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乔布斯的双面人生
蔡恩泽
2011年10月5日,苹果公司在官方网站贴出乔布斯遗照,宣告这位传奇人物于当天早些时候去世。
(一) 一面是屡遭失败的倒霉蛋,一面是收获颇丰的幸运儿
乔布斯的人生至少有三次大的失败:败于苹果的竞争对手IBM,败于“莉萨计划”流产,败于公司内部的排斥。但他把失败当成学费,从不言败。尽管遭到一次又一次失败,命运之神却眷顾他,他以他的超常智慧取得了人生一个又一个硕果。
天才乔布斯一举颠覆了四个行业:
他用iPod颠覆了音乐。他用iPhone颠覆了手机。他用Mac、iPad颠覆了计算机。他又用皮克斯电影工作室奉献的《海底总动员》颠覆了电影,赋予了电影动画全新的含义。
这四个颠覆中,人生能涉猎其中一个就已无比辉煌,乔布斯的人生成就令全世界为之咋舌,为之动容,为之倾倒。
(二)一面是糟糕的人格缺陷,一面是完美的奋斗精神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是个不太讨人喜欢的“刺头”,他不仅孤傲、自大,而且不乏耍奸使滑、拉帮结派之举,甚至将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他的传记中显示他如何让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是苹果创始人的沃兹帮助他干活,又如何用小聪明私吞奖金。但他不乏奋斗精神,他并非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1976年4月1日,他与沃兹、韦恩在他养父家的车库里成立了苹果公司。
他被斯卡利赶出苹果后,沉寂了数月,朋友们曾担心他会自杀。一天,乔布斯在和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聊天时,突然产生了创办下一家公司的冲动,这个公司就是NeXT。
当苹果向他伸出橄榄枝时,他又勇敢地挺身而出,临危受命,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准备承受骂名的勇气,还有一种让企业转危为安的决心。
(三)一面是凡人的病痛与折磨,一面是天才的灵感与创造
乔布斯也是肉体凡身,事业蒸蒸日上,健康却亮起了红灯。2004年,他被诊断出患了胰腺癌,在胰腺内的恶性肿瘤引起死亡的概率非常高。而他天才的灵感与创造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像电火花一样迸发出来。
在他第一次请病假时,就有评论说,他病休期间可以思考科技产品的更广阔图景和更遥远未来,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乔布斯说,“好的艺术家复制作品,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他从不为自己偷学伟大的创意而惭愧。苹果的产品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的创意来源于一群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和历史学家。从其它领域的创新高手那儿偷来创意并应用到你的事业中,是完全可行的。乔布斯从不以“偷窃”别人的闪光灵感为耻。
(四)一面是苹果的栽培家,一面是苹果的终结者
他辞去苹果CEO,带着身躯的伤痛离开苹果一线,就像重伤的战士撤出战壕一样。他病情不容乐观,从此再无乔布斯。
这位天才对于苹果来说,是命悬一线的人物,是伟大的栽培家。回顾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苹果与他休戚相关。
1976年,他和好友共同创立苹果公司,是第一任CEO。1996年,他重返苹果公司,再次担任CEO,从那时起,苹果打上了不可磨灭的乔布斯印记。2004年,他被诊断出胰腺癌,苹果股价下挫10%。2005年,在他主导之下,苹果推出iPod nano,苹果重新回归市场宠儿。2009年,他申请5个月病假,苹果股价又大跌7%。2010年4月3日,他推出iPad,引领全球私人计算机进入“平板时代”。
从上述时间表不难看出,他救苹果于危难之间,他给苹果带来神话般的辉煌。苹果的兴衰转折无不彰显他的影子,苹果的成长完全依赖他的个人影响。但问题在于,假如有一天,没有了乔布斯的苹果,该如何保持长期发展的动力。
乔布斯卸任CEO一职并去世,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终结。作为天生的领袖,他的地位无可取代,他的个人魅力无人企及。从这个意义上,乔布斯也许是苹果的终结者。
(原载2011年10月8日香港《大公报》,有删节)
1.文章最后说“乔布斯也许是苹果的终结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分条概括。(4分)
2.本文在介绍乔布斯的传奇人生时,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5分)
3.从全文看,乔布斯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具备了众多优秀品质。从中你获得哪些启示?(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谁都可以是天使
江航
两年前,我和太太从北方的一座小城辞职来到杭州。太太在一家报社做编辑,我则继续做着我的老本行——电台的DJ。
我们借住在朋友的一栋老宅里,很老的房子。院子里有一个大大的铁门,上面有一把巨大的锁,院子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把铁门上的钥匙。我们家的铁门钥匙一直以来都在太太手中。也不知道是怎样形成的习惯,每一个住在院子里的人,从外面奔波回来,把自行车推进院子后,哪怕是在大白天,也要顺手把院门锁上。
事情发生在那个炎热的午后。
那时我做的是下午3点档的一个音乐节目。我通常是在直播开始前的半个小时赶到电台。在夏天我有午睡的习惯。太太那天正好在报社拼版,中午不会回来。
平时午睡都是太太叫我起床,那天我就睡过了头,醒来的时候离直播只有半个小时了。以往的这个时候,我已坐在办公室里抱着一堆唱片准备进直播间了。我睡眼惺忪地爬起来,走到院子里,看到铁门上的大黑锁,这才想起钥匙在太太的手上。我首先看在院子里是否还有其他的人,结果我发现整个院子里只有我一个人。
我手忙脚乱了起来。院墙出奇地高,我知道我根本做不到“狗急跳墙”,房间里又没有装电话。
我在院子里急得直跺脚。我站在铁门边,像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囚犯。然后通过门缝我看到了他。他是一个正好从弄堂里经过的小乞丐。他还是一个孩子,不会超过l0岁。炎夏的午后,他只穿着一条脏兮兮的大短裤,头发零乱得像是一蓬稻草,一只手紧紧地抓着背上的袋子,仿佛里面装满了宝物。
我喊住他,我想请他去巷口给我太太打个电话。似乎也只有这个办法了。在我开口之前我首先想的是我是否应该先给他一点零钱作为一种报酬。我翻遍我的口袋,除了张百元的纸币便什么也没有了。我有些尴尬,我似乎还无法做到把100元当做是“零钱”给一个乞丐。
我叫住他,很简短地告诉他我需要他去巷口那个公用电话亭帮我打个电话,并把一张百元纸币放在了他的手掌上。他看了看手里的那张纸币,然后又看了看我。我试着对他微笑,隔着门,我再次对他说,我需要你的帮助,我非常着急。然后我看到他飞快地向弄堂口奔去。
10分钟以后他还没有回来,我想他不会回来了。当时我给自己的安慰是,他不回来是对的——他不是一个愚笨的孩子。
然后我的邻居回来了,邻居打开了铁门。我借了邻居的钱飞奔到大街上去拦的士。直播没有延误。
晚上问起太太,她说没人打电话给她。我笑着对太太说我白信任那个孩子了,太太笑我。我和太太一致认为那个孩子把钱拿去改善生活了。也只是如此而已。我和太太的生活一如既往。
两个月以后的一天,我和太太在忙着搬家。太太突然对我说,门口有人盯着你看呢,顺着太太的目光望过去时,我就愣住了:居然是那个小孩!
他怯怯地站在门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似乎已经很久。我看他的时候,他的眉宇微微地舒展了一下。然后,他伸出他的拳头,缓缓摊开自己的掌心。是一张揉成一团的百元纸币。他把那只手伸给我,黑亮的眼睛望着我和太太。他似乎是个一贯沉默的孩子。
他还用那种蚊子般细小的声音说道,那天,那天我是去准备打电话的……那天他沿着长长的巷子刚跑出去,一辆突如其来的小面包车把他的腿撞伤了。他的小伙伴救了他,他在他简陋的房间里,躺了两个月。
尽管我们告诉他他可以保留这张纸币,这l00元是他的了,可是男孩走的时候,还是固执地把钱留了下来。我和太太安静地注视着他的离去,用一种近乎崇拜的眼神。
也许,生活可以庸俗地把城市当中的人分成三六九等,但是那一瞬间,我开始相信,诚信作为一种古老的品质,可以让任何一个人发出天使一样的光芒,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的人生。
(选自《现代青年》2007年第10期)
1.文中写道“我和太太安静地注视着他的离去,用一种近乎崇拜的眼神”。请联系全文,分析“崇拜”的含义。(4分)
2.小说结尾那个小孩居然出现在“我们家门口”还钱,文中对这一结局有多处伏笔,请找出一处,并简要说明其作用。(5分)
3.最后一段是议论性的话语,有人认为删去更好,有人认为保留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种文学史论点认为:宋明“理学”主张以“理”灭“情”,走到极端,等于灭绝了人性感情,于是引起文学的反抗声音,致力于宣扬“情”的美好及其所受的压抑遏制,如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演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是其“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作。
由此,遂又进而引起评论,说《红楼梦》是继承发展了《牡丹亭》,是更强烈彻底的以“情”反“理”,云云。
是这样的吗?说是说非,不由个人爱憎,应从曹雪芹书中的客观内涵来审断,即《红楼梦》一书虽曰“大旨谈情”,究其本意,是否即可从此一句话引申出一个“唯情主义”的认识结论来?
事实并不十分难晓,稍加梳理,便可分明。
先说“理”到底是什么。汉字的“理”,本是从“玉”而作,本义即玉石的纹理之美。由此而生的引申义,即层次、条理、秩序以至规矩、规律,皆属于“理”。
那么,人类社会一旦形成而且发展,其为“众人的关系”的组织法则、管理规定、道德观念,自然要随时代条件而产生变动。这种“理”是可以沿、可以革、可以制、可以废的,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必要性,却是不能一概消除的——否则结果是混乱、争夺、欺凌、吞噬……。儒者多讲“理”,少讲“情”,用意是顾虑“情”会泛滥,“情”需要“社会、伦理、道德化”。其实,仁、义、礼、信,哪个又不是“情”在内主呢?比如,“无情的仁爱之心”,实际上会有这么一种“纯理性”的“仁德”(观念行为)吗?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深究此义。他重情,但不废理。他的小说中内证分明,不难列举。
书到第58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是全书的一大关目,作者在回目中第一次把“情”和“理”摆在了平列的地位而大书特表,非同等闲字样。这回书说的是,宝玉病起,园中散步见藕官因悼念死去的同伴菂官在清明节这日为之烧纸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设词救之,但又嘱他不可在园中烧纸(“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这是非理的做法。
事后,宝玉从芳官探知:藕、菂小旦小生因做戏而相爱恋,菂官一死,藕官痛不欲生,故旧情不绝,为之焚祭。然他又与现在的蕊官相爱,一如昔时之于菂官——此又何解?盖藕官自有一番“痴理”,以为夫妻死别,不应从此独身自守,而应续娶,方合理,只要不忘了亡者的旧好就是真情了。宝玉听了这一席话,合了己意,大为赞叹欣喜。
雪芹原文的这段文字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从作者思想上讲,都是异常重要的关节所在。一面是“情真意重”一句要言,同时一面则是不可妨“大节”与不能“不是理”。
其次,再说与“理”密不可分的那个“礼”。
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是“仪式”——“理”的体现或形式化。礼者何?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层次秩序交互关系是也。所以宝玉明确指定:礼须合乎孔子之训,而祭亡者烧纸钱是“异端”。孔子一句概括“礼”的话:“祭如在”。宝玉则以“诚”“信”“敬”三字为之疏解阐发。
诚、信,是什么?就是一个“真”,虚伪的对立面。所以,宝玉憎厌世俗的“峨冠礼服”的祭吊之假礼,只求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佛、神、鬼三者也只享真情诚意。
以上说明,宝玉并非俗论所说的以情反理,这只是人为的“强词”和浅见,夸张了宝玉的“叛逆性”和“反封建”。实际是什么?是反世俗,叛虚伪,但也未拒绝未轻薄孔子的古训。
宝玉再次讲情与理,是在晴雯屈死之际。此处宝玉又有一段奇论——
“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有灵验。”
在此,乃又见明文正笔将“情”和“理”两者并列。可知理与情偕,万物无外。这种思致,绝非“以情反理”的任何意念在。
(周汝昌《红楼梦和中国文化》节选 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一种观点认为,《牡丹亭》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是“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是对宋明理学以“理”灭“情”主张的反抗。 |
B.清明节这日,藕官为悼念同伴菂官在园中烧纸为之焚祭,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因藕官的一席话“合了己意”而设词救之。 |
C.造成人类社会混乱、争夺、欺凌、吞噬等结果的原因,是作为一种维系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纽带——“理”被一概消除。 |
D.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与“理”密不可分,礼是“仪式”,是“理”的具体体现或形式化。 |
E.宝玉以“诚”“信”“敬”三字疏解阐发祭礼的精神,他憎厌祭吊之礼,只求以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
2.下列有关“情”与“理”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面对“理”与“情”, 儒者少讲“情”,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情”需要“理”的节制,“情”需要社会化、伦理化和道德化。 |
B.“无情的仁爱之心”说法不能成立,因为仁以“情”为内主,实际上也不会有“纯理性”的“仁德”这种观念行为。 |
C.《红楼梦》第58回回目“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将“情”和“理”平列,但情是“真情”,理是“痴理”,可知本回内容重情废理。 |
D.宝玉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含有情与理和谐一体,万物皆然的思想。 |
3.从全文看,“理”字有哪几重意思?(4分)
4.作者不同意说《红楼梦》是一部以“情”反“理”的作品,依据是什么?(4分)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慈善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一代人为此付出努力,我们 。
①希望社会各界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慈善
②政府要完善捐赠监督机制,让捐赠者放心
③广大群众也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④媒体和舆论也要积极引导,肯定捐赠者的善行
⑤精心呵护慈善文化这株幼苗的成长
⑥期待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尽早“破题”
A.①②④③⑤⑥ |
B.⑥①②④③⑤ |
C.①⑤②④③⑥ |
D.⑥②③④①⑤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类似“石首事件”这样的热点事件,并不会因“时过境迁”而“事过境迁”,当地政府能否真正吸取教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
B.把身体的器官、血液像商品一样出售,人不仅自降为物的级别,人与人之间也失去了那一种应有的尊重。 |
C.当前,医患纠纷频出,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有专家认为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难解的“信任死结”所导致。 |
D.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
下面一段文字,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大批爱国人士毁家纾难,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坚苦斗争,慷慨为国。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移天易日,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A.风雨如晦 |
B.毁家纾难 |
C.坚苦 |
D.移天易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