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19分) 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

文言文阅读(19分)

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忽有人白:“报马来。”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家人因其醉,诳而安之曰:“但请睡,已赏矣。”王乃眠。俄又有入者曰:“汝中进士矣!”王自言:“尚未赴都,何得及第?”其人曰:“汝忘之耶?三场毕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家人又诳之如前。又移时,一人急入曰“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果见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绐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暂卧候,寻他去。”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钝奴焉往!”长班怒曰:“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

妻入,扶之曰:“何醉至此!”王曰:“长班可恶,我故惩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止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子女皆笑。王醉亦稍解,忽如梦醒,始知前此之妄。然犹记长班帽落。寻至门后,得一缨帽如盏大,共疑之。自笑曰:“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床头人醒,宁不哑然失笑哉?顾得志之况味,不过须臾;词林诸公,不过经两三须臾耳,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选自《聊斋志异》)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人又之,暗笑其醉而已绐:欺骗。

B.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耀:炫耀。

C.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唱:写名字。

D.望报也迨:等到。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子安翘盼金榜题名写照的一组是(   )

①痛饮大醉,归卧内室

②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

③王踉跄起曰:“赏钱十千!”

④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

⑤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

⑥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热衷功名的王子安,久困考场多年,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使得他在放榜前,先用酒将自己麻醉,以逃避“候榜”时的煎熬。

B.王子安内心充满了科举高中的欲望,因而为狐仙所利用。作品把王子安的幻觉同狐仙的恶作剧联系起来写,行文流畅而有波澜。

C.王子安幻境中想到的是“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这说明当时的一些士子图谋的乃是个人名利和虚荣。

D.“异史氏曰”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秀才入闱的七种情景,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个体心灵的扭曲和人性摧残的本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3分)

(2)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4分)

(3)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3分)

 

1.C 2.B 3.A 4.(1)从前有人被鬼嘲笑,我今天被狐狸奚落了。 (2)烧了文具书籍还不停下来,还要用脚细碎地踩踏灰烬;踩了还不停下来,还要把它们扔到浑浊的水流中。 (3)王子安在一天之内都尝到了,如此看来,狐狸的恩德和推荐他的老师是一样的了。 【解析】 1.唱:喊,呼。唱名,点名。 2.②④⑤是作者的评论。 3.“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不对,是“他对自己的期望很高” 4.(1)“揶揄”、“为”、句意各1分。(2)“炬”1分,“之”2分,句意1分。(3)“等”1分、句意2分。 王子安是东昌府的名士,一直科场失意。一次,进入考场后,他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到接近放榜时,他痛饮大醉,回来躺在卧室中。忽然有人说:“报马来了。”王子安踉踉跄跄地起来说:“赏钱十千!”家人因他喝醉,就骗着安慰他说:“你只安心睡觉吧,已经给过赏钱了。”王子安便睡了。过一会儿又有人进来说:“你中进士了!”王子安自言自语地说:“我还没有进京参加进士考试,怎能考取进士呢?”那人说:“你忘了吗?三场都考完了。”王子安大喜,起来大喊:“赏钱十千!”家人又像先前那样哄骗着他。又过不久,一个人急急地走进来说:“你殿试后出任翰林,长班在此恭候。”果然看见二人跪在床下,衣冠整齐洁净。王子安喊赐给他们酒食,家里人又哄着他,暗自笑王子安喝醉了。过了好一段时间,王子安心想,既然高中了就不可不到乡里炫耀一番,大喊长班,喊了几十遍没有人答应。家里人笑着说:“你先躺着等候,我们去寻找他。”过了许久,长班果然又来了。王子安捶床跺脚,大骂说:“你这蠢奴才去了哪里!”长班发脾气说:“臭无赖!先前同你开个玩笑,你当真以为中了,在这里骂人呀?”王子安发怒了,突然跳起来打他,打落了他的帽子。王子安自己也跌倒了。妻子进来,扶他起来,说:“怎么醉成这样子!”王子安说:“长班太可恶,我所以惩罚他,哪里醉了。”妻子笑了,说:“家里只有我这老婆子,白天给你做饭,晚上给你暖脚,哪里有长班,伺候你这把穷骨头?”儿女听说都笑了起来。王子安的醉意稍解,突然感到如梦初醒,才发现先前之事都是假的。但还记得长班的帽子被打落在地上。一直找到后门口,才找到一个像酒盏大小的红缨小帽,都感到怀疑。王子安自己嘲笑说:“过去有人被鬼嘲笑,我今天被狐狸戏弄了。” 异史氏说:“秀才考试,有七种类似的情况:刚入场时,光着脚提着篮子,像乞丐一样。点名时,官员呵斥随从责骂,像是对待囚犯。等回到号舍,每个洞口都探出个脑袋,每个房间都露出一双脚,好像秋后的冷蜂。到考完后出场,神情恍惚,感到天地也变了颜色,好像出笼的病鸟。等到期盼捷报时,草木皆惊,梦想幻出,一会儿作一个得志的梦想,顷刻间楼阁都建成了,一会儿作一个失志的假想,瞬息间自己的骸骨都已经腐烂了。这种时候坐立不安,真好像被拴起来的猴子。忽然间有人骑着快马来报信,可是名单中没有我,此时神色突然大变,木然的像死人一样,就像是吃了毒药的苍蝇,拨弄他也没有感觉。初次失志时心灰意冷,大骂主考官没长眼睛,笔下没有灵气,在这种情势下就一定会把桌上的文具书籍都用火烧掉;烧了文具书籍还不停下来,还要用脚细碎地踩踏灰烬;踩了还不停下来,还要把它们扔到浑浊的水流中。从此后披散着头发跑进山里,面向石壁(发誓再也不参加科举了),今后再有拿‘且夫’、‘尝谓’这样的文章给我看的人,我一定抄起家伙把他赶跑。可是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怒气也渐渐消了,手又渐渐发痒了,于是又像破壳的鸟,只好衔木营巢,从头开始。像这种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可是从旁观者来看这件事,难道可笑的有比这个更厉害吗?王子安的心中,顷刻间千头万绪,想来鬼狐早就偷着笑了,所以乘着他喝醉酒时戏弄他。王子安一旦从床上醒过来,怎能不苦涩地哑然失笑呢?不过科场得志的滋味,也只是一会儿的事情,即使考中了翰林的老先生们,一生也不过经历两三次短暂的快乐罢了。王子安在一天之内都尝到了,如此看来,狐狸的恩德和推荐他的老师是一样的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 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在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1年6月12日《文汇报》)

1.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方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查看答案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磨砺“一词的解释是:摩擦使锐利,比喻磨练。

关于“磨砺”,人们有各种说法:

有人说正视磨砺、接受磨砺,让生命更加美丽;

有人说磨砺能激发勇往直前的勇气,创造生命的奇迹;

有人说感谢磨砺,因为磨砺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精彩;

……

请以“磨砺”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50字的 议论文。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写出课文原句。

1.                   ,气息奄奄,           ,朝不虑夕。

2.是日也,天朗气清,              

3.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4.及其                      ,感慨系之矣。

5.祖母无臣,            。母孙二人,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查看答案

阅读《陈情表》,完成小题。(22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 茕茕孑立,形影相             吊                

(2)寻蒙国恩,臣洗马              除              

(3)诏书切峻,责臣慢              逋              

(4)既无叔伯,终兄弟              鲜              

2.下列语句中的“以”字与例句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臣以供养无主

A.臣具表闻

B.但刘日薄西山

C.猥微贱,当待东宫

D.谨拜表

3.下列加点词语中,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无期功强近之亲

A.臣具以表

B.臣少多疾病

C.刘病

D.是以区区不能废

4.下列语句中,特殊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 急于星火

A.而刘夙婴疾病。

B.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C.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常在床蓐。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6.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在现在汉语中依然使用的一项是(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7.翻译下面句子。(3分)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小段,请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

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14.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每个字1分。

(1)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置:          浣:         

(2)虎自山上驰来                         驰:         

(3)意虎之食人                           意:         

2.下列各项中与例句中的“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虎熟视久之

A.熟能生巧

B.熟视无睹

C.深思熟虑

D.瓜熟蒂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