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廖冀亨,字瀛海,福建永定人。康熙二十...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廖冀亨,字瀛海,福建永定人。康熙二十九年举人,四十七年,授江苏吴县知县。值岁旱,留漕赈饥,不足,自贷金易米以济。士人感其诚,相率捐助,赈以无乏。吴中赋额甲天下,县尤重,冀亨减火耗,用滚单,民皆称便。知收漕弊多,拘不法者重治之,凡留难、勒索、蹋斛、淋尖、高飏、重筛诸害,埽除一清。太湖中有芦洲,或垦成田,或种莲养鱼,官吏辄假清丈增粮名以自利。冀亨日:“湖荡偶尔成田.未可久持.今增其赋.朝廷所得几何,而民累无尽期。”一无所问。初,冀亨莅任时,有吴人语之日:“吴俗健讼,然其人两粥一饭,肢体薄弱,凡讼宜少准、速决,更加二字曰‘从宽’。”冀亨悚然受之。收词不立定期,民隐悉达。尝自谓讼贵听,听之明,乃能速决而无冤抑。在吴三年,非奸盗巨猾,行杖无过二十,盖守此六字箴也。
有庠生授徒盐商家,自刎死,勘得实。或有谤其受贿者,冀亨无所避,卒释盐商勿罪。东山巡检报乡人弑父屠嫂,未遂,自尽。冀亨方秉二烛阅其词,烛无风齐灭,知有冤。克日渡湖往验,大风,舟几覆,从者色变。冀亨日:“县官伸冤理枉而来,神必佑之,何惧!”须臾抵岸。讯得父故杀状,巡检得贿诬报,俱论如律。
冀亨既有声于吴,他县疑狱,往往令推治。会有宜兴知县诬揭典史①故勘平民为盗;刑夹致死,冀亨奉檄按验。知县者,总督噶礼之私人也,或告宜少假借,冀亨不为动。检踝骨无伤,原揭皆诬。狱上,噶礼屡驳诘。再三审,卒如冀亨议,以是忤总督。时巡抚张伯行以清廉著,深契冀亨,布政使陈鹏年尤重之;而噶礼不怿于伯行,尤恶鹏年。四十九年,鹏年被劾,并及冀亨,以亏帑夺职。逾年,噶礼败,冀亨始复原官,以病不赴选。,及卒,昊人祀之百花书院。
【注】典史: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吏辄假清丈增粮名以自利丈:通“账”,账目

B.收词不立定期,民隐悉达隐:伤痛,痛苦

C.讯得父故杀状,巡检得贿诬报,俱论如律论:判罪

D.冀亨奉檄按验按:查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廖冀亨严正执法的一组是:
①冀亨减火耗,用滚单,民皆称便
②知收漕弊多,拘不法者重治之
③或有谤其受贿者,冀亨无所避,卒释盐商勿罪
④冀亨奉檄按验
⑤或告宜少假借,冀亨不为动
⑥再三审,卒如冀亨议,以是忤总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冀亨勤政爱民。他任江苏吴县知县时,曾遇旱灾,他扣留漕粮来赈济饥民;粮食还是不够,他就自己借钱买粮来供给灾民。他还革除了以往漕粮征收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B.廖冀亨在吴县任职三年,处理诉讼时持守“少准、速决、从宽”六字箴。他认为:处理诉讼关键在听;有充分的听,才有对案情的清楚了解,才能迅速判决而不制造冤屈。

C.廖冀亨办案重事实调查。东山巡检报告说有个人因欲弑父杀嫂未成而自杀。廖冀亨通过讯问调查,查知了实情:是那人的父亲故意杀死儿子;而巡检收受贿赂,故有此诬报。

D.一次,宜兴知县判定该县某典史犯有诬陷平民为盗之罪,并对典史动用了夹刑,致其死亡。廖冀亨受命调查此事,查知了知县诬陷典史的事实。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句5分)
(1)湖荡偶尔成田,未可久持,今增其赋,朝廷所得几何,而民累无尽期。
(2)狱上,噶礼屡驳诘。再三审,卒如冀亨议,以是忤总督。

 

1.A 2.D 3.D 4.(1)(老百姓在)湖中芦苇荡偶尔开成田地,但并不能够长久保持,假如增加他们的赋税,朝廷所得到的才多少呢?老百姓的负担却没完没了。 (2)案件移送到上级部门,遭到噶礼多次驳斥责难。经过第二次、第三审理,最终是按廖冀亨的意见办理,因此,(廖冀亨)得罪了总督。 【解析】 1.丈:丈量。“清丈”意谓“详细地丈量土地”。 2.排除①④。 3.D 项“对典史动用了夹刑,致其死亡”误解文意。从原文“…知县诬揭典史故勘平民为盗,刑夹致死…检踝骨无伤,原揭皆诬”看,知县给典史定的罪名是:故意判定一个平民为盗贼,并对该平民施用夹刑,致其死亡。冀亨经尸检发现平民的踝骨没有受伤,于是知道是知县诬陷了典史。 4.(1)成田、赋、累译对各1分,句意2分(2)卒、以是、忤译对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廖冀亨,字廖冀亨,字瀛海,福建永定人。康熙二十九年举人,康熙四十七年,被任命为江苏吴县知县。当年吴县刚好碰到旱灾,廖冀亨扣留漕粮来赈济灾民,粮食还是不够,冀享就自己去借钱买米来赈灾。士人们被他的诚心所感动,于是一同捐助,赈灾粮食因此不再缺乏。吴中的赋税数额居全国之首,吴县更是繁重。廖冀亨减少了碎银熔化铸为银锭时的折耗,采用发放滚单的形式(来征收赋钱),百姓都说这种做法好。冀亨了解到在征收漕粮过程中弊端很多,于是他拘捕那些不守法规的人,严加惩治,但凡留难(无理阻止和故意刁难)、勒索、蹋斛(故意脚踢粮斛使斛面粮食沉降)、淋尖(故意淋水使斛面粮食沉降)、高飏(故意加大风谷机的风量)、重筛(故意将谷物重新过筛)等各种弊端,全部扫清。太湖中有一片芦苇地,有百姓在此开垦成田,有种百姓在此种荷养鱼,一些官吏就借着丈量土地、增加征粮的名义,来为自己牟利。廖冀亨说:“(老百姓在)湖中芦苇荡偶尔开成田地,但并不能够长久保持,假如增加他们的赋税,朝廷所得到的才多少呢?老百姓的负担却没完没了。对百姓开发芦苇地事全都不作理会。冀亨刚开始到任时,有个吴县人对他说:“吴县人爱打官司,但是这里的百姓每天两顿吃粥,一顿吃饭,身体单薄瘦弱,所以,但凡处理案件,应当少而准,并迅速判决,再加上两个字 ‘从宽’。”冀亨严肃认真地听从他的话。冀亨曾说,处理诉讼关键在听;有充分的听,才有对案情的清楚了解,才能迅速判决而不制造冤屈。冀亨在吴县任职三年,如果不是对邪恶的盗贼或狡诈之人,施以杖责没有超过二十下的,原因就是他一直遵守这六字劝告。 有个书生在某盐商家教书,因故自杀而死,廖冀亨经调查得知事情真相。有人诽谤冀亨受贿,冀亨也毫不避嫌,最终释放了盐商,没有对他判罪。东山乡的巡检报告说,有个乡人本欲弑父杀嫂,没有成功,就自杀了。冀亨正点着两根蜡烛审阅案宗时,虽不起风但双烛齐灭,冀亨觉得此案必有冤情。次日渡湖到东山去查证,湖面刮起大风,船几乎倾覆,随从们吓得脸色全变。冀亨说:“我们这些县官是为伸冤理枉而来,神灵必定会保佑我们,怕什么!”不久抵达湖岸。审讯后,得知了是那人的父亲故意杀死儿子的情况;巡检收受了贿赂,所以作了诬报。冀亨把这两人全按律令治罪。 冀亨在吴县(治理)有声望以后,其他县里有疑难案件,常常也让他去处理。适逢宜州知县诬告说:某典史蓄意判定一个平民是盗贼,并动用夹刑,导致该平民死亡。冀亨接到命令前往查办验证。这个知县是总督噶礼的亲信,有人告诉冀亨应稍微查得宽松些,冀亨不为所动。他经检验,发现死掉的平民的踝骨没有受伤,得知知县原来是诬告。案件移送上级,噶礼多次对此反驳责问。经过二审,三审,最后还是按冀亨的意见来处置,冀亨也因这件事得罪了总督。当时巡抚张伯行以清廉著称,他与冀亨非常投合,布政使陈鹏年也特别器重冀亨;但噶礼与伯行不和,还特别憎恶陈鹏年。康熙四十九年,陈鹏年被弹劾,牵累到冀亨,于是冀亨被以库钱亏损的罪名剥夺职位。过了一年,噶礼失势败落,冀亨才恢复原职。因为有病,没有去就职。到他去世时,吴县人在百花书院祭祀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2分)
谢土
乔忠延
①说明土地对人类的重要,其实无需任何语言,我家乡的一种民俗就可以说得清楚明白。这民俗便是:谢土。
②逢年过节,乡亲们都要祭祀。摆上自己舍不得吃的食物,先敬献土地爷。土地爷,是乡亲们最敬的神仙。从前,村村社社都有土地庙。凡是像样的门户,正房的当间儿墙上必有一个小巧精致的神龛,那里供奉的就是土地神。村里人不说土地神,都说土地爷。在村里,只有辈分大的、威望高的,才配享受这“爷”的称呼。
③土地的地位为什么高?看看神龛两边的对联就明晓了:“土能生万物 地可发千祥”。一副通俗的对联,说透了万代相传的世理。《易经》说:“坤厚载物”。乾,为天;坤,为地。万物由土地中获得生命,互为依凭,和谐生存,岂不是“发千祥”?“生万物”、“发千祥”,岂不是最大的功德?
④乡亲们对于土地的尊崇和敬畏自然不是这么理性的,而是感性的,是从生存的愿望出发的。在他们眼里,土地是活着所必需的,没有土地,就会断了吃食。没有吃食,怎么活得下去?所以,土地对农人而言,就是他的命根子。
⑤我出生在农村,见过乡亲们的劳作。那种虔诚的态度,使我觉得用“劳作”一词是对土地的亵渎。乡亲们最喜欢用的词是“伺候”。农人一年到头就是伺候土地。秋天收过玉米,大田坦荡开去,一览无余。你看吧,男女老少都在精心伺候土地。土地犁开不行,只虚不绵,还要耙过;耙过不行,只绵不绒,还要耱过。耱一遍再耱一遍,耱得土细如面,又绵又绒,撒一把种子进去,舒适得就像在冬阳暖照的炕头上睡大觉。把土地伺候到这个份上,虽然人累得骨头都能散了架,可这会儿才是顸受活的。受活的农人不会把笑颜挂在脸上,只是干完了农活还不离开,坐在田头,拔弄起自家的烟袋。点燃一锅旱烟,一缕乳白的烟雾就载起内心的愉快缭绕在布满皱纹的脸前。
⑥一代一代的农人,就这么将青春,将壮实,将晚年全都伺候了土地,直到耗干最后一滴心血无奈地倒下,被别人种进土地。这就是叶落归根,入土为安。土地供养人活着,还供养人死去。说土地是人的命根子一点也不过分。
⑦土地是命根子,那要是有人夺他土地,他非拼命不可。那一年村里发生械斗打死了人,我的老爷爷与此事毫不相干,却被关进了监牢。家里人慌乱一团,听人说要打点,就赶紧打点。打点了车马,不治事;打点了店铺,也不治事。后来把家里的五亩地打点给人家,才把老爷爷挖出监牢。老爷爷回到家,听说卖了车马,他枯黄着脸;听说卖了店铺,他枯黄着脸;听说卖了那五亩地,他惨叫一声,倒栽后去,倒在炕上再也不睁眼。大夫来来去去,没有一个能治他的病。后来,老爷爷的哥治好了他——眼看着弟弟就要咽气,老哥又气又急,站在炕边发了火:“你死得下去?那五亩地是你家的命,你不把它弄回来家,人非饿死不可!”这么一喊,把老爷爷喊醒豁了,他坐了起来,活了!后来,费尽周折还真把地弄了回来。
⑧乡亲们对土地的态度,从“破土”中更能体现。一块土地,或是盖房,或是修路,哪怕只是在上头盘个炉灶,只要是不让它再长花草五谷,那就是对土地的破坏。这破坏就被人们视为“破土”。破土就是罪过,破土者就是罪人。因而,动工前非举行个破土仪式不可。仪式规模视动土规模而定,若盘个炉灶,垒个猪圈,往地上撒些生米生面、倒些酒水就行;若是盖房,就是大兴土木,必须杀只鸡,将鲜红的血液洒在要开挖的土地上。更大规模的动土,如建新村‘,筑新城,杀鸡肯定不够,杀马祭祀也是常见的。临汾城有白马城的叫法,就是因为开工奠基时“刑白马而筑城”。试想,刨开金黄的厚土,牵来雪亮的白马,一刀下去,见血飞红,再将红得耀眼的鲜血洒进金黄的土地,多么惨烈!
⑨这惨烈,其实是替无言的土地设了一道无形的护栏。供人衣食的土地,难道可以随便毁坏?土地是长百草、长五谷的,盖房、修路等等,都是对土地意志的违拗!都是比流血还要可怕的残害!那血淋淋被宰的何止是鸡?何止是马?是土地,是土地在迸溅鲜血!宰杀土地,无异于宰杀人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割断了命根子,那倒下的就不是土地,就不是鸡和马,而是人类自己。
⑩谢土,在我看,是人们对自己最严厉的警示。
1.在文末作者用了“警示”一词。请解释“警示”一词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2.在作者笔下,乡亲们是怎样伺候土地的?这样写用意何在?(6分)
3.本文题为“谢土”,但第⑧、第⑨段却写“破土”,这样写是否离题?为什么?(6分)
4.有读者说:“本文对愚昧落后的民俗津津乐道。”对此,你是否认同?为什么?(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早已被世人认同。但龙的形象从何而来,却未有定论。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舒宪依据红山文化考古研究成果提出:中华先民崇拜熊图腾,龙与熊有着直接的关系,龙的身上体现出熊的特征,用熊图腾说可以解释龙的起源。
叶舒宪的观点根源于对东北红山文化的考古发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山文化遗址开始发掘之后,便迅速引起世界考古学界的关注。今年4月,叶舒宪和另外三名学者赶赴红山文化区域做田野调查。根据他对红山文化遗址文物的考察,他认为红山文化存在着一种信仰:熊图腾。
其中,对红山文化祭祀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的发掘被叶舒宪看作最有力的证据。庙中除了出土泥塑女神像之外,还发现了真熊的下颚骨,泥塑的熊头残件。牛河梁女神庙是红山文化最主要的代表。此前,考古人员先后在辽河流域发现20余件红山文化时期形似熊龙的玉殃,这种玉块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多的种类之一。在红山文化墓葬中,这种玉雕熊龙具有神器性质,与女神崇拜联系在一起。这证明,熊是作为神庙之中的尊神而受到红山先民的特殊礼遇。在赤峰地区方圆二百多平方公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考古人员也曾多次发现人工塑造的熊神偶像,而且几乎每次都有女神形象与熊神形象对应。
那么熊图腾是否进入了华夏文明?根据叶舒宪的观点,熊图腾崇拜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形成了数千年的深厚传统,而内蒙古南部地区又与河北、陕西、山西北部地区相互联系着。距离内蒙古东南部不远的河北北部有涿鹿县,那正是传说中中华始祖黄帝与炎帝大战的地区。在地缘上,存在着熊图腾崇拜进入华夏文明的可能。
除了地区接壤外,叶舒宪还提出了另一个论据——从上古帝王名号中也可看出熊图腾崇拜的脉络:如伏羲号“黄熊”,黄帝号“有熊”。叶舒宪指出,此前就有考古学家提出过,黄帝时代的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与之相应。
叶舒宪说:“更为重要的是,除了在红山史前文明发现熊图腾外,进入文明时代后,这种崇拜还一直延续着。”他指出,在考古发现中,人们看到许多有关熊的形象资料:商代玉器中,有坐熊造型,有熊头鸟身的造型;西周玉器中,也有大批的熊造型;商周后的玉器,有作为重要仪式礼器使用的双熊首玉佩、熊龙玦、熊龙璧等。
那么熊与龙实为一体吗?叶舒宪在提出熊图腾的同时,也没否认龙形象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在他看来,熊与龙恰恰是一体的。他表示,长久以来龙一直被认为是虚构出来的动物,而熊龙一体,恰恰能解释龙的起源。
红山牛河梁女神庙出土过一对玉龙,学者们通常认为这对龙的形象源于猪,而近年孙守道、郭大顺等考古学者却提出“熊龙”说,他们的理由是:这类龙的头、吻、眼和耳的形状,特别是其项无鬃,并不符猪的特征;而其短立耳,圆睛,却与熊的特征相似。
与双“熊龙”相应,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积石冢还出土有双熊首三孔玉器。从后来对红山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人们还发现了一些龙型文物,从中可明显看出:其头是熊头,其身体卷曲,像一个圆圈,嘴咬住尾巴。叶舒宪说:“照这个线索,龙的獠牙应该就是熊的牙齿。以往有人认为是狮子的。实际上,狮子后来才有,是外国传进来的。年代上也不吻合。”
1.叶舒宪认为“熊图腾进入了华夏文明”,以下对相关论据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熊图腾崇拜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形成了数千年的深厚传统,而内蒙古南部地区与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区接壤。

B.在中国上古帝王中,伏羲号“黄熊”,黄帝号“有熊”。由他们这样的名号,可看出熊图腾崇拜的脉络。

C.有考古学家提出过,在存在的时间和空间上,黄帝时代与红山文化时代是一致的。

D.商代玉器中,有坐熊造型,有熊头鸟身的造型;西周玉器中,也有大批的熊造型。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舒宪提出的“中华民族先民崇拜熊图腾”的观点,根源于他和另外三名学者赴红山文化区域所进行的田野调查。

B.牛河梁女神庙是红山文明最主要的代表,因而它被叶舒宪看作红山文化存在熊图腾崇拜的最有力的证据。

C.近年,孙守道、郭大顺等考古学者力排众议,认为红山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那一对玉龙的形象源于熊。据此,叶舒宪提出了“熊龙一体”的观点。

D.根据从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的一些龙型文物的形态,叶舒宪推想龙的獠牙应当源自熊牙。对于“龙的獠牙是狮子的牙齿”之说,叶舒宪认为有明显理由证明它不成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在商周之后,出现有双熊首玉佩、熊龙块、熊龙璧等作为重要仪式礼器使用的玉器,但是我们不可以仅凭此而判定熊图腾进入了华夏文明。

B.在赤峰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人们多次发现人造熊神形象与女神形象相对应的情形,这表明,这两种偶像同时被当时的某一人群所敬拜。

C.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舒宪提出“熊龙一体”观点,并举出相关证据,使得“龙的形象从何而来”这个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了定论。

D.从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那一对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龙,通常被人们称为“玉猪龙”,但将来人们有可能改口称之为“玉熊龙”。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学说与“建构性后现代主义”提出的“人和自然是一生命共同体”的理论很相近。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学”,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仁爱”不能只停留在爱自己的亲人上
②这些思想资源对克服西方现代化引发的诸多弊端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③他认为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其基础
④儒家的“仁爱”精神与“建构性后现代主义”提倡的“关心他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⑤必须推己及人,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民”
⑥这说明,中国传统思想库中确实存在着若干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具有普遍价值的资源
A.④⑥②③①⑤    B.③①⑤④⑥②    c.④⑥①③⑤②     D.③①⑤②⑥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莫斯科市政府10日拒绝批准普京竞选总部23日在马涅日广场举行大规模集会的申请。负责相关事务的官员指出,20万人参与集会,势必严重妨碍首都的正常交通。

B.业内人士曾担心电影《辛亥革命》会让大多数年轻观众敬而远之。然而自从该影片上映以来,不少年轻人走进影院,重温了l00年前那些激情燃烧的悲壮场景。

C.十天之内竟发生两起中国工人在海外被集体绑架的事件。这两个事件尽管都以中国工人安全获释而告终,但我们再也不能回避中国员工在海外的安全问题。

D.林书豪成为球队首发之后,ESPN的NBA频道就将他当做封面人物。昨天他狂砍38分,带领尼克斯以92比85力克湖人。犹如预定一般,今天林书豪再次登上ESPN头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针对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东弄和中弄遭整体拆除的事件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报道。是谁批准将历史保护建筑成片拆除的呢?带着公众的质疑,我们再次进行了调查。

B.在这些定格的瞬间中,微笑、开怀大笑,无论是儿童的,还是老人的,只要是发自心底的笑,都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看到这样的笑脸,人们总不由得也付之一笑

C.对于这本书的出版,周有光说:“这是写给自己看的,一得之愚,一孔之见;为了节省笔墨,多半写成超短篇,过于简略,不成章法。”

D.睡意朦胧中,我听到妈妈在收拾东西。脚步很轻,如履薄冰;关门的声音也是轻的。一切声响都是轻轻的,可我心里却有浓浓的不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