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与其埋怨天黑,不如点起一支蜡烛。”这是一句富有深意的话,它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文体特征鲜明;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小题。(4分)
材料1: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为77.1%,比2009年增加了5.1个百分点。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2.3%,比2009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增幅为4.4%;数字化阅读率为32.8%,比2009年增加了8.2个百分点,增幅为33.3%。
材料2:2008年到2010年,全国有上万家实体书店倒闭。2011年,中国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书店的关门为实体书店的前景蒙上了浓重的阴影。2009年我国数字化阅读器销售40余万台,2010销量达350万台,增幅为775%。
1.从两则材料中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2分)
2.对得出的结论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2分)
概括下列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个字)(4分)
风靡数十年的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将迎来第六次改版,据报道,“时代不同,孩子们的问题已经大不相同了”,这是促成《十万个为什么》再版的直接原因。当年孩子们提得最多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变的”“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他们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充满疑问;现在孩子的兴趣和知识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深受网络和影视剧的影响,想搞明白“我能穿越回过去吗”“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吗”……据说在征集的问题中,“2012是世界末日吗”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几百次。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2.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
4.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8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梦回凉冷润衣襟”中“润”字的妙用。(4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是怎样表现的,试举一种手法加以分析?(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
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思想的源发由来已久。早在夏代,出现了商品交换后,人们就萌生了经济活动的伦理思考。传统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思想集中体现为重义轻利、重农抑商、崇俭黜奢等。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儒家特别重视义利之辨。理学大师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要义。”首先儒家提倡“义以为上”。儒家认为,义与利在价值上并非相等,义作为当然之则,本身具有至上性。故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上。”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因此,儒家提倡要“见利思义”。在义与利发生冲突或矛盾时,儒家主张“重义轻利”或“存义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命题。至宋明时期,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把义与利绝对的对立起来。现代学者张岱年认为,儒家义利之辩,就是把义看作最有价值的、最值得追求的东西,而且“儒家所谓义指道德原则,义的内容就是仁,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即道德至上论。故张岱年把儒家的道德价值论称之为“内在的价值论”。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价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在观念上树立农业是“立国之本”的思想,把务农推崇为“民之正途”,以维护小农的自然经济性质,从而确保与之相依存的封建地主经济。《汉书》云:“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抑商”,从本质上看,就是利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生活,人为地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否则,就是“离经叛道”。《史记》记载:商人“子孙不得仕宦为官吏”。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农本商末”或“重农抑商”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可谓根深蒂固。
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是传统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俭,即节省、不浪费、俭朴、勤俭、省吃俭用等多种意义。《左传》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奢,即奢侈,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等含义。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云:“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中华民族一向以勤俭为美德,以奢侈浪费为耻辱,并把“勤”、“俭”视为“治生之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座右铭。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上,成由勤俭、败由奢靡的事例举不胜举。其中,统治者能否做到节俭,关系到国家和百姓的富裕、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
(节选自迟成勇《儒家伦理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有删改)
1.下列关于“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思想形成于夏代出现商品交换之时;它集中体现在重义轻 |
B.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特别重视义利之辩。儒家认为,义的价值要高于利的价值, |
C.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最基本的经济价值思想是重农抑商,重农的目的是维护小 |
D.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基本价值取向是崇俭黜奢。其中,“俭”含有“节省、不浪 |
费、俭朴、勤俭、省吃俭用”等多种意义。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义利之辩被宋朝理学大师朱熹认为是“儒者第一要义”。儒家认为,义具有至上 |
B.儒家观点认为,因为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重“义”,而义的内容就是仁,仁是最 |
C.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视农业,在观念上树立农业是“立国 |
D.中华民族一向把奢侈浪费看成是耻辱,而把勤俭抬升到人的“品德”的高度,并 |
把它视为“治生之道”。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义和利是矛盾的,冲突的。儒家主张“重义轻利”或“存义去利”,以金钱来衡 |
B.“农本商末”或“重农抑商”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可谓根深蒂固。从秦汉到唐 |
C.《史记》记载的商人“子孙不得仕宦为官吏”就是一种“抑商”的手段,“抑商” |
D.国家和百姓能否富裕起来、生产和经济能否得到发展、社会是否稳定和政权是否 |
巩固,都在于统治者能否做到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