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分) 枣花香 李健吾 一阵风来,我闻到了枣花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9分)

枣花香

李健吾

一阵风来,我闻到了枣花香,我站住朝四面望:空落落的胡同,只有几个小孩子匍匐在洞外,拍地上的硬纸玩。右首街墙里是一家院子。沿墙有一颗枣树,扶疏的嫩叶随着细长的枝丫在半空摇摆。靠里还有一颗体态龙钟的枣树,一树轻盈的小叶,正好横在邻人的房上。年高的、年少的,都给人一种生气蓬勃的感觉。鲁迅《秋夜》的描绘忽然亮在我的眼前: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重复在这里,给秋夜引出意想不到的寂寞的战斗的诗意。叶子落尽了,干枝子还像抢、戟一般直指着月亮。而今不同了,初夏的清晨,处处是乐观的意兴。我朝东走,太阳迎面照来,我才离开江南,北京已经变成江南。两颗枣树,一老一幼,都在开着小黄花。

于是我闻到一阵阵的枣花香。

不凑到枣树枝子跟前,很难辨出叶子掩翳的米色小花来。这些谦虚的小花,像飘香的桂花那样不惹眼,却不像桂花样有口碑。八月桂花香。广州的桂花一年四季开。可是花谢了,枝头什么也不留下来。我为枣花叫屈                                         

枣子!枣子!

五岁前后的景象忽然涌到我的心头。我提着一个小瓦罐,里面装着半罐井水,跟着姐姐和家里人,走进一片枣林。说是枣林,其实枣树长在畦垄上,三两丈远才一颗,并不妨害庄稼。初夏我在地里跑,一定闻到了香味;可是我对香味有感情,却远在成年以后,因为欣赏芳香是要年龄的。我之所以跟着姐姐到枣林来,一方面是由于游戏的心情,一方面自然还有馋痨的心思。成百上千的枣子,青里透红,挂在枝头,该多吸引每一个小孩子啊!姐姐举着竿子,学大人打枣虫,什么枣虫我不记得,反正不像是北京小孩子说的那种形象可怖的洋拉子。虫子打下来,我就捡起来放在有水的瓦罐里。不过捡不捡全看我的高兴。我只是跟在姐姐后头专拣她错打下来的枣子罢了。

人家把我们那边的枣子叫做“相枣”。我的母亲姓相,是北相镇人,娘家没有直系亲人,不过总算还有所谓娘家人,偶尔带我回一趟娘家。秋冬之交,车过地头,望见柿子像受了冻似的那样红,就央人摘下低枝的柿子给我吃。我边吃,边跟着车跑,兴致很高,不过没有吃生枣的兴致高。相枣大概是从北相镇得名的吧,我对没有亲姥姥家的北相镇也有好感。

那些可爱的生枣,个子如同小娃娃的拳头,咬一口,又甜又脆,咬好几口,才能咬完老大的枣,“囫囵吞枣”是不行的,我对相枣的记忆这样深,那年带着孩子们逛北京的西山,吃着樱桃沟的枣子,清脆可口,孩子们赞不绝口,我这个五十岁的老头子,离开家乡的土地四十多年了,尽管吃过各地方的好枣子,说起枣子好吃来,还是热情地把安邑的枣子夸成了世界上唯一无二的枣子。孩子们缺乏我的童年,只好将信将疑地由我夸口。过了几年,表弟从猗氏县来,带了一包枣子给我,我指给孩子们看,傲形于色道:“看枣子多大!肉多厚!”我分了几小包,转送给我的亲戚长辈,孝敬之中,未尝不多少含有夸耀的意思。往往有人问我什么地方人,我的回答总是:“山西安邑人,《史记》上说的‘安邑千树枣’的安邑。”有一千棵枣树,还必须是安邑的枣树,司马迁认为“与千户侯等”,想见安邑枣子的名气大,来历久了。我怎么能不引以为荣呢?

猗氏县的枣子当然也有名,晋朝的郭璞给《尔雅》作注,就指明:“今河东猗氏县出大枣子,如鸡蛋。”猗氏县和安邑县是近邻,树种自然还是一个。河东的枣树都应当归在相枣一类。《尔雅》把河东的枣子叫做“洗大枣”,小时候我也听人把家乡枣子叫做“洗枣”,想必自古以来就有这种称谓,就有这种大枣的荣誉了。据说陕西邠县有一种枣子,比“洗大枣”还大。也许是吧,不过一定还是从河东移植过去的。否则,邠县的人怎么把自己的枣子叫做“晋枣”呢?我为家乡的枣子骄傲。

站在北京的胡同里,闻着街墙上空的枣花香,我想起了家乡的枣子。我明白各地的枣子有各地枣子的特色,只是它们和我的童年无关,哪怕是国色天香,我也只能说来话短。是啊,我多想回到五岁前后,在家乡的地头,边捡枣虫,边吃半青不红的枣子啊!

1.请简析文章里写鲁迅《秋夜》中的枣树的意图。(2分)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3.根据语境,在波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2分)(填入的句子不超过17字)

4.文章第六段两次说到“枣子”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4分)

5.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写故乡枣子的有关内容和这些内容分别表达的感情(3分)

6..根据文章内容,有人认为标题改为“故乡的枣子”比“枣花香”好,你是否同意,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1.(1)用《秋夜》中的枣树来衬托(反衬)而今两棵枣树的蓬勃生气,突出乐观意兴(1分) (2)由眼前的枣树联想到《秋夜》中的枣树,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可读性。(1分) 2.运用了拟人和衬托(对比)的手法(1分)将花人格化,写出枣花谦虚的品格(1分)用桂花香衬托枣花香,用桂花虽香无果反衬枣花不仅花香而且有果,突出枣花的实用价值(1分)表达作者对枣花的怜爱之情。(1分) 3.花谢了,枝头留下密密麻麻的枣子(2分) 4.用反复的手法(1分)强调对枣子的热爱之情(1分)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由上文写枣花过渡到下文写故乡的枣子及与枣子有关的内容。(1分) 5.(1)五岁前后,跟姐姐到枣林打枣虫、吃枣,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眷恋之情。(1分) (2)带孩子们逛北京西山吃枣,与把表弟从家乡带来的枣子分给孩子吃进行对比,写出了家乡的枣子好吃、名气大,表达了作者的夸耀之情(1分) (3)陕西邠县的枣子是从家乡山西移植过去的,表达了作者的骄傲之情。(1分) 6.(1)不同意。“枣花香”是文章的线索,全文以枣花香为依据展开联想,串起了许多关于故乡枣子的材料,(1分)这样,使文章收放自如、结构浑然一体(1分);枣花的香味与作者值得回味的童年生活密切相连,(1分)蕴含怀念故乡的深情厚意。(1分) (2)同意。“故乡的枣子”点明了写作主要对象,(1分)全文的主要内容是写家乡的枣子(1分)“故乡”一词限定枣子,点明怀念故乡的主旨。(2分) 【解析】 1.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答题。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3.根据上下文的句意填空。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5.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6.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

书刊时代造就了阅读者线性的思维模式,人们可以沉浸到一本书中,按照书本的页码和文字顺序,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思考。而到了网络时代,“即时性”高于一切,传统阅读演变成“快餐式”阅读。正如发生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所说:“我们不仅由阅读的内容决定,而且由阅读的方式决定。”“鼠标轻松点,内容蜂拥至”,猎奇心理下的点击过程很难有深入思考,“点击文化”下的非线性思考,行程以某条信息为起点向外延伸分散型的思维结构,培养出网民一心二用乃至多用的思维习惯,很多人在上网的时候同时打开多个浏览器窗口,在不同的网络窗口中搜索信息。

网络文化的高度综合性,打破了图片和文字的桎梏。形象化倾向诱导人们用“看”去了解世界,而排斥“想”。“速食”文化下的产物,大都以短小精悍的碎片化形式出现,而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来的更多是“内容翻译者”,缺少了对问题的反思过程,长久发展只会弱化人的思维能力。

“人们通过网络了解非常多的信息,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结果所了解的东西迅即成为过眼云烟。人们的注意力更加分散,生活也更加‘碎片化’,思维方式更加感性,理性思维能力下降,对个人素质和社会发展都将产生某种不利影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董天策教授对此表示担忧。《哈佛商业评论》原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认为,“(网络时代,在)丢掉了《战争与和平》,丢掉了羊皮圣经,丢掉了报纸杂志,丢掉了托尔斯泰心灵的同时,人类正在丢掉的是大脑。”

从网上获取一切所需要的信息,这甚至变成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来源,症状比较严重的人,对网络的依赖会导致他们丧失基本的沟通能力。“互联网时代降低了我们对一个问题深思熟虑的程度。”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哈艳秋认为,“思维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由于网络所带来的便利,使人们很容易产生思维惰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创新能力;同时网络上信息比较多,舆论复杂,使得人们很容易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缺乏个人的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提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理性面对社会问题的能力。”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点击文化”下的非线性思考,培养出网民一心二用乃至多用的思维习惯。

B.提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理性面对社会问题的能力,是消除网络对个人创新能力影响的根本。

C.“内容翻译者”习惯用“看”去了解世界,而排斥“想”,只能复制所“看”内容,而缺少了对问题的反思过程。

D.网民很容易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缺乏个人的思考,是由于网络信息多,舆论复杂造成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化具有高度综合性,阅读者缺少了对问题的反思过程,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些“内容翻译者”。

B.人们通过网络了解了非常多的信息,结果所了解的东西迅即会成为过眼云烟而被遗忘。

C.由于一些网民丧失基本的沟通能力,从而导致他们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从网上获取一切所需要的信息,变成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来源。。

D.书刊时代,人们可以沉浸到书中,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思考,它造就了阅读者线性的思维模式。

3.网络文化有哪些特点?请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3分)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  ②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③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④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⑤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⑥大王来何操  ⑦以为莫己若者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君何以知燕王  ⑩而君幸于赵王

A.①②⑩/③⑤/④/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⑩/③⑤/④/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⑤/④/⑥⑦⑧⑨/⑩

 

查看答案

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②拜送书于庭    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④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⑤距关,毋内诸侯   ⑥令将军与臣有郤  

⑦敛赀财以送其行  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⑨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⑩肇锡余以嘉名

A.①-⑩句中都有通假字

B.①-⑩句中至少有3句中没有通假字

C.③④⑤⑥⑦句中有1句没有通假字

D.①②⑧⑨⑩句中有2句有通假字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活用情况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越国以远  ②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③必其根本

④人皆得以使之  ⑤相如广成传

⑥庐陵文天祥自其诗 ⑦常以身蔽沛公 ⑧且庸人尚

⑨吾所以为此者,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⑩则思知止以

A.①③⑨是意动用法

B.②④⑦是名词用作状语

C.⑤⑥⑩是名词用作动词

D.③⑧⑩是使动用法

 

查看答案

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   )

①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③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⑤璧有瑕,请指示王

⑥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⑧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⑨行李之往来    ⑩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A.①-⑩句中都有古今异义词

B.②③④⑤⑥句中都有古今异义词

C.①⑦⑧⑨⑩句中都有古今异义词

D.①-⑩句中有3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