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服,未必可称“国服” 在声势空前的“传统文化热”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服,未必可称“国服”
在声势空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消逝已几百年的“汉服”也被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亮点”。“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此事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达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却不能不令人深思;而有人进一步要求将汉服定为“国服”,则期期以为不可。
“衣服”本来的功能只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但在历史中又演化出了政治、审美的功能。在传统社会,服饰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历代王朝都有《车服制》《章服品第》一类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早在周代即产生了比较完整的衣冠制度,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饰各有区别定制。至魏晋时期,王公贵族虽然“服无定色”,但仍有八品以下不得着罗、纨、绮等高级丝绢织物的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从唐高祖李渊起就正式颁布衣服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士庶等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服饰、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总之,中国古代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任何人都不得僭越。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广大“引车卖浆者流”,绝不能像孔乙己那样穿长衫,只能如阿Q那样着短装。
以“夷狄”入主中原的满清王朝以血腥手段强迫汉人易服来表示对其“臣服”,服装成为对一个王朝的忠诚与叛逆问题,“穿,还是不穿”成为“生,还是死”的大问题。清王朝同时又秉承华夏“衣冠之治”的传统,同时制定了种种有关穿靴、戴帽、着装、佩饰的烦琐规定,维持等级森严的统治。
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大为盛行,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在“文革”中几乎只有工作服、蓝中山装和绿军装成为被允许的“革命服装”。
改革开放是思想观点大解放,也是服装大解放,人们重有穿衣戴帽的自由。然而,现在一些“汉服”的提倡者却再度将“服装”政治化,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恢复华夏服饰重建衣冠上国”,“是我们不断在寻找的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的符号”,并且,主张将“汉服”定为“国服”,而“国服是一个国家的外在象征和代表,就像我们的黑头发、黄皮肤一样,是我们民族的标志。国服的确立,也意味着民族自信和自尊的确立。”
于是,服装问题重新上升到“爱国”“民族复兴”的道德、政治高度,在这种话语的隐喻中,不着汉服者自然居于“不爱国”、不参与“民族复兴”的道德和政治劣势。而且,主张将“汉服”立为“国服”者似乎忘记了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不应当是完全平等的吗?
千百年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们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服饰成为个性表达、选择的最好形式之一。今天,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与西装、中山装、短裙牛仔、中国其他民族服饰等各色服装纷然杂陈、供人平等选择,诚然为社会多元、进步的标志之一。        (本文有删节)
1.不能说明“汉服,未必可称‘国服’”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现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令人深思。

B.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普通百姓与之无缘。

C.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

D.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应当是完全平等的。

2.下列说法,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的是(     )

A.在传统社会,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其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份。

B.历代王朝都有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对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诸多方面的规定也最为详细。

C.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示,是历史上“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延续和具体表现。

D.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已消失了几百年,汉服提倡者将它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毫无意义和价值。

3.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现在的人们虽已逐渐摆脱了服装政治化的概念,但汉服的重倡仍是社会多元和进步的标志之一。

B.统治者以血腥手段强迫人们易服来表示对其“臣服”,服装成为对一个王朝的忠诚和叛逆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这样的事情决不会发生。

C.消失已几百年的“汉服”被人们推崇,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亮点”。“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此事无可厚非。人们应持宽容的态度。

D.作者反对服装政治化,反对将汉服定为国服。并通过回顾历史,指出服装政治化的危害,给世人以警醒。

 

1.A 2.C 3.D 【解析】 1.从文章首段内容可知,A项内容是汉服提倡者的表现,不属于本文作者的论据。 2.A“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误;B说唐代“规定也最为详细”于文无据;D从文章最后一句话可知,“毫无意义和价值”不对。 3.A“汉服的重倡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不合文意;B“这样的事情决不会发生”过于绝对化;C原文说:此事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达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却不能不令人深思;而有人进一步要求将汉服定为“国服”,则期期以为不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惜春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的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庵为尼。

B.觉慧热心地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他对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趣越来越浓,跟他的家庭离得越来越远,即使是与二哥觉民,也有了距离。(《家》)

C.卡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怀有无限的感激的纯真的爱慕之情。他快活地看着熟睡的美人,突然醒来的姑娘被他的丑脸吓坏了。他急忙逃走,跑到钟楼是用自己的头拼命地撞击着大钟,低沉的钟鸣如泣如诉。

D.曹操为了离间马超与韩遂之间的关系,想到了“抹书”之计。即曹操亲笔作书一封,单给韩遂,中间朦胧字样,在要害处,自行涂抹改易,然后封起送给韩遂,故意使马超知之。马超必然索书来看,看后必然猜疑,疑则必生乱。曹操派谋士贾诩按计行事,最后获得了成功。(《三国演义》)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柯云路)是1968年12月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的。到村里不久,就赶上了农历新年,也就是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了,由于大年三十睡得太晚,我是在初一半前晌才走到街上的。                                           。从这儿就能看出谁家的日子过得好,谁家的女人能干。
①去家里磕头拜年被当做旧风俗早已禁止, 人们就在街口互道过年好
②每个人都一身新袄新裤,包括脚上的新鞋。
③问候的同时也用目光彼此打量,看谁家的新衣最合体,谁家的花袄最漂亮
④猛然眼前一亮,但见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喜气洋洋地立在街口
⑤这使还是平日劳动打扮的知青们很是乍眼

A.④①②⑤③

B.④②⑤①③

C.②③⑤④①

D.④①②③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我国近年来汽车数量越来越多,燃油量越来越大,我国自己石油的生产,已经远远不能自给,必须每年进口大量石油。

B.李先生认为服饰公司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将之诉至法院,要求停止侵害,并提出30000元人民币的经济索赔和2000元人民币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C.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形成10个左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知名度较高、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世界级品牌。

D.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关,长沙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很多人感叹:现在我国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也变富裕了,可是过年的味道却似乎显得越来越        了。
②有的人时喜欢热闹,有的人喜欢安静;有的人在闹市里住久了,就想找一个     的地方呆一段时间。
③无论学什么,最重要的就是兴趣和是恒心。没有兴趣和恒心,遇到困难就容易打退堂鼓;有了兴趣和恒心,碰到难题就会想方设法,反复        ,百折不挠,非把问题解决不可。
A.淡薄   清净   捉摸       B淡泊    清静     捉摸
C.淡薄   清净   琢磨       B淡泊    清静     琢磨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扭怩/扭捏交接/交结急风暴雨/疾风劲草

B.姻缘/因缘机遇/际遇促膝谈心/抵足谈心

C.口型/口形飘荡/漂荡轻歌曼舞/清歌妙舞

D.意想/臆想定势/定式唾手可得/唾手可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