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与画横线的句子共同构成排比句(4分) 一首好诗,给你一...

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与画横线的句子共同构成排比句(4分)

一首好诗,给你一朵浪花,让你去想象大海的浩瀚;                            ;

 

示例:给你一块岩石,让你去想象高山的雄伟;给你一片云彩,让你去想象天空的辽阔(4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4分)

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与《湖光山色》基本上是在公众的视野之外,但这恰恰说明了,本届评奖并没有把作品的知名度太当回事,它所看重的还是作品的文学品质和文学价值这使得这个中国文学最高奖的颁布,第一次显得这样平静,而少了很多口舌和是非而它的另一特色,则突出表现为《暗算》的获奖这个作品的获奖显示了这个奖项巨大的包容性;同时,它也开启了一扇门窗,意味着今后会有更多的风格迥异的作品被这个奖项所接纳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                  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月涌大江流。   (杜甫 《旅夜书怀》)

(2)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落花人独立                      (晏几道《临江仙》)

                             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听   筝

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请简要分析颔联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雍正二年进士乾隆元年,擢内阁学士命从大学士嵇

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擢左都御史,疏言:“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晚节当慎,责备恒多请自今三年内,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又言:“尚书公讷亲,综理吏、户两部,兼以出纳王言部中议覆事件,出一言而势在必行,殆非怀谦集益之道请加训示,俾知省改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两疏入,上谕曰:“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大臣任大责重,固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转于廷玉有益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但治事或有未协,朕时加教诲,诫令毋自满足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候朕裁定”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命勘海塘时运河盛涨,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俾水有所泄以江南坝决,命偕署尚书策楞往按合疏言河员亏帑①误工,诏夺河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职,穷治侵帑诸吏上又命清察江南河工未结诸案,统勋疏言未结款一百一十一万有奇,请定限核报又以河道总督顾琮请于祥符、荥泽诸县建坝,并浚引河,命统勋往勘统勋议择地培堤坝,引河上无来源,中经沙地,易淤垫,当罢,上从之三十八年十一月,卒是日夜漏尽,入朝,至东华门外,舆微侧,启帷则已瞑上闻,遣尚书福隆安赍药驰视,已无及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回跸②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注】①帑(tǎng):古代指钱财或收藏钱财的府库②跸(bì):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加训示,俾知省改             俾:使,让

B.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         虞:忧虑

C.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           饬:谨慎

D.命偕尚书策楞往按               按:按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B.①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则非大臣之度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刘统勋刚直、勤政的一组是

①从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②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

③请加训示,俾知省改

④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

⑤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

⑥合疏言河员亏帑误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统勋受命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掌握了丰富的水利知识,为他后来出色地完成修治运河的重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刘统勋敢于上书直谏,大胆提醒皇上对张廷玉和讷亲进行训示、教诲、抑制,皇上当即应允,并向朝臣宣示处理意见。

C.在河道总督顾琮请求建坝一事上,刘统勋亲自前往考察,审度地势水势,建议搁置顾琮的请求,得到了皇上的批准。

5.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臣任大责重,原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3分)

(2)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3分)

(3)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

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

对“中庸”的误解,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政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孔子看来,要想达到“中庸”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要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义”、“礼”、“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节选自2010年1月15日《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中对“中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它要求将“中和”的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B.“中庸”就是追求日常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做到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C.“中庸”是人们做事要“走中间路线”,不出头、不冒尖、守 “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

D.“中庸”是在人伦日用中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一般人难以达到的极高境界。

2.下列不属于能使人达到“中庸”境界的条件的一项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B.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

C.破除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

D.根据个人气质禀赋等去理解“仁、义、礼、孝”等伦理问题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B.对“中”和“庸”二字的望文生义,是大多数人误解、误用“中庸”的根本原因

C.孔子认为“中庸”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他对达到“中庸”境界感到绝望

D.黑格尔对《论语》及孔子都不够认同的原因是,《论语》缺乏概念、范畴和思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