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烟雨楼 南宋 杨万里
轻烟漠漠雨疏疏, 碧瓦朱甍照水隅。
幸有园林依燕第, 不妨蓑笠钓鸳湖。
渔歌欸乃声高下, 远树溟濛色有无。
徒倚阑干衫袖冷, 令人归兴忆莼鲈。
注:忆莼鲈:“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荪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世说新语·识鉴》)后以“忆莼鲈”喻思乡或归隐之念。
1.诗的前三联写到了哪些主要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分)
2.诗歌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前几联中是否有暗示(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
明朝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间至赵矣(间:或许) |
B.舍相如广成传(舍:屋舍) |
C.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曲:委屈) |
D.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亡:失去) |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乃使其从者衣褐 |
B.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
C.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且秦强而赵弱 |
D.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 |
3.下列内容能分别体现蔺相如的“智”和“勇”的一项是( )
A.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
B.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
C.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
D.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使舍人怀而逃之 |
4.结合两组文字内容,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市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市送给赵国的。 |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市,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市,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
5.翻译下列句子。
(1)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2分)
(2)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可以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大都在小说和戏剧中可能只是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他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木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团锦簇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没有见到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学文学的人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对胃口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文学趣味方面也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文学作品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纯正的文学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就不能正确地欣赏任何作品的佳妙。
趣味是对生命的彻悟和留恋。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和创造,趣味也是如此。纯正的文学趣味必有创造性,必时时刻刻开发新境界。如果让你的趣味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套里,它无机会可创造开发,怎能不随之僵死腐化?从前私塾冬烘学究如井底之蛙,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八股文、试帖诗。他们对于这些乌烟瘴气何尝不津津有味?然而,这算是文学的趣味么?
(节选自《话说文学趣味》)
1.根据原文,下列对“纯正的文学趣味”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所有小说、戏剧、杂文都能够当一首诗看。 |
B.对诗有浓厚的兴趣,能欣赏到其他种类的作品的佳妙处。 |
C.有广博的趣味,能够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处。 |
D.有创造性,时时刻刻都能够开发创造新的文学趣味。 |
2.下列对“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比别类的文学作品更加谨严、纯粹、精微。 |
B.爱好诗的人,在小说和戏剧中不仅仅看到故事。 |
C.一个人喜欢诗就可以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
D.诗是纯正的文学趣味的必要的构成元素。 |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流的小说家反而很难写出福尔摩斯探案这样的故事。 |
B.一个人不喜欢诗,在小说和戏剧中就只能见到故事。 |
C.第一流小说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并不仅在故事。 |
D.从前私塾冬烘学究都深研八股文、试帖诗.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①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②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③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对“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和“各自走散为是”中两个“是”理解正确的是( )
A.两个“是”不一样,前者起强调作用,后者是“正确”的意思。 |
B.两个“是”不一样,前者表示应承或同意,后者表示跟“非”相对的意思。 |
C.两个“是”不一样,前者表示存在的意思,后者却表示一个判断。 |
D.两个“是”不一样,前者含有“凡是”的意思,后者表示“适合”的意思。 |
2.下列各项内容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宅子—拿来—文化遗产 |
B.姨太太—遣散—供剥削阶级享乐的腐朽的东西 |
C.鸦片—毁掉—文化糟粕 |
D.烟灯烟枪—送博物馆—有害但可作反面教材的事物 |
3.对“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鱼翅是贵重食品,来之不易,用来宴大宾未免可惜。 |
B.用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宴大宾,过于招摇,会造成不良影响。 |
C.不要让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成为少数人摆阔气、装门面的东西。 |
D.穷青年用鱼翅宴大宾,花费太大,损失太重。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经》的“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诗经》和《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 |
B.惠特曼,美国诗人,作品有《草叶集》。《啊,船长,我的船长》是为怀念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而写。 |
C.“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地神和五谷神。后用社稷指国家。 |
D.鲁迅一生没有写过长篇小说,他的中短篇小说收在三个集子中,分别是《呐喊》、《彷 |
徨》和《故事新编》。
下列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夫晋,何厌之有?
A.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
B.恐年岁之不吾与 |
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