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默写(10分)
1.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2.移船相近邀相见, 。 ,犹抱琵琶半遮面。
3.亦以明死生之大, 。
4.念去去、千里烟波, 。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6.且尔言过矣, , ,是谁之过与?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张雪白的纸说:“我天生洁白无瑕,但愿永葆纯洁。我宁愿被焚,化为灰烬,也不愿被黑色玷污,让污秽靠近。”黑水瓶听了它的话,在乌黑的心中暗自发笑,从此再也不敢接近它。彩笔听到它的话,也不敢再接近它。
于是,这张白纸永远保持了它的洁白和纯净,同时,也是空白的。
——选自纪伯伦《先驱》
以“白纸”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古诗文默写(10分)
1.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2.移船相近邀相见, 。 ,犹抱琵琶半遮面。
3.亦以明死生之大, 。
4.念去去、千里烟波, 。
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6.且尔言过矣, , ,是谁之过与?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完成小题。(5分)
(1)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你对此处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的理解。(2分)
2.后世的儒者遵从孔子的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从上述几章看,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你现实生活的启示。(不超过50字)(3分)
阅读《送春》,完成小题。(6分)
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1.诗歌描写的是 时节(1分),简析诗中的哪些景致表现了这个时节的特点?(2分)
2.“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阅读《明史·张淳传》选段,完成小题(共15分)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已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
(选自《明史·张淳传》)
1.下列各句加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御史以属淳属:通“嘱”,嘱托 |
B.及檄累下,淳阳笑曰阳:通“佯”,佯装 |
C.十八意自安意:通“抑”,选择 |
D.而已出营赀以偿赀:通“资”,钱财 |
2.下列各组加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可为我缚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B.辄以人命讼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
C.何神之有及其所之既倦 |
D.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
3.下列各句对原文意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张淳是一个很有为官才能的地方官,曾任永康知县,迅速得到当地百姓的信服。并将永康县治理得业绩第一。 |
B.张淳的断案效率是极高的,凡是诉讼的,他都提前定下日期,并按日期快速审判,没有积压的案子,于是人们将他与包公相提并论。 |
C.大盗卢十八抢劫库藏的金帛,十余年都没将其俘获,张淳到任后,结果只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任务。 |
D.永康大旱那年,百姓生了女儿大多不养,张淳便拿出自己的俸银根据情况接济,保全救活了很多女婴的生命。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3分,共6分)
(1) 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
(2) 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