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根据陶渊明的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符合原诗意境;②语言生动,富有文采;③不超过60字。(4分)
答:
在下面一段话空白处填入合适关联词,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本书为何开篇谈“素材”?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① 大师创作 ② 孩子习作,③必须首先面对“材料”,即靠什么“材料”来编织文学。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契诃夫留下的《手记(1892年—1904年)》就是他搞创作的素材库。它收集了大师在创作成熟期随手录下的对生活的瞬间感触、未来作品的腹稿、读书心得 ④ 从别人著作中摘录下的精粹。细细品味,我发现,它是一种既包含了大师生活的真实,又 凝聚着大师对现实的感知、理解、想象与情感的心理复合体。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下面是“中国网民文化节”活动的标志,请从构形的角度说明标志的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字。(4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新闻,用一两句话概括新闻事实,然后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点评,点评要求观点明确,用语得体。两项各不能超过30字。(4分)
今年1月,号称大陆“首善”的富商陈光标率团赴台,进行“行善感恩之旅”。他到南投、桃园、花莲、高雄,为台湾低收入户发慈善红包,总共捐出新台币5亿元(人民币1.12 亿元),估计上万人受惠。陈每到一处,都力邀各媒体跟随宣传报导他直接派红包的过程场面,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如国民党执掌的新北市就拒绝接受。对此,陈光标说,一个人做好事如果能传播给十个人,等于做了十件好事,做好事需要传播,他在大陆是高调做慈善,来台湾当然也要“高调行善”。
(1)概括:
(2)点评:
沼 泽 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 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 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 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末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1.文中说“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其中蕴蓄着的“一股可怕的力量”指的是什么?(4分)
2.“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
3.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6分)
4.“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6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 分)
(1) ,善假于物也。(荀子 《劝学》)
(2)然而成败异变, 。(贾谊 《过秦论》)
(3)悦亲戚之情话,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4)孔子曰:三人行, 。(韩愈 《师说》)
(5)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是 国的博物学家。
(6)汉魏晋是我国散文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史记》 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