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①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①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②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室外月上柳梢,室内电灯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③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④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⑤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⑥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⑦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熟知中外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这句话是在痛恨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自然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6分)

3.从本文来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陈述。(6分)

4.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8分)

 

1.B、C 2.①闻一多对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美的感受贯穿他的一生,在他的课堂讲授、诗歌创作、艺术鉴赏中都体现出对“美”的独特感悟,此人做事也极有风度,无一不美。②闻一多的内心更燃烧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热情更是贯穿他的一生。③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才是人生之大美,他最后也将自己投身此大美之中——以身殉国。(每点2分,共6分) 3.①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课堂教学充满诗意。为了创造意境,特地把课程从上午调到灯光昏暗的晚上,在灯光和月光下讲诗,讲授时也极有名士风度;并能引导学生领悟古代神话、楚辞、唐诗的美。②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由于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艺术比较的新境界。③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一位杰出的民主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置生死于度外,最后为国殉身。(每点2分,共6分) 4.①十分敬佩。闻一多先生是“民族的脊梁”,是最坚定热忱的爱国者。(2分)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有着巨大成就的学者,闻一多没有埋头书斋潜心学问,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危难时机敢于挺身而出,承担起一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民族责任。先生的遇难,就是他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最有力的证明。他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他挺起了民族的脊梁。(6分)(共8分) ②十分惋惜。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更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2分)其实闻一多先生当时完全可以暂避风头。李公朴被杀,说明当时的白色恐怖已经相当严重,闻一多先生可以选择在演讲完毕后撤离本地。既达到目的,又保存了自己。毕竟活着的他可以为国家再做更多的事情,无论是在社会方面还是在学术方面。(6分)(共8分)(开放性答题,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B原文应为“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C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认为“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还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的是本文作者。选B得3分;选C得2分(5分)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3.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言之现代生命

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让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半功倍!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的会“时不我待”了!

1.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

B.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因为它是体匿而性存。

C.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D.学习文言虽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但是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文言功不可没。

B.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C.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大量运用,可见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D.信息时代,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民族文化的滋养。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汉语言的更新发展已脱离了其母体。

B.中华大家庭虽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但是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

C.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可以说,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D.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诗文,就可以达到循序渐进,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的目的。

 

查看答案

下面的句子组合成一段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梁思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在他逝去多年之后,世人渐渐地认识了他,认识了他的思想的价值

②自己所珍爱的东西向他展示了行将消失的暗淡前景,自己却无能为力

③但是,用来体现他的思想价值的对象——历史文化建筑,却大部分已荡然无存

④对于一个致力于传统文化整理、总结和保护的大师来说,还有什么能比他所珍爱的文化被消解更让他痛苦呢

⑤他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实面前,常常显得那么脆弱与无力

⑥就如同眼看着一个患病的亲人,在庸医的手中一天天走向绝境,自己的有效施治方案却无人理睬

A.①③②⑥⑤④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①③⑤④

D.②⑥⑤④①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最近相关部门对两个小区新装修的住房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结果有一半住房甲醛超标,而引发甲醛超标最主要的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

B.“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的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C.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东道主丹麦提出一份气候草案,要求2050年减少全球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并把2020年作为碳排放的顶峰年。草案遭到了新兴发展中大国的强烈质疑。

D.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而且决定着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前景。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运用错误的一句是(3分)

A.德国诗人歌德作《浮士德》延续六十年之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一切优秀的作品,都不是侥幸偶得之物,而是不辞艰辛惨淡经营的成果。

B.江南梅雨季节虽已过去,但是南京近期依旧处于多雨期,时不时地来阵暴雨,市民出行还是要带上雨具,以备不时之需

C.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D.会展期间,虽然外国来宾的话我不懂,我的话他们也不懂,但是我们凭着手势和动作,便很快言为心声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人生中很多时候,我们或许很难达到某种高度,但绝不能放弃最后的底线。可以忍受贫困,不能丧失人格;可以追求财富,不能背弃道德;可以发表异议,不能拨弄是非;可以不做君子,不能去做小人;可以接受平凡,不能容忍庸俗;可以没有学位,不能没有品位……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以“底线”为题,选准角度,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