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说:满树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哲人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说:满树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哲人说:再创造人时,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农民说:有了种子,也不一定能丰收。……请就以上材料,围绕“种子”,展开联想,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略 【解析】要充分理解“种子”的含义,可以谈:“理想就是事业的种子,再伟大的事业也是源于起初的一个理想”;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种子;要让种子生根发芽,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心中要有成功的“种子”等。学生可能认为题目寓意深刻,难以把握。实际上,题的核心就是“种子”。而题干中的三句话只是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诗人的话,告诉我们可以探究“花”与“种子”之间的关系,而二者既可以解读为实际的“花”与“种子”,也可从二者的联想意理解。哲人的话角度更是开阔,我们可以从“种子”的实际意义与联想意义想开去。农民的话则是告诉我们可以仔细探究“种子”与“丰收”之间的逻辑关系,当然依然可以从实际意义与联想意义两个层面来分析。不容忽视的是材料最后还有一个“……”,我们可以对种子随意展开任何角度的说明、分析、探究、解读。回归到生活,我们可以把生活生命中的任意感悟融入到作文中,当然,一定要在对“种子”的思考感悟中搭建严密稳固的桥梁。(诗人说:满树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论题:(1)有什么样的种子就开什么样的花朵;(2)要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才能开出什么样的花朵。)(哲人说:在创造人时,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论题:(1)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但,为什么有的人的种子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有的人的种子却开不出美丽的花朵?(2)既然上帝在每个人心中都埋下了一颗种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这颗种子开花。)(农民说:有了种子,也不一定能丰收。)(论题:(1)有了种子,也不一定能开花结果。那么,要怎样种子才能开花结果呢?(2)如果我们有了种子却不能丰收,那该怎么办呢?) 【例文1】民族的种子 在一个江南人家的百草园里,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在玩耍。在他的心里,只知玩甲虫,斗蟋蟀,却未种下种子。他不知他以后要做什么,也从来没有想过,直到第一个种子的播下。 几年后,他的父亲病了,整日咳个不停,经检查患了肺结核。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可病还没好。那个孩子看在眼里,同时心里也种下了一粒种子,决定要学医,给父亲治病,给穷人们治病,给中国人治病,让中华民族不再背负“东亚病夫”的“美名”。他很努力,也很上进。果然他的这粒种子长得很好,已经开出了花朵,等待授粉。于是,他东渡日本,来到仙台医学院学习更加高深的医术。在那里,他的那朵花开得更美,“花匠”藤野先生看到了他,于是对他的指导更加耐心。看来他很快就会成为名医了。然而有一天,一堂幻灯教学课,破坏了他心中的花,连叶到根都拔了,种上了第二粒种子。 那堂课上,他看到了一张幻灯片,上面是日本人斩杀中国汉奸的情景。看着这张照片,教室里日本学生在笑,照片中日本刽子手在笑,而照片中围观的中国人竟然也在笑。他看到这一切,被震惊了,感到中国人无尽的愚昧与无耻。经过彻夜思索后,他告别了藤野先生,毅然决然拿起笔杆子,弃医从文,播下第二粒种子。 他的这粒种子长得比那粒更好。他以犀利的语言,痛骂那帮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他以讽刺的语言,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实质;他以风趣的语言,展示“友邦”惊诧的背后;他以朴素的语言,记录着愚昧的国民;他以“呐喊”,唤醒中国人;他以“彷徨”,振奋中国人。他心里的植株长得很茂盛,植株的种子,播撒到中国青年的心里;植株上的刺,无情地扎向敌人。中华民族,正因他而振作。青年人种下他的种子,有的好好读书,拯救国人;有的投奔革命,打倒走狗。此后,中华民族全体振奋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建立起新的中国。而他早已因病去世。不过人们并没有忘记他,人们称赞他为大文豪,广泛传播他的作品,他成为那一时期人民思想的领导者,他就是鲁迅先生。一个人的病,一张普通的照片,成就了民族的种子,确实感到惊奇,也很了不起。让我们记住这两粒种子,记住鲁迅——中国人性的一粒优良种子! 【例文2】满树花朵一粒种 春天来了,东教学楼前甬道两侧的玉兰花也从睡梦中醒来。前两天才见树梢只有几朵半开的花,今天又从东楼前走过,不经意间发现一树树的玉兰开满了花朵。远远望去,像蓝天上的一朵朵白云那么洁净,那么耀眼。我驻足树下,痴痴地想,大自然实在太奇妙了,一棵树居然能开出这么多的花;更奇妙的是,这些花朵连同这些树木,都源于一颗颗小小的种子。是啊,玉兰花是这样,杏花呢?桃花呢?梨花呢?绝大多数植物的花朵和植株不都是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吗? 其实,不仅植物是这样,人生的事业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事业的种子人们看不见、摸不着而已,因为它是人们精神层面的东西,大家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理想。理想就是事业的种子,再伟大的事业也是源于起初的一个理想。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是马克思的理想。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有耐力攻读前人留下的煌煌巨著,以至把大不列颠图书馆的地面磨出一道深痕;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忍受得了贫穷和饥饿,写出了《资本论》这一旷世杰作;有了这一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有勇气和智慧,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敌人。总之,正是因为有了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这一理想的种子,马克思才能构建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成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第一位巨人;也正是因为有了共产主义这一理想,才有了我们今天千树万树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花蕾。成为一个发明家,为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而工作,就是爱迪生的理想。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爱迪生就能在他卖报的火车上作实验,就能在被人打伤耳朵留下残疾的情况下坚持不辍,就能在几百次几千次的失败后继续探索,就能在工厂和实验室被大火吞噬后从头再来。正是有了这种理想的种子,他才能搞出两千多项发明;正是有了这颗理想的种子,世界各地的街道两旁,才能在夜空里开满火树银花。 朋友,人类的理想是一颗更加神奇的种子,只要有了它,我们身边就可以开出数不尽的花,结出数不尽的果,人类社会就会成为一个更美丽的大花园,一个四季飘香的大花园,你说对吧? 【例文3】心中种子·心中花 上帝在每个人心中都埋下了一颗种子。若说这位造物主只负责了播种的环节,那么,能够使这颗种子萌发、生长、萌发,最终开花的,便是我们温暖的心房、富有活力的血液、明净的思想和不懈的努力。 你的种子能够开花吗?让它开花的条件,你具备吗?   什么样的心,可以开出花? 这个故事你一定不陌生。诚实的小男孩因无法让国王的种子开出花朵而羞愧万分。然而,越过紧簇的花海,国王来到这个捧着空花盆的孩子面前,微笑着告诉他,那种子,其实是熟的,而他,将是国家的继承人。多少捧着鲜艳花朵的人们深深低下头去,因为小男孩的诚实之花,开在了心里,那光芒,让所有人自惭形秽。 如同这个故事,上帝其实把真诚的种子给了所有的人,但只有富有力量的澄净心灵才能开出艳丽的花朵。 然而,不止童话。除了明净的心,还有让心中种子开花的途径。 比如德兰修女。这个用尽毕生为世界穷苦人民服务、呐喊、求助的女子,用自己的个人幸福,去换本可以与自己毫无关联的穷苦人的快乐。她的心里开出了那么漂亮的一朵花,它叫爱、叫无私、叫关怀、叫征服了整个世界的,美好。其实,上帝并不是没有给我们其他人爱与善良的种子,只是,在德兰修女的心里,那种子发芽得更完好、更漂亮。 或者如但丁。用神曲照亮了无数迷惘心灵的诗人,用他对人生、对死亡对爱的思考,感动了所有无助的灵魂。上帝给了他哲思的种子,而他,亦努力、亦耕耘、亦挣扎,最终才使那种子发芽抽枝。 上帝不是没有给我们其他人哲思的种子,只是少有人像但丁一般培植、付出过。 实让种子开花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你像童话中的男孩一般,本身纯洁,无所杂念,使得高尚品格的种子开花结果。而另一种,便是如德兰修女一般克己、如但丁一般努力耕 现实中,多数人选择了后一种路途,而坚持不移的那些,原先的种子已花枝灿烂。 就像梵高几经挣扎才保卫并收获了心中的向日葵,陶渊明背负了身心的苦难才得以采菊于心中,而袁隆平更是付出了极大的艰辛才圆满了中国的“足食”梦。 上帝在每个人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而为了使它开花,我们走上了漫长的旅程。相信,几经耕耘,用温暖的心房培育,你便会发现,心中种子原先的位置,而今早已,灼灼其华。 世上最灿烂夭夭处,不在天涯海角,在心深处,昔日还是种子的地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中学研究型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读书交流会。主题是“《红楼梦》诗词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60字。(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2分)

①陈光标自己是高调宣传给某基金会捐款多少,但从记者核实的情况来看,那样的“基金会”或部门根本就是“        ,”这当然也只是记者的一家之言。②如今面对“少捐多报”质疑,陈光标如果不正面高调回应,用事实来说清楚,就不是陈光标的行事风格,更是一种严重的不负责了。中国现在存在的不少拥有巨额财富的人在如何用好财富这个大问题上严重不及格。④在这个背景下,陈光标的高调行善,甚至“暴力慈善”就显得格外的耀眼,甚至显得另类。

1.请在横线上补出一个恰当的成语。(1分)

2.文中第③处有语病,请改正。(1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话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和是帆,不同是船。正如帆与船互相配合遨游海洋,和与不同也合于乾坤,立于天地。

和是一种美,红绿配出绚丽,黑白衬出经典和凝重,高矮造就天地的和谐,燕瘦环肥描出人间美景。万事万物和谐相处,成就绝配,展现和谐的美。不同是一种个性。同是荷叶,“尖尖角”描绘出秀丽,“接天莲叶无穷碧”书写的是绚丽,不同的形态有着独特的美。万事万物各有不同,张扬个性,展现不同的风采。记得钱钟书先生曾做过这样一个精妙绝伦的比喻:“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

居家处室,既少不了客厅,也少不了卧室。客厅,一个接纳大千世界,与形形色色的八方来客促膝而坐谈笑风生的公共场所;卧室,一方只住自己灵魂,只供灵魂自由舞蹈自由追求的净土。从客厅到卧室,从卧室到客厅,总隔着一扇看不见的门,这扇门就是人的心灵之门。我欣赏的心灵之门的状态是半开半掩的,引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诗——“半卷湘帘半掩门”来描绘最恰当。

“半卷湘帘半掩门”就是既要开门求和,去客厅会客,又要掩门存异,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卷起湘帘开起门,向周围的人和社会敞开自己心灵的一隅,并和谐地融入大千世界之中。所谓“开门求和”,就是与蹁跹花间的彩蝶一起跳芭蕾舞,也与呕哑嘲哳的乌鸦一起唱咏叹调;就是与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共荡一只无遮的小舟,也与你恨的人和恨你的人共进一桌丰盛的晚餐。开门求和,多好的一脉温存儒雅的人文情怀!但是,人的心灵之门不能总是完全向外敞开,总该留出一块只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半掩起来。所以我们要学会掩门存异。所谓“掩门存异”,就是灵魂能够独行。每个有信仰、重视精神生活的人都是一个长途跋涉、辛苦而快乐的教徒,越过一座座高山,蹚过一条条大河,走自己的路,寻找并朝拜只属于自己的上帝。和而不同犹如《诗经》中的绝美篇章,只有真君子才能吟诵出锦绣,口吐出芬芳,也只有真人生才能完全展现。

阿基米德终日沉浸于思考,超脱俗世,可他又深入群众,获取真知。

尼采独立思考,成于己见,可他也去四处游历,把所想撒播人间。

道家推崇真善美,将其融入大众的道德规范,却不忘独立于模仿与盲目的随大流之外。只有真君子才能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一种遒劲,在一天天的练达与独立中爆发。

古语有云:“鸟择木而栖,人择邻而居。”世间万物和谐匹配,其实并不在于它们的同一性,而在于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并且能够相得益彰,人类社会也是如此。朋友相处,与人交往,并不在于交往双方个性相同,而在于具有不同个性的人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与彼此合作,在交往过程中展示出人性的多姿多彩以及人性的至善至美。

大智者之间共事,常常能够求大同,存小异。也就是说,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大家各自摆明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或争论之后,总能够达成一致,较少固执己见。他们很会取人长,补己短。这样的人进步很快,也容易与人相处。

君子共事,一定都是很懂得坚持原则的,也就是俗称的按游戏规则办事。这是很要水平的,是一定人生经验的积累,不是那纸上谈兵的人可以真正做到的。(选自《时文选粹》陈丹宁《半卷湘帘半掩门》)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对于孔子“和而不同”中的“不同”,本文作者显然将它理解为“相异(不一样)”,全文正是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敷衍而成的。

B.钱钟书先生的比喻在作者看来,其精妙就在于利用居家处室必须有客厅有卧室的配搭,说明人在社会中既要能客观公平,又要敢于坚持偏见。

C.作者以为,道家既能将真善美融入大众的道德规范,又能对真善美做出不同于大众的独特而深刻的理解,是和而不同的真君子。

D.作者以“半卷湘帘半掩门”为标题,是要表达自己对既能去客厅会客又可存异以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状似半开半掩的心灵之门的欣赏。

E.作者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述了“和而不同”在自然与社会中的美妙状态,使文章于理性的思辨中氤氲着散文的意境。

2.作者为什么要将阿基米德的例子、尼采的例子和道家例子并举?(4分)

3.对于“和而不同”,朱熹以为“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所谓“阿比”即“奉承、曲从、迎合”,也就是说“和而不同”即“和谐而不盲目附和”。你认为是朱熹的观点还是本文作者的观点更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⑤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⑥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⑦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⑧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语:动词,告诉。 ③卒然:突然。卒同“猝”。④与:从,跟。⑤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⑥渤然:兴起的样子。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⑦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⑧由:同“犹”,好像,如同。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记录的是孟子见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的自述的谈话内容。

B.“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两句著名的话描绘一个国君不成器的样子,真是形象生动而入木三分。

C.孟子给梁襄王谈的其实是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天下统一才能够安定。第二层,谁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得非常简单: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

D.孟子在这里用了两个举例论证,表面上分别写的是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和百姓归顺犹如水往低处流的不可阻挡。 实际上更指实行仁义之后的天下统一。

2.就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定天下”主张的理解。

 

查看答案

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5分)

1.简述玛丝洛娃不小心毒死商人的经过。(第九节~第十一节)

2.简述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九节、第十二节~第十九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