线的今天,大家都被泡沫和浪花冲得热血沸腾,而不去关注水底下水流走向。没有了理想,被物质奴化,有的是难以排遣的焦灼感和浮躁气。
让我们到百岁老人那儿寻找已经失去的美好天真吧!
(选自2010-1-13《中华读书报》)
1.文章以“人活得足够久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开头有怎样的作用?(4分)
2.作者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不天真的时代”,理由是什么?(6分)
3.周老的“天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6分)
4.周老说“他思考的不是水面上的泡沫和浪花,而是水底下走势”,这对你未来的生活有怎样的启示?(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 |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