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名篇默写(9分,每空1分)
1. ,佳木葱茏而可悦
2. ,欲与草木而争荣?
3. , ,山鸣谷应, 。
4.返而登舟,放乎中流, 。
5.悲夫!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6. , ,是又在六国下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其见尊礼如此。
出知应天府。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天圣四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其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火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门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至与曾言,则曰:“余不敢以戏也。”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合中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他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宋史·王曾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知应天府知:主持、掌管 |
B.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班:等级、次第 |
C.人莫敢干以私干:求取 |
D.太后大怒,曾为之解【解析】 |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王曾的品行修养的一项是( )
①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
②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
③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
④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火恶,则非臣所知也。
⑤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
⑥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乏,卒无妖。
A.①③④ |
B.②④⑤ |
C.①②④ |
D.②④⑥ |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宰相寇准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 “这真是王佐之材啊 !”认为他是奇才。 |
B.陕西转运使以地方特产醋来谋利并且请求朝廷在全国推行这一办法的行为,被王曾上 奏废止,表现了王曾的爱民思想。 |
C.大臣曹利用与王曾的个人感情上有嫌隙,王曾对他的专横跋扈也常常加以抵制,但是 关键时刻却没有落井下石,表明了他的不畏权势和胸怀坦荡。 |
D.王曾之所以赢得朝廷内外、黎民百姓甚至外族使者的尊敬,除了他的文章才华、为政 |
能力之外,还因为他稳重的性格和公正无私、爱民、勤俭的品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4分)
(2)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3分)
(3)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戴 车 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弓把螺蛳壳射出去,螺蛳弓是竹制的小弓,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螺蛳弓分大、中、小三号,弹力有差,射程远近不同,价钱也不一样。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听吧,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哒——哒!”
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1.小说写的是戴家车匠店,却在开头与结尾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2.简要概括戴车匠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5分)
3.小说中的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4.小说开头写“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结尾又写道“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请结合现实,加以想象,探究应该如何看待“戴家车匠店”的消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
冯骥才
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我国的文化精华,从名城、名镇、名街,到名人和名著,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加以描龙画风,披金戴银,挤眉弄眼,然后招摇于市。
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竟也成了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在一起。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的气质和精神跑到哪去了?
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带却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两都往里边塞。
经过这样的粗鄙化的打造,历史没有了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文化不精不深,怎样可能“做大做强”?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比如唐诗宋词、维也纳的音乐、俄罗斯文学和美国电影。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才能整体地提高。
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怎能对自己的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以文化谋利—一为了赚钱发财,为了GDP。而GDP是衡量政绩的尺度——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与症结之一。
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热销、票房和收视率,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的吗?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1.下列关于“文化上自我糟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的文化精华正面临着自我糟蹋的潮流的冲击,它们或被重新包装,或被拆卸重组。 |
B.在很多涉及历史名人的影视作品中,历史只不过是一个被借用的名义,一个空袋子, 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
C.那些残存的历史街区、古村古镇、名人故居,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后,就会被“腾笼换 鸟”,开发成商业风情街或“游客的天堂”。 |
D.文化经过粗鄙化的打造后,就会失掉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的气质和精神, |
变得不精不深。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要有像唐诗宋词、维也纳的音乐、俄罗斯文学和美国电影那样精深的文化,就会有 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就能整体地提高。 |
B.这种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既有害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又伤及中华文 化的纯正及其传承,将直接影响社会文明的进程与全民素质的提高。 |
C.促使文化鄙俗化潮流变本加厉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GDP,而GDP是衡量政绩的尺度— —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与症结。 |
D.坚守了文化固有的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准则,就是维护文化的尊严,就再也不会使文化受到践踏和玷污了。 |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所以我们必须正视“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这一现象。 |
B.如果我们能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就能够维护中华文化的纯正及传承,就有可能创造出精深的大作品。 |
C.在糟蹋文化来赚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代,恐怕很难能够对自己的文化心存挚爱和虔诚。 |
D.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因而,拿文化来赚钱,是一种最无知、最野蛮的赚钱方式。 |
下列划线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乃摄衣而上
A.百忧感其心 |
B.挹山人而告之 |
C.掠予舟而西也 |
D.横江东来 |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
B.洎牧以谗诛 |
C.吾家藏书一万卷 |
D.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