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中国园林的布置或中国绘画的布局中,有稀疏浅淡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中国园林的布置或中国绘画的布局中,有稀疏浅淡处,也有茂密浓重处,各有情趣。苏东坡更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用“淡妆浓抹总相宜”来描写西子湖。可见“浓和淡都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人生亦是如此。“浓”是一种生活方式,“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浓淡相宜”亦是一种生活方式。活的多彩可能就源于此等丰富的情致吧。

请从“浓之美”“淡之美”“浓淡相宜”中任选一个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略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共6分)

(1)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4)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3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1分)

                                                                      

(2)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为了践行这一思想,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离亭燕(宋)张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1)本词抒写前注后顾,勾勒慎密,如“霁色”紧承           而来,“竹篱茅舍”则带出后面的             。(2分)

(2)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本词。(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      权:权且   

B.延范仲淹以教生徒              延:邀请

C.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    规:规范

D.以不视疾为恨                  恨:遗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神童荐之             以旌其所为

B.欲因群材以更治         相如因持璧却立

C.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     窃为大王不可取也

D.乃辅臣例宣借者         乃其一气之余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殊七岁便能写文章,参加殿试提笔成文,复试时主动要求更换已做过的试题,因而深得皇帝赞美,这充分表现了晏殊出众的文学才华和诚实的优良品质。

B.晏殊性情暴躁、自恃清高,曾用笏板撞落侍从牙齿,也曾轻视诏令、役使官兵,因而或被免官或被降职,一生坎坷,从中暴露出了古代文人的性格弱点。

C.晏殊任应天府时,兴办学校;太后拜谒太庙,他以《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装应答;陕西作战时,他提出切实有效的军事建议。可见,晏殊具有文才武略。

D.本文写晏殊,除了正面刻画,还侧面烘托。如写晏殊重病时,皇帝将亲临探望,晏殊去世后,皇帝亲自祭奠,罢朝两天,以此突出晏殊在当时的崇高地位。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断句。(3分)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2分)

                                                                                  

                                                                            

(2)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另一种纪念碑

李  锐

①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遥远地死在一个叫做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

②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台地,一块自然坠落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些话和石头面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和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背后的山坡上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凤凰的朋友们说,大部分骨灰撒进沱江了,只有几块骨头是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

③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就像一条从雪山之巅走下来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再没有回家的路了。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又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可这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这个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

④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他竟然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被误解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许多人把“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也确实有人依样画葫芦的,把中国所有偏远落后的乡村变成了、“民歌集成”的歌舞场,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名。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这么重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呜?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

⑤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所谓“大音稀声”,所谓“有大美而不言”。事实上,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不为潮流所动,独到而深沉的追求。一个能和时代风格相抗衡而独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在当时那一派峻急、坚硬、浮躁的白话“国语”的主流中,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那是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话。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

⑥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世外”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对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也正因为这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先生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对于中国诗歌的承接和转化。

⑦站在沈先生这块天然未凿的石碑面前,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说“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结合前三段,简要回答。(3分)

2.解释画线句子“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在文中的含义。(3分)

3.从文中看,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独特”之处?请概括作答。(4分)

4.题目“另一种纪念碑”的在文中含义是什么?文章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