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雍正二年进士乾隆元年,擢内阁学士命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雍正二年进士乾隆元年,擢内阁学士命从大学士嵇

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擢左都御史,疏言:“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晚节当慎,责备恒多请自今三年内,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又言:“尚书公讷亲,综理吏、户两部,兼以出纳王言部中议覆事件,出一言而势在必行,殆非怀谦集益之道请加训示,俾知省改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两疏入,上谕曰:“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大臣任大责重,固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转于廷玉有益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但治事或有未协,朕时加教诲,诫令毋自满足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候朕裁定”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命勘海塘时运河盛涨,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俾水有所泄以江南坝决,命偕署尚书策楞往按合疏言河员亏帑①误工,诏夺河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职,穷治侵帑诸吏上又命清察江南河工未结诸案,统勋疏言未结款一百一十一万有奇,请定限核报又以河道总督顾琮请于祥符、荥泽诸县建坝,并浚引河,命统勋往勘统勋议择地培堤坝,引河上无来源,中经沙地,易淤垫,当罢,上从之三十八年十一月,卒是日夜漏尽,入朝,至东华门外,舆微侧,启帷则已瞑上闻,遣尚书福隆安赍药驰视,已无及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回跸②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注】①帑(tǎng):古代指钱财或收藏钱财的府库②跸(bì):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加训示,俾知省改             俾:使,让

B.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         虞:忧虑

C.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           饬:谨慎

D.命偕尚书策楞往按               按:按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B.①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则非大臣之度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刘统勋刚直、勤政的一组是

①从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②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

③请加训示,俾知省改

④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

⑤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

⑥合疏言河员亏帑误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统勋受命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掌握了丰富的水利知识,为他后来出色地完成修治运河的重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刘统勋敢于上书直谏,大胆提醒皇上对张廷玉和讷亲进行训示、教诲、抑制,皇上当即应允,并向朝臣宣示处理意见。

C.在河道总督顾琮请求建坝一事上,刘统勋亲自前往考察,审度地势水势,建议搁置顾琮的请求,得到了皇上的批准。

5.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臣任大责重,原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3分)

(2)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3分)

(3)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4分)

 

1.D 2.D 3.C 4.B 5.(1)大臣责任重大,原本就不能避免别人的指责听到别人指出缺点错误就高兴,这是古人崇尚的做法(3分“指摘”、“过”、“所尚”各1分) (2)乾隆亲自参加他的丧礼,看到刘统勋家里俭省朴素的情况,替他悲伤(3分“丧”、“俭素”、“恸”各1分) (3)荆轲追杀秦王,秦王绕着柱子逃跑,群臣都惊愕了,突然发起,出其不意,都失去了常态。 【解析】 1.(按:考察) 2.(D项都是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A项①介词,“把”;②介词,“因为”B项①介词,“在”;②介词,“从”C项①连词,表承接,“就”;②连词,表转折,“却”) 3.(①是刘统勋服从指派学习海塘工程,④是乾隆对讷亲的评价) 4.(“皇上当即应允,并向朝臣宣示处理意见”错误,皇上没有马上应允,而是过后不久把刘统勋的奏章公开,拿给朝廷重臣看) 5.略 【参考译文】 刘统勋,字延清,是山东省诸城县人,雍正二年中进士乾隆元年,提拔他为内阁学士命他跟从大学士嵇曾筠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后)特授刘统勋为督察院左都御史,他上书给乾隆帝说:“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他经历了很多事,然而他的晚年应当谨慎,(因为)别人对他的责备很多请皇上从现在开始,三年内不要特意宣旨提拔重用他,一律停止他的擢升调动”又上书说:“尚书讷亲统管吏部和户部,并且能够下达皇上的旨意部中议论并答复大事,讷亲说一句话别人必须执行,几乎没有心存谦诚、集思广益的想法请皇上给予他一定的教训,让他知道反省并改正错误他所掌管的事务,有的可根据情况给予裁减,以免有耽误、荒废的忧虑两个奏章呈上之后,乾隆回复他说:“朕认为张廷玉、讷亲如果擅自作威作福,刘统勋必定不敢上这样的奏章大臣责任重大,原本就不能避免别人的指责听到别人指出缺点错误就高兴,这是古人所崇尚的如果心存一些不快或嫌怨,那就没有大臣的气度了如今一经审查评议,大家都会明白要谨慎行事,反而会对张廷玉有好处讷亲作为尚书,遇事时固然不应不置可否、推卸责任,但是管理事务有时不得当,朕应时时对他进行教训,告诫他不要骄傲自满至于权职过多的问题,如果确实有可以精简的,等候朕来决定”不久乾隆就下令把刘统勋的奏章公开,拿给朝廷重臣看 乾隆命令刘统勋勘查海塘当时运河暴涨,刘统勋请求疏浚聊城引河,分流运河水使之流入大海使水能够顺利排泄因江南坝决口,命令刘统勋同尚书策楞前往视察两人共同上书说河道官员亏空府库钱屠延误工期,乾隆下诏撤销了河道总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的职务,追究并严厉惩治每个侵吞府库钱财的官吏乾隆又命令刘统勋彻底查办江南河工没有结款的各个案件,刘统勋上书说未结款案件有111万多起,请求规定时间进行核查上报后又因河道总督顾琮请求在祥符、荥泽诸县建筑坝堤,并开挖引河,命令刘统勋前往勘察刘统勋议政时认为应该另选地点建筑堤坝,引河上方没有下水源流,中途又经过沙地,容易沉积,应该搁置顾琮的请求,乾隆皇帝听从了刘统勋的建议 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刘统勋)死了这一天天刚亮,刘统勋就入朝觐见,当他乘车行至东华门外,(当)车子稍微倾斜,掀开车帷探视时,刘统勋已经双目紧闭乾隆听说此事,(急速)差遣尚书福隆安带着药品快速前往看望救治,(但)已经来不及了追赠刘统勋为太傅,将其牌位放入贤良祠(并赐祭葬),赐谥号“文正”乾隆亲临他的丧礼,看到刘统勋家里俭省朴素的情况,很替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

对“中庸”的误解,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要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义”、“礼”、“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节选自2010年1月15日《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中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它要求将“中和”的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B.“中庸”就是追求日常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做到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C.“中庸”是人们做事要“走中间路线”,不出头、不冒尖、守 “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

D.“中庸”是在人伦日用中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极高境界。

2.下列不属于能使人达到“中庸”境界的条件的一项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C.破除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

D.根据个人气质禀赋等去理解“仁、义、礼、孝”等伦理问题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B.对“中”和“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是大多数人误解、误用“中庸”的根本原因

C.孔子认为“中庸”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他对达到“中庸”境界感到绝望

D.黑格尔对《论语》及孔子都不够认同的原因是,《论语》缺乏概念、范畴和思辩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肖邦故园不仅成了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

B.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由于产品质量问题,遭到来自消费者、媒体及业界的猛烈抨击,这家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因此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C.在建设“和谐社区”活动中,小区居民们围绕以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中心,注重规划立意的整体性,尤其注重突出视觉艺术效果。

D.通过阅读经典,能使生命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自我与世界,从而提升生命质量。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荔枝是亚热带果树宋徽宗时,从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B.想到今天是你十八岁生日,我有一份“孩子长大”了的欣慰;也有一份似水流年的迷惘。

C.他们要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D.曾有人问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我的回答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这个回答基本上概括了我对待友谊的态度。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逐步熟习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B.我们也曾拜倒过英国国王的宝座下,恳求他出面干预,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

C.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D.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相互辉映,气象万千,充满活力,其奇异悠久的香料贸易历史与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蛰居     涮羊肉     克尽职守     原形毕露

B.发轫     林荫道     一如继往     草菅人命

C.胡诌     挖墙脚     浑浑噩噩     怨天尤人

D.磕拌     亲和力     一筹莫展     真知灼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