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万均,本燉煌人,后徙京兆咸阳。父世雄,大业末为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万均,本燉煌人,后徙京兆咸阳。父世雄,大业末为涿郡太守,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与艺归款,高祖授万均上柱国、永安郡公。

建德帅众十万寇范阳,艺迎拒之。万均曰:“众寡不敌,宜以计胜。”即教艺羸兵阻水以诱之,万均自以精骑百匿城左。建德师度水,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明年,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缘堞,万均与万彻率死士百人出地道,掩击其背,众惊溃去。 柴绍之讨梁师都也,以万均为副,万彻亦从。距朔方数十里,突厥兵骤至,王师却,万均兄弟横击之,斩其骁将,虏阵欢,乘之,俘杀相藉。突厥走,遂围师都。诸将以城险未可下,万均曰:“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既而贼果斩师都降。俄从李靖讨吐谷浑。军次青海,万均、万彻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万均单骑驰突,无敢当者。还语诸将曰:“贼易与。”复驰进击,斩数千级,勇盖三军。追奔至积石山,大风折旗,万均曰:“虏且来!”乃勒兵。俄而虏至,万均直前斩其将,众遂溃,追至图伦碛乃还,与靖会青海。副侯君集击高昌,曲智盛坚守未下,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进潞国公。

会有诉万均与高昌女子乱,太宗欲穷治。魏徵曰:“君使臣以礼,若所诉实,罪且轻,虚则所失重矣。”诏勿治。后帝幸芙蓉园,坐清宫不谨下狱,忧愤卒。帝惊悼,为举哀,诏陪葬昭陵。后尝赐群臣貘皮,及万彻而误呼万均,怆然曰:“万均朕勋旧,忽口其名,岂死者有知,冀此赐乎?”因命取焚之,举坐感叹。

(节选自《新唐书》)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堞缘:向上爬,攀援

B.乘之,俘杀相藉:抚慰

C.各以百骑行前,与虏遇卒:通“猝”,猝然,突然

D.岂死者有知,此赐乎冀:希望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薛万均作战勇猛的一项是

①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             ②万均兄弟横击之

③既而贼果斩师都降                 ④万均单骑驰突

⑤万均直前斩其将                   ⑥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万均本是敦煌人,而且是隋朝官员的后代,但后来他同弟弟跟罗艺一起归顺了唐朝,并和罗艺迎击过窦建德入侵范阳的十万军队。

B.柴绍出讨梁师都时,命薛万均为副帅,万彻也随同出征。离朔方数十里地时,突厥兵马突然而至,唐军退却,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薛氏兄弟却扭转了战局。

C.随同李靖抵达青海征讨吐谷浑时,薛万均所向披靡,还鼓励诸将说贼寇是容易对付的,并第二次驰马杀回敌阵,斩杀敌兵几千人,勇冠三军。

D.有人控告薛万均,虽经魏征劝说,太宗没有追究他,但已心存怨怒,以致后来为一点小事,把他囚禁。薛万均忧愤而亡后,太宗却又非常悲痛。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

(2)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

 

1.B 2.C 3.D 4.(1)万均与弟弟万彻于是客居幽州,凭借才能勇武被罗艺厚遇善待。 (2)城中气氛死寂,击鼓不能成声调,这是破败灭亡的征兆啊。 【解析】 1.藉,衬垫。这里指俘虏和杀死的敌兵多而杂乱,重重叠叠。 2.①③⑥都不是“直接”表明 3. “心存怨怒,以致”在原文中没有体现,属乱加因果。 4.(1)因1分,客名词用作动词1分,被动句式1分,厚善形容词活用1分,文意通顺1分(2)鼓1分,声1分,兆1分,判断句式1分,文意通顺1分 薛万均本是敦煌人,后来移居京兆府咸阳县。父亲薛世雄,大业末年任涿郡太守,薛万均与他弟弟万彻于是客居幽州,凭借才能勇武被罗艺厚遇善待。(后)与罗艺一同归顺款服唐朝,高祖授予薛万均上柱国、封为永安郡公的官爵。 窦建德率领十万军队入侵范阳,罗艺迎出抵抗他。薛万均说:“(敌我军队)众寡不对等,应当用计谋取胜。”就教罗艺用羸弱兵卒在水边阻击来诱惑敌人,薛万均自己率领一百名精锐骑兵藏匿城左。建德军队渡河,薛万均趁他们渡过一半时阻击他们,大败他的军队。第二年,建德率二十万骑兵前来进攻,贼兵已经爬上城墙,薛万均与万彻率领敢死勇士百人钻出地道,乘敌不备攻打他们的背后,敌军惊慌溃败离开。柴绍征讨梁师都时,任命薛万均为副帅,万彻也随同出征。距离朔方数十里地时,突厥军队突然而至,唐朝军队退却,薛万均兄弟纵横击杀,斩其骁将,虏阵大乱,乘势进攻,俘获及杀伤甚多。突厥军败逃,唐朝军队就围困住师都。诸将都认为城池险要不能攻下,薛万均说:“城中气氛死寂,击鼓不能成声,这是破败灭亡的征兆。”不久贼人果然斩杀师都后归降。不久跟随李靖征讨吐谷浑。军队停驻在青海,薛万均、薛万彻各率百名骑兵行走在前,猝然与虏寇相遇,薛万均单枪匹马奔驰突击,没有敢于阻挡的。回到阵营后对诸将说:“贼寇容易对付。”再次骑马前进攻击,斩首数千级,勇冠三军。追击虏寇飞奔到积石山时,大风吹折军旗,薛万均说:“虏寇将要来了!”于是整兵布阵,不久虏寇果然到来,薛万均径直冲上前斩杀了他们的将领,敌人的军队就溃败了,薛万均追击到图伦碛(qì)才回师,与李靖在青海会师。作为侯君集的副帅攻打高昌,曲智盛坚固防守,城池不能攻下,薛万均指挥军队进击,智盛恐惧,就投降了。被进封为潞国公。 适逢有人控告薛万均与高昌女子关系不正当,太宗想要彻底查办。魏征说:“君主应以礼节对待大臣,如所控告的是实情,罪行尚且是轻的,如不是实情,那么损失就惨重了。”下诏不再查办。后来太宗临幸芙蓉园,薛万均因为清理行宫不谨慎(致有闲杂人等)被捕入狱,忧愁愤懑而死。太宗惊愕悲痛,为他哀悼,下诏陪葬于(皇家)昭陵。后来曾经赏赐群臣貘皮,到薛万彻时错叫成薛万均,(于是)伤感地说:“薛万均是我的元勋旧臣,忽然口呼他的名字,难道是死者有知,希望(得到)这个赏赐吗?”于是命人取过貘皮焚烧,满座的人都伤感叹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学”:在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表述

张未民

“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似乎辞正义明,言简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知道《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列有周扬和刘再复两人署名撰写的首条“中国文学”一文,开头即这样写道:“中国文学,即称中华民族的文学。中华民族,是汉民族和蒙、回、藏、壮、维吾尔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集合体。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虽然,我们可以承认,中国文学无疑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这一实质,因此“中国文学”的语义解释的一个方向,正可以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上获得其解释的合理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尽管就现代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起码就字面意义说,“中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作为国家名称的“中国”一词,在这里具有明确的限定和首要的解释位置,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义。你属于中国,你就是中国文学。而这个“中国”,无论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叫夏、商、周;是叫秦、汉、唐,还是叫元、明、清;乃至历史上分裂时期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或者金、辽、西夏;或者如今日的“台湾地区”等“现实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都应该得到深入的体认和整合,从而努力全面地把握住一个在时空中如此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中国”。无论如何,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才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这个前提是明摆于眼前的,似乎不好逾越。

有趣的是,周扬、刘再复在他们的那篇文章中开宗明义试图给予“中国文学”以解说,却绕过了“中国”而用“中华民族”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大格,却也不能不予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更为明显的破绽是,刘再复们既然已指称中国文学就是中华民族这个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学,但其除了在开篇作了这样的简明界说之后,通篇所论却都是“以汉民族文学而言”,除了汉语言文学,对其它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几乎没有涉及,且不作任何过渡性的说明和必要交待,从而使他们所阐发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微言大义不免有空洞化之嫌,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其间在“中国文学”(或中华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所存在的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扪心自问,我们虽然可以毫不犹豫且颇为自豪地自称为中国人,但偌大“中国”,以及由这“中国”所衍生的“中国文学”,也许正是我们要用她所给予和滋养的心血来有所求解的永恒母题呢。

如此,用不着仔细体味,就可理解“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其实就是类似现代比较文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中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刘再复所谓“与世界上其它民族异轨同奔”,也就是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文学共同发展。“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明白,因此似乎不会引起人们的讨论。

(摘自《左岸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辞正义明,言简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

B.中国文学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这一实质,这是毋庸置疑的。

C.无论如何,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就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这个前提是明摆着的,似乎不好逾越。

D.周扬和刘再复所阐发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微言大义虽无空洞之嫌,但在“中国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2.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作者所持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B.“中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义。

C.“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类似于现代比较文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中国”是对国家的区别,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

D.“中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明白,因此似乎不会引起人们的争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周扬、刘再复所称“中华民族的文学”这一概念不具合理性,因为“民族”这一概念不能对“中国文学”中的“中国”作准确的界定,称“中国文学”更合理。

B.“现实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都应该得到深入的体认和整合,要全面把握在时空中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中国”。

C.周扬、刘再复绕过了“中国”而用“中华民族”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格,却也不能不予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

D.虽然就现代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就字面意义说,“中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个女孩,到本村教书,上课还不到一周,就被学生轰下台。母亲为她擦泪:“满肚子的东西,有的人倒得出来,有的人倒不出来。也许有更合适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她外出打工,又被老板辞退,因为手脚太慢。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的,你一直在念书,怎么跟人比快呢。”

随后她当过纺织工、市场管理员、会计,但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了。每次回来,母亲总是安慰她,从来没有抱怨的话。

后来,她凭着一点语言的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辅导员。再后来,她开办了一所残障学校,又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问母亲:“妈,那些年我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非常渺茫,可你为何对我那么有信心呢?”母亲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种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些荞麦种子也许能开花。一块地,总会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总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看完本则材料,您有什么见闻、思考和感想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薛万均,本燉煌人,后徙京兆咸阳。父世雄,大业末为涿郡太守,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与艺归款,高祖授万均上柱国、永安郡公。

建德帅众十万寇范阳,艺迎拒之。万均曰:“众寡不敌,宜以计胜。”即教艺羸兵阻水以诱之,万均自以精骑百匿城左。建德师度水,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明年,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缘堞,万均与万彻率死士百人出地道,掩击其背,众惊溃去。 柴绍之讨梁师都也,以万均为副,万彻亦从。距朔方数十里,突厥兵骤至,王师却,万均兄弟横击之,斩其骁将,虏阵欢,乘之,俘杀相藉。突厥走,遂围师都。诸将以城险未可下,万均曰:“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既而贼果斩师都降。俄从李靖讨吐谷浑。军次青海,万均、万彻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万均单骑驰突,无敢当者。还语诸将曰:“贼易与。”复驰进击,斩数千级,勇盖三军。追奔至积石山,大风折旗,万均曰:“虏且来!”乃勒兵。俄而虏至,万均直前斩其将,众遂溃,追至图伦碛乃还,与靖会青海。副侯君集击高昌,曲智盛坚守未下,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进潞国公。

会有诉万均与高昌女子乱,太宗欲穷治。魏徵曰:“君使臣以礼,若所诉实,罪且轻,虚则所失重矣。”诏勿治。后帝幸芙蓉园,坐清宫不谨下狱,忧愤卒。帝惊悼,为举哀,诏陪葬昭陵。后尝赐群臣貘皮,及万彻而误呼万均,怆然曰:“万均朕勋旧,忽口其名,岂死者有知,冀此赐乎?”因命取焚之,举坐感叹。

(节选自《新唐书》)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堞缘:向上爬,攀援

B.乘之,俘杀相藉:抚慰

C.各以百骑行前,与虏遇卒:通“猝”,猝然,突然

D.岂死者有知,此赐乎冀:希望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薛万均作战勇猛的一项是

①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             ②万均兄弟横击之

③既而贼果斩师都降                 ④万均单骑驰突

⑤万均直前斩其将                   ⑥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万均本是敦煌人,而且是隋朝官员的后代,但后来他同弟弟跟罗艺一起归顺了唐朝,并和罗艺迎击过窦建德入侵范阳的十万军队。

B.柴绍出讨梁师都时,命薛万均为副帅,万彻也随同出征。离朔方数十里地时,突厥兵马突然而至,唐军退却,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薛氏兄弟却扭转了战局。

C.随同李靖抵达青海征讨吐谷浑时,薛万均所向披靡,还鼓励诸将说贼寇是容易对付的,并第二次驰马杀回敌阵,斩杀敌兵几千人,勇冠三军。

D.有人控告薛万均,虽经魏征劝说,太宗没有追究他,但已心存怨怒,以致后来为一点小事,把他囚禁。薛万均忧愤而亡后,太宗却又非常悲痛。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

(2)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学”:在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表述

张未民

“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似乎辞正义明,言简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知道《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列有周扬和刘再复两人署名撰写的首条“中国文学”一文,开头即这样写道:“中国文学,即称中华民族的文学。中华民族,是汉民族和蒙、回、藏、壮、维吾尔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集合体。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虽然,我们可以承认,中国文学无疑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这一实质,因此“中国文学”的语义解释的一个方向,正可以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上获得其解释的合理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尽管就现代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起码就字面意义说,“中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作为国家名称的“中国”一词,在这里具有明确的限定和首要的解释位置,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义。你属于中国,你就是中国文学。而这个“中国”,无论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叫夏、商、周;是叫秦、汉、唐,还是叫元、明、清;乃至历史上分裂时期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或者金、辽、西夏;或者如今日的“台湾地区”等“现实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都应该得到深入的体认和整合,从而努力全面地把握住一个在时空中如此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中国”。无论如何,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才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这个前

提是明摆于眼前的,似乎不好逾越。

  有趣的是,周扬、刘再复在他们的那篇文章中开宗明义试图给予“中国文学”以解说,却绕过了“中国”而用“中华民族”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大格,却也不能不予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更为明显的破绽是,刘再复们既然已指称中国文学就是中华民族这个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学,但其除了在开篇作了这样的简明界说之后,通篇所论却都是“以汉民族文学而言”,除了汉语言文学,对其它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几乎没有涉及,且不作任何过渡性的说明和必要交待,从而使他们所阐发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微言大义不免有空洞化之嫌,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其间在“中国文学”(或中华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所存在的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扪心自问,我们虽然可以毫不犹豫且颇为自豪地自称为中国人,但偌大“中国”,以及由这“中国”所衍生的“中国文学”,也许正是我们要用她所给予和滋养的心血来有所求解的永恒母题呢。

如此,用不着仔细体味,就可理解“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其实就是类似现代比较文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中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刘再复所谓“与世界上其它民族异轨同奔”,也就是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文学共同发展。“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明白,因此似乎不会引起人们的讨论。

(摘自《左岸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它辞正义明,言简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

B.中国文学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这一实质,这是毋庸置疑的。

C.无论如何,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就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这个前提是明摆着的,似乎不好逾越。

D.周扬和刘再复所阐发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微言大义虽无空洞之嫌,但在“中国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2.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作者所持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B.“中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义。

C.“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类似于现代比较文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中国”是对国家的区别,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

D.“中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明白,因此似乎不会引起人们的争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周扬、刘再复所称“中华民族的文学”这一概念不具合理性,因为“民族”这一概念不能对“中国文学”中的“中国”作准确的界定,称“中国文学”更合理。

B.“现实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都应该得到深入的体认和整合,要全面把握在时空中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中国”。

C.周扬、刘再复绕过了“中国”而用“中华民族”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格,

却也不能不予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

D.虽然就现代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就字面意义说,“中

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

 

查看答案

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沙弥耐不住禅院的寂寞,老觉得修行得太慢,感觉不出自己的长进,甚至怀疑自己究竟能不能修成正果。

有一天,他再也没法忍受了,就向老禅师发牢骚,说自己好像没有慧根,缺少佛性,对自己失去信心了。

老禅师微微一笑说:“山腰的工地上,石匠们正为本寺加工佛像,你反正也静不下心来,就跟他们去劳动吧,做个帮手、学点手艺……”

沙弥一听,居然特别高兴,心想,终于可以出去轻松轻松了。

可是,三天后,沙弥又来见禅师,他满脸歉疚地说:“师傅,我还是回来修行吧,连四角八棱的粗岩糙石都能变成仪态万方的石佛,何况我是一个人呢!”

老禅师舒心地笑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