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从中找出能概括《寒江独钓图》主要特点的三个词语。(4分)
我在那幅《寒江独钓图》前伫立良久,沃雪千里,地老天荒,只有一只孤影,一叶篷
舟……想起明人胡应麟所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这个“闹”字很刁,一下子就点化了柳公《江雪》一诗中昂扬的活力。我钦佩胡应麟,他分明是将柳宗元心底的世界,玩味透彻了。原来,画中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表象。那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而渚上的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只有雪天的凄冷空旷,方能凸显生命的温热充实。那片苍茫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国画中的留白。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边的细雨笼罩着金黄的油菜花,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我不禁想起陆游的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B.在伊丽莎白正式确认自己将不再回到中国执教之后,老帅商瑞华经南勇极力游说,临危授命,担任中国女足新任主帅。
C.演播室里于丹老师口若悬河,坐而论道三个小时,在她面前,“大哥”成龙倒像个小学生,单手托腮仔细聆听,完全折服了。
D.近年来,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国力逐步提高。我们从来没有去招惹任何人,但是所谓“中国威胁论”却甚嚣尘上。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参加/参横斗转强迫/强词夺理解数/解甲归田 |
B.蹊跷/独辟蹊径扛活/力能扛鼎巷道/万人空巷 |
C.糨糊/襁褓之中橘红/正而不谲粮饷/响彻云霄 |
D.处所/设身处地救济/无济于事诊断/暴殄天物 |
请以“听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国学热”还能热多久?
掐指算来,“国学热”在中国闹腾的年头也不短了,现在已经失去了方兴未艾之势。我是不希望它来无影、去无踪,很快就销声匿迹的,那么自然要问,“国学热”还能热多久?
如果我们真的想让国学(或者广义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正面作用,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首先,我不得不表示我的失望,“国学热”的历程表明,它并不是一场有深厚根基的文化运动,更多的是表现为被媒体支撑和炒作的新闻风波,它吸引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一系列引起争吵的事件,比如关于少儿读经的争论、人民大学建立国学院引发的争论、关于祭孔和主张立儒教为国教的争论,以及最近关于于丹讲解庄子的争论和李零教授发表《丧家狗——我读论语》引发的叫骂,等等。
我认为,像国学这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期望它有一个复兴运动,必然应该包含广泛、持久的正面文化建设、伦理道德建设,包含涌现一批国学大师,出现类似于费希特在法军入侵德国时发表《告德意志国民》讲演这样的历史性事件,但我们目前看到的,不过是电视台捧起来的三两个说书人式的明星;我们听到的,不过是明星们签名售书的新闻和码洋数如何高的利好消息。媒体上的小吵小闹和大吵大闹不能构成一场文化运动,喧哗声迟早会消失。
“国学热”要能长期热下去,必须与当代生活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妨看一看当今的英语热、电脑热等等,它们不需要大力提倡,不需要推波助澜,一直高热不止,原因无他,只是对年轻人的生计、前途至关重要而已。我们当然不能期望国学热满足人们的经济和物质需求,但问题在于,它也没有满足当今的精神道德需求。当前的文化明星宣传两大主题,一是安贫乐道、与世无争,退到个人的内心生活,在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问题引起极大关注、社会公正问题急需解决的今天,这一剂心理麻醉药固然有少数人欢迎,但大多数人是不会买账的;二是乱世出英雄,纵横捭阖、借力打力的道理,这能引起少数政治家和商人的兴趣,但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无关。对于现代化生活引起的困惑,社会急剧转型引起的焦虑,国学中不可能有现成解答,当今的文化明星也不想研究和讨论。
国学作为安邦定国的原理是早已过时了,现在谁会尊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呢?它的某些教诲(也不包括“惟女子与小人难养”的说法)可能在人们的日常人伦生活中有用,但这需要在真正的个人道德和意识形态之间作出区分。现在很多人还没有看清这一点,国学要发挥正面作用还不容易。
人们可能记不得了,当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次“国学热”兴起时,主流媒体上弄出的响动,并不下于这几年,但《哲学研究》杂志发表了一篇《国粹复古文化——评一种值得注意的思想倾向》,就使得它无疾而终。从根本上说,当今中国还没有多元文化的氛围(一些“国学热”的头面人物也不过幻想恢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人们还没有想清楚国学在当代生活中应有的定位,真正的“国学热”还是来日方长,需要经历反复和曲折才能出现。
1.从全文看,作者对近年来的所谓“国学热”持什么样的态度?(6分)
2.第⑤段论述当前的“国学热”无法长期热下去,请简要说明其思路。(6分)
3.要想真正让“国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正面作用,本文作者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夕阳爱情
江慧妍
我一直恨父亲。
父亲是镇上的中学教师,年轻时非常有才华,考取了重点高中。原本前途无量,但因为被一个城里的姑娘伤了心,便自暴自弃,没有继续学业,回乡当了民办教师。
母亲相貌平平,因为仰慕父亲的才华,下决心要嫁给他。父亲家贫,有姑娘主动上门,爷爷奶奶当然高兴。老人家做主,两人便成了亲。成家第二天,父亲便搬回镇上的教工宿舍,说是要专心准备民办教师转正的考试,从此很少回家。母亲没有怨言,有时周末还带一篮子鸡蛋上镇里找父亲,为她微几个小菜,改善生活。
一年后,便生下了我,然而父亲还是很少回家。父亲每年都认真准备民办教师转正考试,但年年都没有过关。父亲便灰了心,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所带的班年年考试都是全镇第一名。父亲回家的次数更少了。
母亲还是没有很多的言语,只是默默地肩负起一家老小的起居饮食。小时候,我对母亲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一头乱莲蓬的头发和一双枯树皮般的大手。记得那年我大概九岁吧,一个初夏的夜里,外面下着大雨,我突然发高烧,额头烫得吓人。母亲二话不说,背起我便冲进密集的雨里。我的体重不算轻,母亲背着我很吃力。我伏在母亲的背上,迷迷糊糊中紧紧接住母亲的脖子。我突然觉得,母亲其实很瘦,伏在母亲的背上硌得慌。
母亲的脸上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一滴一滴地打在我的手背上。突然,母亲一脚踏空,两个人就要摔在地上了。母亲不知从哪儿来了一股力量,一只手在地上一撑,一只手死命地把我搂住。我没有摔倒,但母亲却是整个人都跪在地上,母亲搂着我号啕大哭。
我永远记得,母亲几乎是爬着把我背到了镇上的医院。第二天,我的烧退了,母亲才托人捎信到学校。父亲赶过来看我,我静静地坐在医院的病床上输液,一言不发地看着父亲给我削苹果。
看着父亲白净修长的手指在苹果上灵巧地旋动,突然,我恨起父亲来……
这样的恨深深地埋在我的心底。我拼命学习考取了重点大学,努力使自己最优秀。大学毕业后,我在省城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有了一问属于自己的房子,我有能力把母亲接到城里住了。更重要的是,我有能力使母亲离开那个不平等的家了。然而,母亲却不肯走。母亲说:“女儿,我哪儿也不去,这里是我的家。”
父亲已经退休了,他终其一生也没能考上公办教师,终于被清退回家了。握惯粉笔的父亲握起锄头始终不及母亲麻利,父亲便常常被母亲支使去干轻松的活儿。我很失望,我清楚地记得那个雨夜母亲伤心的泪水,难道母亲已经忘记了吗?
多年后,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我赶回家看望,母亲甚至连我也不认得了,呆呆地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偏着头傻笑。父亲拿着一把梳子为母亲梳头,却总有一绺头发翘起来。父亲反复地不厌其烦地梳着那绺头发。母亲伸手挡开父亲的梳子,急急地跑到鸡窝边捡起一个鸡蛋,孩子般咯咯笑着,说:“煮给阿弥吃,煮给阿弥吃!”
阿弥是父亲的小名。我突然冲动起来,直截了当地问父亲:“你爱过母亲吗?”父亲沉默了许久,才对我说:“从前,我不懂得爱……如今,你不要担心你妈的病。安心工作,我会好好照顾好她的。”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一直看着远处,没有看我。风吹过母亲的衣襟,又吹起父亲额前花白的头发。
晚霞从盘缠的葡萄藤缝隙里细碎地筛落下来,洒在父亲和母亲的身上。远处田野的麦穗金黄灿烂,仿佛和夕阳连成了一体。
(选自(2011中国年度小小说》)
1.文中多次提到我“恨”父亲,请概括我“恨”父亲的原因。(4分)
2.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三处并说明其作用。 (6分)
3.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寓意深刻,请简要赏析。(4分)
4.父母的“夕阳爱情”是悲剧还是喜剧?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