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周国平先生对当代人的精神状况作过这样...

作文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周国平先生对当代人的精神状况作过这样的描述:“精神生活的平庸化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明显事实。在精神领域,不管幸运还是不幸,每个人独自承担拯救自己灵魂的责任,这将是许多代人的命运。热情的理想家所能做到的,至多是鼓舞人们自救,而不是充当救世主。” 

精神自救是精神健康的标志,即使没有哲学和哲学家,我们也有不满和自救的需要。 

请以“精神的自救”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写成议论文。(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佳作展示一】 精神的自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的精神需求能否跟得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呢?精神的缺失必将导致生活的畸形,若陷入泥淖,谁是我们的救世主? 曾收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选手们的精彩才艺表现让我心潮澎湃,但知识问答环节却让人大跌眼镜。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歌手竟将英国国旗误认作中国国旗,连一点基本的文化常识都没有,“精神自救”真是迫在眉睫。 我们听惯了激情澎湃、语速极快的流行音乐,却逐渐忽略了古琴古筝的渺远、悠扬。 我们对“非诚勿扰”等娱乐节目烂熟于心,却忘了《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带来的感动。 我们随手从畅销书中取一本《小故事大智慧》便觉得自己亲近着书本,却将《论语》《史记》等经典抛诸脑后。 没有人能拯救你的灵魂,精神只能自救。忙里偷闲时,泡一杯香茶,捧一本好书,静静地品味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这未尝不是“精神自救”的途径。 节日气氛的冷淡大家有目共睹,年味不浓了,汤圆不甜了,粽子不香了,其实这也正是我们精神生活平庸化的标志。告别酒店年夜饭,一大早起来,跑跑菜市场,洗洗涮涮,暗香浮动的夜晚,丰盛的年夜饭会告诉你年的味道。告别超市里的速冻粽子,买些糯米,洗洗泡泡,虽然可能包得形态各异,但亲手包的粽子才香。快餐文化时代的我们,过于倦怠懒散,缺乏对精神的关怀,这不只是人类的悲哀,更是文化的悲哀。 面对种种精神平庸化的表现,我们该何去何从?理想家早已为我们勾画出一系列的蓝图,若我们只是冷眼旁观,那它们将永远只是一个个漂亮的幻影。能够拯救精神的只能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 【点评】从文化的视角切入,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由表及里,探讨“精神自救”的途径。通过文化现象折射出的人们精神之缺失,论证了自救之必要,中心突出,主旨鲜明。善用修辞,长短句、整散句的恰当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佳作展示二】 精神的自救 这是一个物质化的社会,这是一个喧嚣浮躁的年代,我们缺的不是房子和车子,我们缺的是精神。 活在当下,要想找寻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就必须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使自己不被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同化。史铁生20岁时得知自己永远无法站立行走,他颓废了,迷惘了,曾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但他终于清醒,及时进行了“精神的自救”,于是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他知道,人,一定要靠自己!他是中国少有的坚持写实写作的作家,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之上,他对哲学的思考为自己的精神空间提升了高度。相比其他当红作家,我愈发觉得史铁生精神的伟大。而那些曾经对“80后”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们,最终在这个充满诱惑的年代里被物质同化了。他们的笔下已不再是文章,而是商品!沦落为“写手”的他们失去了自我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精神生活的平庸化是一个明显的事实,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硬伤。放眼望去,一些人缺少应有的信仰和信念,精神颓废,萎靡不振,功利至上;一些人缺少应有的道德情操,将瘦肉精搬上人们的餐桌,把毒奶粉送入婴儿的口中……所有这些,都需要进行彻底的精神拯救。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天助自助者”,只能依靠自己拯救自己的精神与灵魂。 如果手术台上躺着的是我们的灵魂,那么主刀的医生一定是我们自己。“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诲已传承了两千多年,如今是该自我反省和精神自救的时候了。学会精神自救,不让自我堕落;学会精神自救,不让灵魂被玷污;学会精神自救,不教一日虚度。我们是平凡的,但不能因为平凡而平庸,要通过精神自救修正人生的方向。 古希腊先哲说过:认识你自己。找到真实的自我,拯救自己的灵魂。 【点评】本文紧扣社会现实,剖析精神生活平庸化的现状,揭示了“精神自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观点鲜明,符合题意,内容充实,贴近生活实际,富有针对性。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手法,说理透彻,最后升华主旨,水到渠成。提出“自我反省是精神自救的重要途径”,观点深刻,极富启发性。 【解析】这是一个关于人与自我的话题,直指人的心灵,符合高考命题的趋势。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这则材料透露出三方面的意思:一是当今时代存在着精神生活平庸化的现象;二是每个人都有独自承担拯救自己灵魂的责任;三是精神自救是精神健康的标志,精神的缺失要靠自救来完成。理解了这三层意思,就可以进行立意了。  可从以下几方面构思:  (1)什么是“精神的自救”。简单地讲,“精神的自救”,就是从精神的层面对自己进行思考、反省、修正和调整,从而加强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  (2)为什么要进行“精神的自救”。可列举现象,阐述当代人精神的缺失。如缺少应有的信仰和信念,精神颓废,萎靡不振,人心浮躁,功利至上,以“自我”为中心。或缺少应有的基本道德。如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注水肉、苏丹红、漂白剂等事件屡禁不绝。缺少应有的基本文明行为,如乱吐乱扔、破坏环境、毁坏公共设施等行为屡见不鲜。   (3)怎样进行“精神的自救”。可阐述“精神自救”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如多读书,吸收前人的精神营养。多思考,经常自省。多学习,补充精神给养。  (4)“精神自救”的艰巨性、复杂性。“精神自救”,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努力,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5)只有“精神自救”,才能成为人格完善的人。要明确表达自己对“精神自救”的理解,力求把见解说深说透,但也要注意辩证思考。注意论证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10分)

1.            ,金石可镂。(《劝学》)

2.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3.              ,以望复关。  《诗经· 氓》

4.              ,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吾师道也,            ?(《师说》)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赤壁赋》)

7.不吾知其亦已兮,            。(《离骚》)

8.暧暧远人村,            。(《归田园居》)

9.此情可待成追忆,            。(《锦瑟》)

10.其险也如此,            。(《蜀道难》)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6分)

塞外杂咏

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的一首诗。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③琼瑶:美玉。

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廷评行状

苏 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注】①廷评,即廷尉平,又称廷平。苏序:苏轼之祖父,苏洵之父,一生都未踏入仕途。苏轼在“行状”中称其为“苏廷评”,估计是父因子贵。行状:古文体名,苏廷评事略,就是讲关于苏廷评这个人的一些轶事!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独治丧执礼执礼:遵奉礼制

B.会皇考病没:通“殁”,去世

C.蜀贼破矣行:将要

D.所以劝导成就者所以:……的原因

2.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到了壮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查看答案

文化经典《论语》(6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论语·颜渊》)

②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注】①道,通“导”。②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魅的弟弟。桓魅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

1.根据文段,请你阐述为什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2分)

2.子夏劝说司马牛,是践行孔子待友之道的典范。请你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两则材料所的待友之道。(4分)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10分)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葛朗台得知欧也妮的金子没有了,暴跳如雷,他还威胁女儿,如果她不屈服,就再也不想见到她,而且得关在房间里吃面包喝冷水。欧也妮生来胆子就小,吓得赶紧溜进自己的房间。(《欧也妮·葛朗台》)

B.大个子拿侬长相难看,头脑简单,内心纯朴。她在葛朗台家里起早贪黑,什么都干,像一条忠心耿耿的狗那样保护主人的财产。有时葛朗台也会怜悯地瞧着她说:“可怜的拿侬!”但在拿侬看来,主人的这种怜悯也是拿侬的全部幸福。(《欧也妮·葛朗台》)

C.在玛丝洛娃受审后的一个星期,聂赫留朵夫又以陪审员的身份到法院陪审一起盗窃案。被告是一个二十岁的孩子,被控同另一个伙伴一起扭开一个堆房的锁,偷了几条没有用的粗地毯。但由于失主的强烈要求,法院只好对孩子进行审判。(《复活》)

D.聂赫留朵夫从彼得堡的剧院出来,步行回姨妈家。路上一个妖冶的妓女朝他嫣然一笑,他顿时想到了玛丽叶特,产生了像在剧场里那样又迷恋又嫌恶的感觉。(《复活》)

E.马丝洛娃调到政治犯队伍后,各方面处境都得到改善,还认识了对她起良好影响的谢基尼娜和西蒙松等人。她又能坦然地面对聂赫留朵夫,感谢他为她出的力,特别是把她调到她目前所处的人们中间来。(《复活》)

2.欧也妮进房把烛火放在桌上,声音发抖地说:“弟弟,我做了一件非常对不起你的事;但是要是你肯宽恕的话,上帝也会原谅我的罪过。”欧也妮做了什么对不起她堂弟的事?紧接着发生了什么?请简述。

3.简述《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第二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卡秋莎)的情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