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余自燥发时,则知吾吴中有文先生。今夫文先生者,即无...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余自燥发时,则知吾吴中有文先生。今夫文先生者,即无论田畯妇孺,至“文先生”啧啧不离口,然要间以翰墨得之。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则谓文先生负大节,笃行君子,其经纬足以自表见,而惜其掩于艺。夫艺诚无所重文先生,然文先生能独废艺哉?造物者不以星辰之贵而薄雨露,卒亦不以百谷之用而绝百卉,盖兼所重也。

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寻以字行,更字徵仲。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其不慧,温州公独异之曰:“儿幸晚成,无害也。”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尝从温州公官于滁,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为诗以赠。归为邑诸生,文日益进。年十六,而温州公以病报,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至则殁三日矣。恸哭且绝,久之乃苏。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曰:“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其郡吏士谓温州公死廉而先生为能子,因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纪其事。先生服除,益自奋励,下帷读,恒至丙夜不休。于文师故吴少宰宽,于书师故李太仆应祯,于画师故沈周先生,感自愧叹,以为不如也。吴中文士秀异祝允明、唐寅、徐祯卿日来游,允明精八法,寅善丹青,祯卿诗奕奕有建安风。其人咸跅弛自喜,于曹偶亡所让,独严惮先生,不敢以狎进。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日欢然亡间也

先生为待诏,然居恒邑邑不自得,上疏乞归,不报。又一年,再上疏乞归,又不报。上相杨公以召入,先生见独后。杨公亟谓曰:“生不知而父之与我友耶?而后见我?”先生毅然曰:“先君子弃不肖三十馀年,而以一字及者,不肖弗敢忘也,故不知相公之与先君子友也。”竟立弗肯谢。杨公怅然久之,曰:“愧见生,幸宽我!”至是杨公谋欲迁先生而先生愈迫欲归至三上疏得致仕御史请留先生为翰林重朝论韪之。   

(节选自王世贞《文先生传》)

[注]①要间:大体上。②跅弛:放荡。③曹偶:同辈。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          诡:妄言 

B.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        贽:礼物

C.造物柄者不以星辰之贵而薄雨露        薄:迫近,靠近

D.上疏乞归,不报                      报:上报朝廷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惜其掩于艺         灌夫受辱于居室

B.庄公读而奇之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C.至则殁三日矣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恸哭且绝,久之乃苏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学士大夫认为文徵明的书画才能掩盖了他的出众的道德品行,但是作者以上天对星辰、雨露等态度为类比,认为人们评价文徵明时不应该重德轻艺。

B.小时候文徵明并不出众,到八九岁时说话都不很清楚,有人怀疑他不聪明;长大以后他勤奋学习,常常读书到深夜还不肯休息,学业精进。

C.文徵明对父亲非常孝顺,父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郡里的同僚凑集了几百金资助他办理丧事,文徵明认为如果接受将有污先父清廉之名,因而没有接受。

D.文徵明不仅刻苦读书,还广泛地求师交友,他向李应祯学习书法,向沈周学习绘画,和擅长书画的祝允明、唐寅等人交往,使他在德艺两方面日益精进。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至 是 杨 公 谋 欲 迁 先 生 而 先 生 愈 迫 欲 归 至 三 上 疏 得 致 仕 御 史 请 留 先 生 为 翰 林 重 朝 论 韪 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夫艺诚无所重文先生,然文先生能独废艺哉?(4分)

                                                                             

(2)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日欢然亡间也。(3分)

                                                                              

 

1.A 2.C 3.D 4.至 是/ 杨 公 谋 欲 迁 先 生 /而 先 生 愈 迫 欲 归 /至 三 上 疏 /得 致 仕/ 御 史 请 留 先 生 为 翰 林/ 重 朝 论 韪 之 5.(1)书画才能确实无法使世人看重文先生,但是文先生难道能够弃除书画才能吗?( “无所”、“重”、“独”“废”一点1分) (2)先生和他们遵循的原则不同而喜好相同,天天欢快无间地在一起。 ( “异轨”、“齐尚”、“欢然亡间” 一点1分) 【解析】 1.B初见尊长赠送礼物,动词,赠送。 C轻视,鄙薄。D答应。 2.A于:表被动/介词。B 而:承接/并列。C则:表转折 D之:音节助词/的 3.文徵明向李、沈学习以及和祝、唐的交往跟他道德修养的提高的关系于文无据。 4.略 5.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从儿时就知道我们吴郡中有文先生。现在的文先生,不管是农夫、妇女、儿童,说到“文先生”都啧啧称赞不离口,但是他们大体上是因为书画而知道(文先生)的。而学士大夫自己妄称了解文先生的,就说文先生有高尚的节操,坚定地践行君子之道,他的行为足够表现(他的节操和君子之道),却痛惜他的道德品行被书画才能掩盖。书画才能确实无法使世人看重文先生,但是文先生难道能够弃除书画才能吗?上天不因为看重星辰而鄙薄雨露,终究也不因为百谷的用处而舍弃百花,上天大概是一样看重(星辰、雨露、百谷、百花)的。 文先生,最初叫璧,字徵明。不久以字行,改字徵仲。先生到八九岁时说话还不太清楚,有人怀疑他不聪慧,惟有温州公觉得他奇特,说:“我儿也许年岁大了才有成就,没有什么关碍。”先生长大以后,到外面的私塾去读书,聪颖超群,一天能记得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曾经跟随温州公在滁州做官,拿文章向郎中庄昶请教,庄公读了之后觉得他奇特,写诗赠送给他。回家后做邑里诸生,文章日益进步。十六岁,把温州公生病的消息告诉他,先生为温州公顾不上吃饭带着医生骑马快跑,赶到时温州公已经死了三天。悲恸地哭泣得晕了过去,很长时间才醒过来。郡里的同僚集聚了几百金为温州公办丧事,先生坚决推辞不接受,说:“辛苦各位了,我不愿意拿活着的人来玷污死者。”郡中的官吏和士子认为温州公一生恪守廉洁,而文先生是能继承先人美好品德的后辈,于是修葺从前的却金亭来配享以前的太守何文渊,并记事铭德。先生除去孝服以后,更加自我发奋勉励,放下帷帐读书,常常到深夜也不休息。写文章以已故的吏部侍郎吴宽为师,书法以已故的太仆少卿李应祯为师,绘画以已故的沈周先生为师,感慨自愧,认为自己不如他们。吴郡中才能杰出的文士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天天来交游,祝允明精于书法,唐寅擅长绘画,徐祯卿的诗神采焕发有建安风骨。这些人都放荡自赏,对同辈无所谦让,惟独很敬畏先生,不敢用轻慢的态度对待(先生)。先生和他们遵循的原则不同而喜好相同,天天欢快无间地在一起。 先生作为待诏(官职,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谓之待诏)但是经常忧愁不乐,上奏朝廷请求辞官,不被允许。又一年,再次上奏朝廷请求辞官,又不被允许。上相杨公应诏入朝,先生独独最后拜见他。杨公说:“你不知道你父亲和我交情很好吗?竟然最后来见我?”先生正色地说道:“先父离开我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曾以一字提及,我不敢忘记,所以不知道您与先父交情深。”一直立在那里不肯致歉。杨公惆怅了好长时间,说:“见到你很惭愧,幸而能宽恕我。”至此,杨公想要提拔先生,但是先生更加迫切地想辞官回家。直到上书三次,才得以告老还家。御史请求留下先生作为翰林,满朝都认为是对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安道尔的犹太人

【瑞士】马•弗里施

①从前在安道尔住着一个年轻人,人们认为他是犹太人。

②讲起他来便是那些想当然的故事,说他出身如何,他日常怎样和把他视为犹太人的安道尔人交往,不论在哪儿等待着他的都是这种固定的成见。比如说人们对他的情感表示疑惑,安道尔人原本知道犹太人不会有他们这样的情感,可他们还是对他说,他有敏锐的智力,结果他的智力因此不由自主地敏锐起来。或者他与钱的关系,钱在安道尔也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他知道,他感觉到大家心里那没有表达出来的想法;他检验自己,是否他真的总是惦记着钱。他检验自己直到发现没有错,是这样,他确实总是惦记着钱。

③他承认了,他认可了,安道尔人也相视无言,几乎嘴角都没有动一动。

④在对待祖国的事情上他也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只要他嘴里说出这个词来,他们就会像对待一个掉在了脏污上的钢镚儿一样不去理睬。因为安道尔人知道犹太人的祖国可以是多数,他们挑选、购买祖国,不像我们只有一个,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每逢谈起安道尔,不管他怎样说好话,他的话也都像进入了海绵一样,不会引起任何反应。后来他明白了,他说话办事不讲究策略,有一回当他由于他们的态度而沮丧,控制不住自己大发脾气时,他们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他的这个缺点。祖国属于其他人,这是无法变更的事情了,没有人期望他会爱这个祖国,相反,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争取只能招致他们的蔑视,促使他与他们之间产生鸿沟;他追求他们的恩惠和善意,竭力讨好他们,可是人家即使看不到他可能怀有某种目的,也觉得他这样做不过是为达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这样下去,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以他那无时无处不在的、将一切都透析的敏锐感觉发现,他确实不爱祖国,连这个词都不爱听,每逢使用它都让他感到尴尬。显然他们是对的。显然他根本不能去爱,不能以安道尔人那种意义的爱去爱;他只有炽烈的激情,当然也具有理智的冷静,而后者被人们认为是他随时准备满足他的报复嗜好而运用的秘密武器;他缺少联系他人的情感,显而易见他缺少实施信任的热情。

⑥同他打交道使人活跃,但让人感到不舒服、不安适。他无法做到像其他人一样。当他徒劳地试图使自己不惹人注目时,甚至于在内心里便怀着对抗、傲慢和潜伏着敌意的情况下来忍受他的这种异样。由于怀有敌意使他自己感到不快,便又反过来用生意场上的客套来加以缓解。可是即使他鞠躬行礼也是一种责难,仿佛他是犹大人是周围环境的过错

——大多数安道尔人对他并没有什么伤害。

⑦可对他也没有做什么好事。

⑧从另一方面看,也有具有进步和自由思想的安道尔人,如他们自己所说的,他们感觉到对人道负有的责任:他们敬重这个犹太人,如他们强调指出的,恰恰因为他所具有的犹太人特性,诸如敏锐的智力等等。他们支持他直到他死去,死得非常残酷,其残酷和令人恶心的程度让那些能够为整个人生的残酷无动于衷的人也感到恐怖。就是说,他们原本不是为他悲叹,或者坦白地说:他们不是想念他——他们只是对那些个杀死他的人感到愤怒,因为那杀人的方式,主要是因为那方式。

⑨人们长久地谈论此事。直到有一天弄清楚了他本人,即那死者已经无法再知道的情况:他是人家抱养的孩子,他的父母,这是后来发现的,是像我们一样的安道尔人。

⑩人们不再谈论此事。可是安道尔人,每当他们照镜子,都惊骇地看到,他们自己脸上有着犹太人的表情,他们每个人都是这样。

(选自《20世纪外国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说说第一第二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认为”“想当然”的作用(4分)

2.理解划线句在文中的含义。(3分)

3.“具有自由和进步思想的安道尔人”对主人公持怎样的态度?(3分)

4.结合小说,分析主人公的死因。(4分)

5.小说最后两段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关于七言诗起源问题,古今有多种说法。最早论到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的,当为《世说新语》,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云:“六言七言,杂出《诗》、《骚》。”明人胡应麟《诗薮》把《南风》、《击壤》等传说中的上古歌谣以及战国时的《易水》、《越人》歌当作七言诗之始,同时他又认为楚辞《九歌》最有代表性。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一“七言之始”条亦曰:“余考七言之兴,自汉以前,固多有之。宋玉《神女赋》:‘罗纨绮缋盛文章,极服妙彩照万方。’此皆七言之祖。”由此看来,古代学者虽然有人论及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但都是零散的只言片语,而且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如《世说新语》与《日知录》里面所指的七言,都是不包括中间有“兮”字的句子,只有胡应麟才把《九歌》体里面的七字句当作七言诗来看待。这说明,古代学者认可七言源于楚辞的人并不多。只是现当代学者中,持此论者才逐渐增多且影响日盛。其中影响较大者首推罗根泽,他在《七言诗起源及其成熟》一文中,首先指出了楚辞体蜕化而成七言诗的观点,并指出了两种蜕化的方式。第一种情况如《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工祝招君,背先行些。”去掉两句中的“些”字合成一句,就变成了“魂兮归来入修门,工祝招君背先行。”第二种情况如《九辩》:“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怿。”省掉中间的虚词,就变成了“悲忧穷戚独处廓,有美一人心不怿。”由此罗根泽又说:“就此上例证视之,由骚体诗变为七言诗,不费吹灰之力,摇身一变而可成……由骚体变成七言,是异,是蜕化,所以必在骚体诗全盛期以后。”持同样观点的还有萧涤非诸人。可以说,经过以上诸家学人的论证,七言诗源于楚辞说,逐渐成为在这一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力的观点之一。

但余冠英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首先对七言诗由楚辞蜕变说提出质疑,认为楚辞的基本句法与七言诗不同,其中只有《山鬼》、《国殇》与之相近,但是去掉“兮”字之后,只能变成两个三言,而无法念成七言的“□□-□□-□□□”节奏。他同时指出,楚辞体在汉代用于庙堂文学,“是早已受人尊敬的了,假如七言诗是从楚辞系蜕化出来的,那么七言在唐以前被歧视的缘故,便不可解释了”。同时,余先生还从先秦两汉文献典籍中找出了大量的七言谣谚、字书、镜铭中的七言句和采用民歌体的文人之作,如荀子的《成相篇》。他说:“就现存的谣谚来看,西汉时七言还很少,在成帝以前只能确信有七言的谚语,而七言的歌谣有无尚难断言。不过从谣谚以外的材料观察,武帝时七言在歌谣中必已甚普遍,完全七言的歌谣在这时必已流行”。他因此提出了两点最主要的证据:第一是西汉时的两本字书、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和史游的《急就章》,里面用了大量的七言句,是口诀式文体。编口诀的目的是便于让人记诵,所采用的必是“街陌谣讴”中流行的形式。第二是《汉书·东方朔传》里载有一首东方朔的射覆,是四句七言韵语,这也一定不是他的首创之格,而是当时“街陌”流行之体,由此才能脱口而出并能逗笑取乐。最终他认为:“事实上七言诗体的来源是民间歌谣。七言是从歌谣直接升到文人笔下而成为诗体的,所以七言诗体制上的一切特点都可在七言歌谣里找到根源。所以,血统上和七言诗比较相近的上古诗歌,是《成相辞》而非《楚辞》。”“七言诗的渊源只有一个,就是谣谚。”余冠英的观点也得到许多人的响应,如褚斌杰。

                           (节选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21期,有删改)

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七言诗源于《楚辞》这种学术观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世说新语》,后世诸多学者对这一观点不断加以丰富。

B.古代学者对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的论述较为零散,而且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同,因而长期得不到古代学者的广泛认可。

C.余冠英等认为早在先秦两汉时,七言句式就已经与《楚辞》句式并存,因而七言句式并不是从《楚辞》中转化而来。

D.余冠英等认为,七言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在先秦两汉中广泛存在于谣谚、字书、镜铭及文人的创作中。

2.余冠英认为七言并非源于楚辞,下列选项中不是直接依据的一项是(    )

A.楚辞的基本句法与七言诗不同。

B.七言在唐以前文学中社会地位低。

C.先秦两汉文献典籍中存在大量七言句和采用民歌体的文人之作。

D.司马相如、史游的字书及《汉书·东方朔传》中有很多的七言句。

3.在文章的第一段,罗根泽认为楚辞演变为七言,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试根据文中举例加以概括。(3分)

 

查看答案

仔细阅读漫画《等待》,用简洁的文字说明漫画的内容和寓意(5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请从下面这则报道中提炼出两条最主要的信息。(4分)

2011年3月31日,陷入“瘦肉精”危机的双汇集团在其总部所在地河南省漯河市体育馆召开了“双汇万人职工大会”,参会人员包括双汇集团管理层、漯河本部职工、经销商、新闻媒体。会上,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代表集团向消费者致歉,并将3月15日定为“双汇食品安全日”。随后,双汇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由中检集团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质量检验机构,全方位监督双汇的质量安全。

信息一:                                                  (不超过20字)(2分)

信息二:                                                  (不超过20字)(2分)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那么,何以无知无情的自然景物会异态纷呈,美不胜收,使人身入其境而流连忘返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A.自然景物真的无知无情么?

B.为什么它对待人类最公平呢?

C.自然景物究竟美在哪里?

D.自然景物究竟美不美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