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25分)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1852年,29岁...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25分)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关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敌”。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吐血了。

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选自王树增《1901》,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

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

C.当国人自上而下固步自封做着天朝美梦时,李鸿章就清醒地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叵测用心,进而坚决抵制其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D.作者一反以往对李鸿章卖国的常论,客观评价他的才智、远见及其贡献,还李鸿章以公道,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就此盖棺定论。

E.作者撷取了李鸿章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再现了这位晚清重臣的悲剧人生,其不幸命运实乃所处时代悲剧的真实写照。

2.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6分)

3.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

(6分)

4.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敬李鸿章之才”,

“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1.BE 2.其贡献具体表现在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和具体而有实效的作为。(2分) 见【解析】 引进外资以发展本国实业;保护大清国国家主权;打开国门开展双边贸易等。(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作为:①平定战乱,使国家恢复安定。②亲自独立创办军工、运输、通信等实业。③支持并参与洋务派创办铁路及各种工厂、学校。(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意思答对即可。) 3.①朝野不知外事及国力之详情却极力主战,李鸿章不得已应战导致战败。②奉清廷之令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③朝廷的腐败无能导致疆土被分割,在慈禧的授意与逼迫下,李鸿章做了替罪羊。(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4.看法一:同意梁启超的观点。 ①李鸿章29岁便显露才识,后又组建淮军并取得平叛的胜利,创办实业并取得一定实效,(2分)故“敬李鸿章之才”。 ②李鸿章很早就认识到必须保护国家主权,要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却少有人共鸣,(2分)故“惜李鸿章之识”。 ③大清国每当存亡危急时,均要李鸿章承担最难堪之事,屡战屡败又全由李鸿章承担一切罪责,无人体谅李鸿章的处境,理解其良苦用心,(2分)故“悲李鸿章之遇”。 看法二:不同意梁启超的观点。 ①李鸿章以及洋务派的主张并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中国,没有起到强国的作用,(2分)故“才不真”。 ②李鸿章没有认清中国帝王统治的弊端,被朝廷支使,(2分)故“识不透”。 ③李鸿章的遭遇,除了朝廷的腐败统治之外,也有其自身屈从朝廷这重要的原因,(2分)故“遇不值得悲”。 看法三:要辩证地分析。 ①李鸿章有才识,但是没能冲破时代的束缚,其才识仅服务于朝廷,(2分)故可认同不值得敬仰。 ②李鸿章有关于国家主权等的远见卓识,但这是纸上谈兵,难以实行,(2分)故可钦佩不值得惋惜。 ③李鸿章不是“误国者”,但又不是卫国者,(2分)故其遭遇可同情不值得悲伤。 【解析】 1.E 3分, B2分, D1分“盖棺定论”表述绝对化;A李鸿章早年并未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去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也不是朝廷的委派;C甲午之战以后,李鸿章没有坚决抵制列强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2.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3.关键是注意“为什么”,答出原因即可。 4.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必须围绕梁启超的三方面评价概括分析,搬用第二题答案不给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坍台【注】。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了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 ,您瞧,绳子在这儿。”(有删改)

[注]坍台:吴方言,丢脸。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B.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C.马具商是农村小奸商,他狡猾、阴险、诡诈,通过他的行为和举动,可以看出,他的处世哲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E.这篇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2.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是如何塑造奥士高纳大爷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题目是“绳子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的,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 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 (《论语·述而》)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4.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5.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        。 (屈原《离骚》)

6.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   ,心乐之。    (柳宗元《小石潭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姑苏怀古

姜 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鹭眠沙。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①柁牙:船的桅杆。“柁”通“舵”。 ②苏台:即姑苏台,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筑之宫殿,奢侈豪华,以供吴王淫乐。

1.前两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2.你怎样理解今之柳曾扫古落花?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勔,苏州人。父冲,狡狯有智数。始,蔡京居钱塘,过苏,欲建僧寺阁,会费巨万,僧言必欲集此缘,非朱冲不可。京以属郡守,郡守呼冲见京,京语故,冲愿独任。居数日,请京诣寺度地,至则大木数千章积庭下,京大惊,阴器其能。明年召还,挟勔与俱,以其父子姓名属童贯窜置军籍中,皆得官。徽宗颇垂意花石,京讽勔语其父,密取浙中珍异以进。帝嘉之。后岁岁增加,至政和中始极盛,舳舻相衔于淮、汴,号“花石纲”,置应奉局于苏,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延福宫成,奇卉异植充牣其中。勔擢至防御使,东南部刺史、郡守多出其门。所贡物,豪夺渔取于民,毛发不少偿。士民家一石一木稍堪玩,即领健卒直入其家,用黄封表识,未即取,使护视之。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及发行,必彻屋抉墙以出。人不幸有一物小异,共指为不祥,唯恐芟夷之不速。民预是役者,中家悉破产,或鬻子女以供其须。尝得太湖石,高四丈,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既至,赐名“神运昭功石”。截诸道粮饷纲,旁罗商船,揭所贡暴其上,篙工、柁师倚势贪横,陵轹州县,道路相视以目。京始患之,从容言于帝,愿抑其太甚者。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听勔与蔡攸等六人入贡,余进奉悉罢。自是勔小戢。既而勔甚。所居直苏市中孙老桥,忽称诏,凡桥东西四至壤地室庐悉买赐予己,合数百家,期五日尽徙,郡吏逼逐,民嗟哭于路。遂建神霄殿,奉青华帝君像其中,监司、都邑吏朔望皆拜庭下。主赵霖建三十六浦闸,兴必不可成之功,天方大寒,役死者相枕藉。霖志在媚勔,益加苛虐,吴、越不胜其苦。徽州卢宗原竭库钱遗之,引为发运使,公肆掊克。勔又托挽舟募兵数千人,拥以自卫。子汝贤等召呼乡州官寮,颐指目摄,皆奔走听命,流毒州郡者二十年。方腊起,以诛勔为名。童贯出师,承上旨尽罢去花木进奉,帝又黜勔父子弟侄在职者,民大悦。靖康之难,欲为自全计,仓卒拥上皇南巡,且欲邀至其第。钦宗用御史言,放归田里,凡由勔得官者皆罢。籍其赀财,田至三十万亩。言者不已,羁之衡州,徙韶州、循州,遣使即所至斩之。

(选自《宋史·朱勔传》,有删节)

【注】①内帑(tǎng):府库的钱财。②戢:止息,收敛。③掊克:聚敛,搜刮民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   )

A.郡守呼冲见京,京语故:原因。

B.京大惊,阴其能器:看重。

C.为发运使,公肆掊克引:招来。

D.其赀财,田至三十万亩籍:查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朱勔恃宠横暴的一组是(3分)    (   )

①指取内帑如囊中物,每取以数十百万计   ②豪夺渔取于民,毛发不少偿

③中家悉破产,或鬻子女以供其须         ④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

⑤合数百家,期五日尽徙                 ⑥召呼乡州官寮,颐指目摄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朱勔的父亲狡狯有谋略。在蔡京想建造僧寺阁时,独自承担了筹备任务,在很短时间内

筹到了几千根巨木;借此机缘,其父子都获得了官职。

B.徽宗极爱奇花异石,做出了不少扰民乱政的事。他大力征收“花石”;他宠幸朱勔,导致

东南郡县大小官吏多出朱门,这些官吏致使众多百姓倾家荡产。

C.朱勔祸国殃民,害人害己。他肆意征用粮纲船只,托皇命强取苏市孙老桥附近土地房宅,

借口挽舟拥兵自卫;靖康之难时,他被钦宗流放并最终被诛杀。

D.朱勔的属下及家人倚势贪横。赵霖为政苛酷暴虐,导致百姓惨死;卢宗原公然搜刮民财;

朱汝贤等人召唤乡州官僚,颐指气使,祸害当地百姓达二十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微不谨,即被以大不恭罪。及发行,必彻屋抉墙以出。(5分)

(2)京始患之,从容言于帝,愿抑其太甚者。帝亦病其扰,乃禁用粮纲船。(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

沈祖炜

强化历史记忆、重视历史记载、尊重历史事实,乃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现代科学主义的张扬,强化了科技的能量,却在无形之中弱化了人文精神的追求。对某些城市来说,相应的后果还在于城市精神的流逝。有时,根据某种需要,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的事情也比比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历史记忆与城市精神的人,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老年人受到了忽视甚至遭到无情打击。如此这样,难道还有敬老崇文可言吗?

敬老崇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老者往往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不尊重老人的社会一定很肤浅、很冷漠。所以,我们说的“敬老”,是同尊重历史、尊重传统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说的“崇文”,不仅仅是崇尚文史,而且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中华民族一向把黄帝尊为人文始祖,把文明传播的边界列为夷夏之辨的标尺。生生不息的民族传统从来都是强调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儒家所谓的“仁者爱人”,说到底也是这个意思。

近代文明史说明,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的创造力的解放。在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激发的人文精神,曾经大大地解放了人的创造力。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都同文化发展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唐朝的开元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清代的康熙乾隆时期,都是如此。即使在所谓乱世,如春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同样催生了社会的大变革。社会进步需要文治武功,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要求强盛的国力,包括经济、军事实力等等,同样需要文化发展所体现的软实力。在此重要的历史关头,历史记忆将唤起民族的文化认同,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凡此种种,都会转化为人民大众的人文精神,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中国人历来推崇“读书明理”、“通情达理”。对这个“理”的领会和践行,就是“明理”和“达理”,常常同强化历史记忆和弘扬城市精神相一致。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叫做以史为鉴;从城市精神获得激励,叫做增强软实力。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唯有理性,才能体现道理、伦理。这样的道理和伦理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面向未来。只有加强文史研究、保存历史记忆、洞悉历史规律,才能鉴史知今、熔铸古今,开辟新的未来。”我们宣传敬老崇文的理念,就是要更好地传承文明,续写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选自2011年10月13日《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敬老崇文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敬老崇文就是要尊重老者和崇尚广义上的人文,是对历史与传统表示礼赞的一种文化。

B.民族传统中敬老崇文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创造力。

C.“崇文”主要还是指一种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

不大。

D.“敬老”主要因为老者是文明的承继和传播的载体,因此它又同尊重历史和传统联系在

一起。

2.依据文中内容,对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敬老崇文能够使一座城市的创造力激发出特有的城市精神,进而变成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B.敬老崇文是一个社会传承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不断走向更加文明的标志。

C.中国历史上,由于重视了敬老崇文才使得文化获得大发展,进而出现了所谓的太平盛世。

D.敬老崇文的目的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特别是在文明传承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一座城市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转化为大众的人文精神,从而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B.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近代的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进步。

C.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人文精神,这种现象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事情。

D.人文精神范畴中的道理和伦理是我们这个社会新时期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