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疮痍/悲怆 梦...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疮痍/悲怆        梦魇/笑靥       灌溉/同仇敌忾

B.晕厥/晕车        当真/当差       提防/提纲挈领

C.磋商/蹉跎        折服/折本       市侩/脍炙人口 

D.货舱/沧桑        蟠桃/磐石       拾掇/咄咄逼人

 

D 【解析】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下面题目(6分)
——“香港之子”黄福荣,在玉树孤儿院做义工的他,强震发生以后本可幸免于难,但在得知3名孩子和3名老师被困后,立刻折返现场去搜救,余震降临,不幸罹难。
——卖艺老人刘玉池,在深圳街头卖艺为生的他来到募捐点把卖艺所得捐了出来,“不够啊,才50多元……”老人哽咽着说。有人感动地塞给他400元,老人把这400元又捐了出去。
——杭州56岁的残疾老人,至今不公开名字的他,由于中风失去了工作能力,但他向玉树捐出自家总共16万存款的10万,这是目前杭州向震区个人捐款中最大的一笔。
(1)若以此三则材料作为新闻素材写成一篇时评,请你为该时评拟一题目,不超过15字。(3分)
(2)请写出你对这三件事实的观感。(至少运用1种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
“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唯有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
  (有删改)
1.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2.这篇通讯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5分)
3.为什么北大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请联系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如何可能?
陶 武
百余年来,儒学可以说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也引发了有关儒学发展的两种对
立观点,即“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就“终结论”而言,有学者认为,儒学是历史的存在物,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趋于终结。“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现代新儒学也许会将有某些成就。然而,儒学毕竟是属于中世纪的学说,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现代新儒学对传统儒学的超越,也已经随着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等人理论体系的完善与稳定而趋于终结”。他们由此认为,虽然中国未来的文化发展离不开也不应离开儒学传统,但绝不是这一传统的延续或开新,而是需要“从世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提炼时代精神的精华,对各种学说(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的优秀成分吸收消化,进行综合创造”。由此可见,在他们看来,现代新儒学所追求的儒学发展已经终结,所谓“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也因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机制而最终要被一种新的传统、一种全新的学说——“和合学”所取代。“和合学”以其所具有的理论思维架构和所要实现的人类和合的终极目标确实让学术界耳目一新,但是否就因此而“取代”儒学,还是值得讨论的。现代新儒学果真会因为对儒学之“超越”与体系之“完善”而终结吗?如此判断未必符合儒学发展的真实轨迹,因为儒学不正是在为“和合学”提供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过程中而得到新生和发展吗?
也有学者从核心范畴、思维方式和时代鸿沟等三个层面证明儒学已经“终结”了,而这
种“终结”根源于儒学在一个世纪内所遭受的两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是新文化运动,虽对儒学冲击最为剧烈,但实际上效果最小。而真正给儒学以毁灭性的第二次打击则是来自传统哲学内部的儒学皈依者,其中“最能体现第二打击的,是杜维明(仅是例证)对儒家核心价值的挖掘”,杜维明被认为是“通过‘挖掘’埋葬儒学意义的典型”。这里我们撇开儒学是否真因“挖掘”而“埋葬”不论,单就其以认定传统儒学与现代汉语之不可通约为理据而宣判“儒学终结”,难免有武断和误判之嫌。
  与“儒学终结论”相反,多数学者对儒学发展的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在新世纪里儒学只要能找准立足点和生长点仍然会取得不断发展。而正是这种在新境遇中找到新定位的儒学显示了其新的理论生长点和融入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切入点。这是因为“儒学摆脱了这种状况(即儒学被凝固为国家意识形态,并被君主专制异化——引者注),可以其所固有的伦理道德思想特质,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和生活方式的传统精神或基本内涵来表现功能、求得发展”。也有学者认为:“古老而常新的儒学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问题还会有所作为,……它仍然有自己关照问题的方式与角度,它还会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同样也会因贡献出智慧而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在儒学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中,使中国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中寻回自家精神,贞定自己,同样促使儒学与时俱进,以全新的面貌立足于世界学术之林”。学者们上述对儒学发展的积极态度有无事实根据呢?究实而论,没有人能够否认儒学中蕴含着可供今天乃至未来社会借鉴的宝贵资源,当然,如何找准“立足点”、“生长点”和“切入点”,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可以说是针锋相对,聚讼不已;就“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论说而言,显然属于后者。孰是孰非?相比较而言,我更偏向于“儒学发展论”。儒学不会终结,也不该终结,它理应也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与时偕行,生生不已。
(《孔子研究》 2008年第06期)
1.下列关于“儒学”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

A.儒学自古以来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

B.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等人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

C.杜维明是来自传统哲学内部的儒学皈依者。

D.作者并不赞同儒学因“挖掘”而“埋葬”的观点。

  E.“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可以说是势均力敌。
2.下列有关“和合学”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和合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类的和合。

B.作者认为和合学的理论思维架构能让学术界耳目一新。

C.作者认为和合学有可能取代儒学。

D.儒学为和合学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3.儒学终结论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儒学已经“终结”的?(4分)
4.作者说:“儒学不会终结,也不该终结。”为什么?(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
(王湾《次北固山下》)
(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
(诸葛亮《出师表》)
(3)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                 。
(屈原《离骚》)
(4)是故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7分)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
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
遥见樵渔一路归。
(1)本诗的题目为“题春晚”,请分析诗句是怎样紧扣诗题的。(3分)
(2)为什么说本诗的意境是“静而不寂”?(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