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飗:形容风声。眄:斜着眼睛看。

1.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2.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这首诗的颈联,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4分)

                                           

 

1.运用了拟人、对比的手法。(修辞手法1分) 拟人手法:作者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也即诗题中的秋风,当它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诗人“君“,也即诗人。(2分)对比手法:秋风去年与诗人分别,而今听到秋蝉鸣叫又回到诗人身边,今昔对比形象而准确地点明秋风去而复还的特点。(1分) 2.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一展骥足,奔驰疆场和鸷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形象。(2分)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1分)感情:抒发了诗人不服老,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豪情。 (1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仅限6处)(3分)

今人谓贱丈夫曰“汉子”,盖始于五胡乱华时。北齐魏恺自散骑常侍迁青州长史,固辞之。宣帝大怒,曰:“何物汉子,与官不受!”此其证也。承平日,有宗室名宗汉,自恶人犯其名,谓“汉子”曰“兵士”,举宫皆然。其妻供罗汉其子授汉书宫中人曰今日夫人召僧供十八大阿罗兵士太保请官教点兵士书都下哄然传以为笑

——陆游《老学庵笔记》

 

查看答案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票,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⑴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戚,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殊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⑵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逐政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字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尉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简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注释】①脱票:糙米饭。②飚发凌厉:气势猛然。③纠擿(zhí):举发纠正。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南平教谕         署:委任         

B.墨者多自免去       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C.执政阴沮之         阴:暗中,秘密   

D.素疾大户兼并       疾:憎恶、痛恨

2.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     

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②廷臣无敢言时敢者,瑞独上疏   

③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为摧豪强,抚穷弱                      ⑥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A.③⑤⑥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古代的天文

李政道

古代西方人的一种观念是“天圆地方”,我们老祖宗却认为“天圆地圆”,有黄道、赤道。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其著作《天问》中引证天是圆的,地也是圆的。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九天是指坐标,就是昊天(东)、阳天(东南)、赤天(南)、朱天(西南)、成天(西)、幽天(西北)、玄天(北)、鸾天(东北)、钧天(中间向上),一共是九个坐标位置。屈原说,如果天圆地平,就会相交,成“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相交的点放在哪里呢?“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地相交显然不合理。因此,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各自可转。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就是赤道、黄道两个圆轨道。

他下面再问:天是圆形的,还是椭圆形的?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其中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他问的是经度长一些,还是纬度长一些。实际上,地球的赤道直径与南北两极的距离相差22公里,屈原当然没有求出来,不过他这种解析问题的能力及有关天圆地圆的推测都令人佩服。

《周礼》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璧的外围是圆的,中间有圆孔,代表天。可是,为什么天中有礼?琮的造形更奇怪了,外面是方的,中间也有一个圆孔穿过去。外边为什么是方的?为什么璧代表天,琮代表地?另外,商代还有一种玉器叫璇玑,造型很像璧。璧,璇玑,琮,他们的关系是什么?《虞书·舜典》注疏:“璇,美玉也;玑为转运,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强,王者正天文之器。”

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我们今天看到的璇玑玉器,直径仅约33厘米,可能是模型,是商代的文物。那么璇玑怎样做天文仪器呢?

每颗恒星和行星,都要转圈,都各自沿着一个圆在走。大打球面上有一点不动,就是天球面和地球的轴的相交点,叫做正极。我们可以设想,璇玑或璧、琮的前身可能是一个旋转式天文仪器,目的就是把这个旋转轴的指向定准于正极。怎样做到这个要求呢?

我的猜想是:假如要定准正极,一定要有一根长管。如果转盘的直径是8尺,那么管子的长度应约是转盘直径的2倍,这个管子对着正极。再做一个形状像璇玑的大盘子;边上有三个凹口,每一个凹口正好对着一个星,星在天空转,这个盘子随着星转,竹管是不动的,要定正极的位置,必须通过管子对着正极,然后让盘子随天转动,把三颗星的位置扣住。

竹管一定要和地固定,方法是用一些大石头把它绑起来,每块大石成方形,约高一尺。竹管四周均有大石块,这样的造型的古代天文仪器就有两个部分:一是大璇玑那样的盘子,凹口对着星,随天上的星面转,代表天;一是这些大石头绑住的长竹管,跟地永恒,代表地。假如用很细的针在竹管一端开一个直径为2毫米的孔,管子长15尺左右,它测量正极分类的精确性能达到0.013度。

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在商朝时正极没有任何明显的星。人们为了纪念炎黄古代天文学的成功,就制作了璇玑这种小型玉器,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璧,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因而“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创刊号,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古人“天圆地圆”观念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圆地圆的观念,如把天比作蛋壳,把地比作蛋黄,认为存在赤道和黄道两个圆形的轨道。

B.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维度,经度与纬度哪个长一些呢?作者认为,这样提问本身就表明在屈原心目中天和地都是圆的。

C.璧为圆形,可以代表天,可是,琮为方形,怎能代表地呢?作者认为琮的方形是特意加上去的,起装饰作用。

D. 璧为圆形,中有圆孔,代表天,琮为方形,中有圆孔,代表地。《周礼》所谓,“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可为印证。

2.下列对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的设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一些方形大石块把一根长竹管固定在地上,把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穿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B.一根用来对准正极的长竹管,一个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状如璇玑的转盘,把这个转盘固定在长竹管上,这可能就是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

C.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璇玑那样的边上开有三个凹口的大盘子,二是固定长竹管的一些方形大石块。

D.在中国最初的天文仪器璇玑中,从直接观察天象的作用看,用来固定长竹管的那些方形大石块是必不可少的。

3.“后来,把璇玑变得更简单:一部分变成壁,竹管和外包的大石块就变成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璇玑是一个大的天文仪器,壁和琮都是直接从这种天文仪器简化而来的。

B.由于壁和琮都是从璇玑简化而来的,所以都保留了观测天文现象的功能。

C.今天所能见到的壁和琮,都是礼器和饰物,是由竹管和大石块简化而来的。

D.代表天的壁和代表地的琮,可能都是从玉器璇玑简化而来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古人清明踏青往往还举行体育活动:踢球呀、射柳呀、放风筝呀、荡秋千呀……其中荡秋千最受人们喜爱。

B.大幕徐徐拉开了,琴声——这饱含情韵,畅快倾诉的心语悠扬地飞翔在剧场中,萦绕在每个人的耳畔。

C.《说文解字》解释“读”的含义时指出:“读,诵也。”也就是说,读,是出声地阅读和背诵。

D.王充的学说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其“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论衡·自然》)超过了同时代思想家的水平。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陈水扁之流          通过“公投立宪”的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这是行不通的。

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极大地        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③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发现疯牛病,但有关部门已加强了         措施。

A.妄图  激励  防治                         B.企图  激励  防范

C.企图  激发  防治                         D.妄图  激发  防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